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

论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

2002年第2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 2002(总第56期)JOURNALOFFUZHO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serialNo.56󰀁

论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

吴秋明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摘 要:确定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三种观点即计划经济观点、产权理论观点、“进退”观点都存在偏颇,应当通过国有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和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来确定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应用扩展型交易费用理论模型确定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综合性强,能进行定量分析,可避免主观判断,更为合理、科学,可为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一般性的评价标准。关键词:国企;效率边界;交易费用理论;扩展型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02)02-0009-06

企业有个效率边界问题。所谓效率边界,实际上就是成本边界。在这个边界内,企业完成的各项业务

所需的成本比通过外部市场来完成所需的成本要低;在这个边界外,情况则相反;在这个边界上,则两种成

本相等,如图1。

图1 企业的效率边界

图1表明,该企业需要的水、电、气,原材料1和原材料2、零配件1、部件3以及产品的销售,由市场上其他经营主体承担效率高,成本低,比较经济。而部件1、部件2、原料3、半成品的生产或加工,由企业在企

业内部进行效率高,成本低,比较经济。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奉行社会大分工与大协作,企业只掌

握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的生产,其他零部件发外加工,正是出于效率与成本方面的比较。

就国有企业内部单一企业而言,与一般企业一样,也有一个效率边界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不存在市场交易,但在考虑产品生产时,强调用行政的手段进行各个国有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基本上是出于

成本与效率的考虑。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对“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进行改革,也是出于成9收稿日期:2001-04-04作者简介:吴秋明(1957—),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博士生。本和效率的考虑。国有企业就整体而言,同样存在着效率边界问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后,国家坚持以

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强调国有企业要进行结构性的战略调整,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

是把国有企业看成一个整体,通过战略性调整确定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边界。近年来,国有企业实行的一

系列产权制度改革,诸如:兼并、破产、拍卖、“抓大放小”、股份制以及减持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份等等,其实质是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调整和确定。

但是,国有企业就整体而言,效率边界的划定标准是什么?国有企业效率边界如何确定?在理论界和

实际改革中,并未形成共识,许多问题仍在摸索中。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划定标准,以期对国有企业结构和规模的调整提供战略取向和方法论基础,提高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

响力和控制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和带动作用。

一、确定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三种观点

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既涉及结构方面的调整,也涉及规模方面的调整。无论是结构或是规模的确定,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效率边界的划定。在国有企业发展历史上,对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有三种

不同的认识和实践,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有企业现在和将来的改革与发展。

1.计划经济的观点

从建国开始到七十年代,我国实行的是一套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由国家统一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的计划(时称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直接相联,前者服从后者,企业

的生产任务由上级主管机关统一规定,企业所需的物资由国家物资部门统一调配,企业生产的产品由国

家统购包销,利润由国家财政统收统支。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劳动效率,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企业只是一个工厂、一个车间,不存在市场问题,没有市场空

间,没有市场交易,国有企业覆盖全社会,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等于整个社会的边界,如图2。

图2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及行政隶属关系客观地说,以全社会为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设想,初衷是好的。从系统理论来说,企业由国家统一运

筹、统一经营,完全能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高度整合、优化配置。从经济理论来说,正如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所说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

支配资源,部分市场交易的费用就可以节约”。[1](P83)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十分辉

煌的时期,也曾表现出它的高效率。由于这样的管理模式不存在市场交易,因此,不存在市场交易成本,如

果组织成本能够处于低水平的话,则将极大地节约社会生产总成本,从而可以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国有化浪潮,以及随后的盲目扩张,原因正是如此。

10但是,如果把这些理论推向极端,事物就走向了反面。“首先,随着企业规模变大,在企业主的职能上,可能存在收益递减,就是说,在企业内组织更多交易,成本可能上升。其次,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加,企业

主可能无法把生产要素安置在其价值最大的用途上,就是说,他无法最好地利用生产要素。最后,一种或多

种生产要素的供应价格可能上升,因为一个小企业的'其他优势'要超过一个大企业”。[1](P86)计划经济

的观点正是忽视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其根本的失误在于“外部交易内部化”的极端化。具体地说:首先,它跨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将生产劳动部门都纳入了单一的公有制,并实行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方式,超

出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而造成了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极度不平衡,阻碍了生产力的进

一步发展;其次,它将社会生产及其管理看得过于简单并理想化了,总以为政府无所不能,因而应当无所不为。它过高估计了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违反了

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低效益;第三,高度集权而又条块分割的管

理体制,破坏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性,争资金、争项目、争投资、重复建设、强调局部利益,不但没有使社会的

物质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反而导致社会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第四,它忽视了人性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特点及个性的差异性,过分强调统一性、人的自觉性和人的理性程度,忽视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差异和

整合,从而造成组织管理成本不断攀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掀起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正是

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理性收缩。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基本上也

是出于效率边界调整方面的考虑,即通过缩小国有企业效率边界,降低国有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2.产权理论的观点

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占主流地位的指导理论是产权理论。从早先的放权、承包经营、拨改贷、利改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到现在的“抓大放小”,以及进一步减持股

份制企业中国有股的比重,基本遵循产权改革的路子。

所谓产权,是指在所有权实现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权利的相互结合,是所有权的派生或实现形式。在

产权结构中,所有权是核心和基础。产权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指导的基本思想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不是商品而是产权;强调明确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分配权、处置权,并处理好产权结构中各主体之间

的关系,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这种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应用这样或那样的产权

制度安排,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或几种资源配置或交易方式,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或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种计量或监督机制,来衡量各要素投入的生产效果,以及设计一种激励机制,即

产权结构,使偷懒和搭便车难以生存下去,以及解决由于占有、支配、使用财产权利而发生的利益冲突,依

靠市场运行机制,来降低和消除企业运行的组织成本,从而降低社会总成本。

近二十多年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产权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指导,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以前,其目标是保持国有企业效率边界不变,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在这个阶段,国

有企业的改革重点,主要是产权结构中的使用权、收益权、分配权的改革。放权让利、承包经营、拨改贷、利改税是这些改革的突出表现。也就是说,当时的改革,是维持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不变,努力寻求一种较优

的内部产权结构,借以降低组织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但是,这种试图通过调整产权关系进行国有企业的改

革,在实践中并未获得成功。“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国有企业之间的“三角债”,以及由于承包经营所导致

的企业短期行为,由于拨改贷所导致的企业只贷不还等等,使国有企业在困难和矛盾中越陷越深。第二阶段是1990年以后迄今,其目标是缩小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在这个阶

段,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点,主要是产权结构中的所有权、处置权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了这一阶

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取向和改革实质。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破产、拍卖,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抓大放小”、进一步减持国有股份,实行政企分开等,是这些改革的突出表现。也就是说,1990年以后的国有

企业改革,是一种涉及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战略性、根本性的大调整,其目标是:通过市场寻求一种较优的产

权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缩小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企业效率,降低社会生产总成本。

11与计划经济的观点相反,以变革产权结构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或者说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在于“内部交易外部化”的极端化。这是因为:首先,它否认计划经济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可又没有有效

的解决方案。国有企业的产权为公有产权,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本身的定位就是一种执行型管理,

而不是决策型管理,它的任务就是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样

的产权安排,我们没有理由说它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八十年代,国有企业在转轨变型中,企业的定位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执行型管理转为决策型管理,由原来的只追求生产效率变为既要追求效率又要追求

效益。这样的产权安排,也是明晰的,这样的权责也是明确的。产权理论之所以提不出有效的产权明晰、权

责明确的方案,问题在于他们把明晰、明确与合理、科学混淆了。明晰、明确是对模糊、不明确而言的。合理和科学是针对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而言的。合理、科学与否是一回事,明晰、明确与否又是另一回事,这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明晰不等于合理,明确不等于科学。更何况,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标准来判断合理

性问题,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个体,回答不可能一致,合理性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双方的主观判

断,这是管理权变理论的要义。其次,它在承认国有企业的产权为公有产权的同时,又强调所有者缺位、产权主体虚位,强调政企分开,反而把已经明确的产权关系模糊了。本人在《政府与国有企业》[2](P1)一文提

出,只要国有企业存在,政企就无法分开。张维迎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著作

中,也提出政企分开不可能定理。其他许多学者也发表过相同的看法。[3]但1990年以后,政企分开理论一

直引导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政不管企,企不听政,进一步导致了国有企业效益日趋向下。由此看来,产权理论寻求的改革思路,就是一条把明晰与合理、明确与科学相混淆的改革之路,走一条

通过建立一个政企分开的“有限政府”,缩小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改革之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

监督权、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三权合一的产权结构安排是最有效率的。由此可见,应用产权理论指导国有企业改革,所导致的国有企业效率边界调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化整为零。1990年以后,我们对国有企业实行

兼并、破产、拍卖,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抓大放小”以及进一步减持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反映了这

样一个发展趋势。

3.“进退”观点计划经济是以面为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产权理论则以点为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介于点面之间的是

第三种观点就是“进退”观点。它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

应如传统经济理论所认为的那样,通过“覆盖全社会”来实现,而应该体现在控制力上。由此提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进而提出,国有企业即使不能覆盖全社会,也要保持适当规模,即“进退”理论。根

据这一理论,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应是介与计划经济观点和产权理论观点所划定的效率边界之间,它是目

前国有企业占主流地位的改革理论。

这个理论当中又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他们之间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共同点是,认为国有企业应有进有退。但什么领域该进,什么领域该退,以及用什么样的标准确定国有企业的效率边界等问

题,认识并不一致,存在许多分歧。一种观点是根据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行业的性质和特征

等,决定国有企业的进入或退出。这种观点认为:进,就是国有企业要控制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行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进入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控制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

干企业。退,就是国有企业要退出竞争领域,不“与民争利”,退出上述几个方面的其他行业与领域;另一种

观点是从企业规模考察,即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根据“抓大放小”的

方针,抓好大型企业,搞活中小型企业,由此来决定国有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本质就是要盈利;只要盈利,国有企业都应进;只要亏损,国有企业都应退。可见,在进、退的战略调整上的看法,

认识并不一致,观点颇多。

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种种看法和认识的不一致呢?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系统地认识国有企业的一般本质及其特殊性质。因为,国有企业既具有一般企业的本质,即追求利润;又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

特殊性质,即它们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于一般企业。此外,应用了诸如“重要”、

“关键”等模糊语言作为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划定标准,也是产生认识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看来,确定国有企业效率边界的标准,正确进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