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
Ⅳ
出现脱离协(共)同运动的活动: 能侧捏及松开拇指 肩00肘90下前臂旋前旋后 手指有半随意的小 肘伸直肩可屈90 范围伸展活动 手背可触及腰骶部 出现相对独立的分离运动活动: 肘伸直肩外展90; 肘伸直肩前屈30~90时前臂旋前 和旋后; 肘伸直前臂取中间位,上肢上举 过头 可作球状和圆柱状 抓握 手指同时伸展,但 不能单独伸展
脑可塑性--理论的提出
1930年,Bethe(贝蒂 )首先提出CNS可塑性概念。认 为可塑性是指生命机体适应发生了变化和应付生 活中的危险的能力,并认为这也是CNS在受到打击 后重新组织以保持适当功能的基础。他在实验中 观察了两栖动物被去除1-3个肢体后的功能恢复, 发现动物可以通过重新调整,以新的方式继续运 动。他依据研究得出结论:人和高等脊椎动物之 所以具有高度可塑性,不是由于再生,而是由于 动态功能重新组织或适应的结果,并认为 CNS损伤后功能恢复是通过残留部分功能重组的结 果。
Ⅴ
Ⅵ
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超出 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 所有抓握均能完成, 抬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 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 但速度和准确性比 围; (<5s) 健侧差 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 能同时完成足的内外翻
脑卒中康复基础--恢复过程
卒中 运动功能降低或丧失 病人期望运动 肌肉和神经元 继发性改变— 挛缩、痉挛废 用改变 “代偿” 病人陷入无效的 刻板的协运动 通过训练促进 肌肉活动及运 动控制 + 创造环境、激励学习 恢复有效的 各种运动
周围性瘫痪
0 1 2 3 4
中枢性瘫痪
I 迟缓期 II 痉挛期 III共同运动
治疗的目标
IV部分分离运动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分离运动 VI正常
说明:
•阶段Ⅰ:为脑卒中急性期,为发病后数日至2 周,患侧 上下肢体呈迟缓性瘫痪,肌力多为0级,这是由于锥体系 休克所至。 •阶段Ⅱ:为发病后约2周后,出现联合运动,肌张力开始 增高,痉挛、共同运动开始出现。 •阶段Ⅲ:痉挛加重,可随意进行共同运动, •阶段Ⅳ:痉挛开始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阶段Ⅴ:痉挛明显减弱,躯体运动以分离运动为主。Ⅳ、 Ⅴ阶段相当于病后第五周至3个月。 •阶段Ⅵ:痉挛基本消失,共同运动消失,分离运动基本 正常。
脑卒中康复基础--脑可塑性 →CNS损伤
后功能恢复的主要理论
脑可塑性
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和功 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现实 的能力。
脑卒中康复基础--脑可塑性 →CNS损伤
后功能恢复的主要理论
19世纪创立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学说。功能 定位是指脑的某一部分具有一定功能,该部分损 害即发生特定的障碍。而当时动物实验所得的结 果认为脑的组织不能再生,因此脑某一部位损伤 后所丧失的功能就不能恢复。结构与功能定位学 说将脑的功能限定于脑的特定区域,排除了脑其 他部分的参与,而脑神经组织又不能再生,一旦 患有脑的疾病就成为不可治的宿命论。 神经康复的发展,扭转了神经系统损伤后“不 可恢复”和“无所作为”的宿命论观点,为神经 系统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开创了新局面。
脑功能重组--系统内功能重组
与突触效率改变有关的现象有: ①失神经过敏 ②潜伏通路和/或突触的启用 ③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
系统内功能重组-与突触效率改变有 关的现象
失神经过敏
失神经后经过一定时间,局部兴奋性反而 增高的现象。 在一侧黑质损伤的旋转鼠中证实:正常时 黑质两侧对称,当一侧的兴奋性大于对侧 时,动物向对侧旋转。
侧枝长芽:是从最靠近损伤区的正常轴突向侧方伸出
分支去支配损伤的区域。由于轴突本身正常,再加上距离 近,因此能够迅速达到而恢复支配的目的。已证实在单侧 视皮层损伤后,在外侧膝状体和顶盖前核中出现侧枝长芽, 并使相应的功能得到恢复
脑功能重组--系统内功能重组
(2)突触更新
是通过突触后膜的致密部(PSD)进行的, 常见的形式是由呈小扁盘状、无孔的PSD 的直径逐步增大,达到阈值时穿孔、成沟、 分裂而形成新的轴突
图片
刘海若
2008新年伊始,凤凰卫视精心打造的全新 栏目将缤纷登场电视荧屏.其中新节目《海 若心出发》取自节目主持人刘海若之名, 自从2002年遭遇火车出轨意外后奇迹康复, 海若就致力于各项慈善活动,展现着她顽 强的斗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今,海若 重新回到主持台前的梦想终于实现。在 《海若心出发》中,刘海若将每周讲述一 个与慈善有关的话题。
脑卒中偏瘫的 康复
湘雅博爱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
图片
风
图片
列宁
1922年5月,列宁第一次中风,右侧部 分瘫痪,同年12月第二次发生中风后, 他停止政治活动。1923年3月,他第
三次中风后,直到去世一直卧床不起,也 不能说话。1924年1月21日莫
斯科时间18时50分,列宁在戈尔基村去 世,终年53岁。
脑卒中康复基础--不能恢复概念的 转变
奇怪的是,脑损伤患者家人, 由于不知道脑损伤后“不能恢 复”理论而继续积极给患者进 行治疗,结果却得到出人意料 的恢复。 其后一些学者也相继证实脑损 伤后确能恢复。
早期一些解释功能恢复的假说
一、功能在神经系不同等级上 再现说 二、替代说 三、功能与形态联系不能说
脑卒中--概述
脑卒中 , 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突然发 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 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 (WHO)
分类:
•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又称脑 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 出血性卒中(Hemorrhagic Stroke):包括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几个基本概念
1、联合反应 几 个 重 要 的 概 念
定义: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健侧肢体的运 动引起患侧的肌肉收缩 时间:偏瘫早期(软瘫期) 特点:上肢:内收、外展、屈曲对称性出现。 下肢:内收、外展对称性出现,屈 曲伸展为相反的表现。 优点:早期诱发患侧肢体的运动出现
2、共同运动 3、姿势反射
一、脑血管疾病后的功能障碍 1、联合反应 几 个 重 要 的 概 念 2、共同运动
脑卒中--概述
危险因素
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因素(年龄、 种族、家族史) 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 心脏疾病) 个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
脑卒中康复--主要功能障 碍
身体功能和结构方面 • 脑卒中直接引起的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偏瘫、肌张力、共济、协调、平衡) 言语功能障碍(失语、构音) 吞咽功能障碍 感觉功能障碍(普通及特殊感觉) 认知功能障碍(意识、记忆力、失用、失认、执行功能) 心理-精神障碍(抑郁、焦虑等) 二便功能障碍 • 病后处理不当而继发的障碍 废用综合征 误用及过用综合征 活动能力障碍(生活自理、交流能力障碍) 社会参与能力障碍
功能在不同等级上再现说
Jackson(杰克逊)1884年提出 神经系结构由高至低分为不同等级,功能 并不唯一地存在于某一等级之中 一种功能往往在神经系不同水平上再现几 次。神经系较高等级的部分发展较晚,易 于兴奋,对功能起精细调节作用,对较低 级的部分有抑制性影响。当较高级的部分 损伤以后,较低级的部分就从抑制中释放, 并尽力去完成失去的功能。
临床上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有的患者有可能停留在上述的某一阶段上不再进
Brunnstrom6阶段评定表
阶段 Ⅰ 上肢 无任何运动 手 无任何运动 下肢 无任何运动
Ⅱ
Ⅲ
仅出现协(共)同运动模式
可随意发起协(共)同运动
仅有极细屈伸
可作钩状抓握,但 不能伸指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在坐和站位上,有髋、膝、 踝协同性屈曲 坐位屈膝90以上,可使足后 滑到椅子下方, 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能使 踝背屈 健腿站,病腿可先屈膝后伸 髋 站立位,重心落在健腿上, 在伸膝下作踝背屈
脑功能重组--系统内功能重组
(3)突触效率的改变 方式有:①侧枝长芽时使
突触的前端扩大,增加信息传输的面积和效率; ②侧枝长芽时使单突触变为双突触,使原有的效 率增加一倍;③使新生的突触更靠近细胞体;④ 增加突触间隙的宽度;⑤增加神经递质的数量, 并使之出现在以前不可能有的区域上;⑥使破坏 和灭活神经递质的机制失效;⑦改变细胞膜的通 透性,从而改变细胞的兴奋性;⑧改变突触间隙 内神经递质的浓度和回吸收的速度;⑨改变突触 后膜的敏感性;⑩改变树突膜的通透性等。
脑卒中--概述
流行病学----五高
高发病率200/10万/年 高患病率720/10万 高死亡率60---100/10万 高致残率70---80% 高复发率5年内复发率高达41%
死因前三位,每年新发病约150万,患病人数 600~700万,死亡约100万。约3/4存活者有 残疾,常见偏瘫,失语、认知、感觉障碍等 。
定义:由意志引起,但只能按一定的模 式 进 行的活动。 时间:偏瘫中期(痉挛期) 特点:一般而言,呈现上肢屈曲,下肢 伸 展模式。 缺点:对功能恢复不利,治疗中要避免 3、姿势反射 强 化这一种模式
第二节 脑血管疾病的临
床康复
一、脑血管疾病后的功能障碍 1、联合反应 几 个 重 要 的 概 念 2、共同运动 3、姿势反射
替代说
Munk (芒克)1881年提出 认为未受损皮质区能承担损伤区由于损伤 而丧失的功能 Munk假说成为以后功能重组理论的前驱
功能与形态联系不能说
Monakow(莫拉科)1914年提出 脑的一部分损伤后,使其他完好的脑组织 丧失了来自损伤区的正常传入冲动,这种 突然丧失会引起特殊类型的“休克”,它 是一种功能与形态暂时脱节的状态,因此 完好的脑组织也不能正常地发生作用而出 现症状。随着这种“休克”的消失,完好 区将重新恢复其功能,后来仅留下直接与 损伤区有关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