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多达70%的面积,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空间使得其成为人类社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绝佳选择,人类对海洋空间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拥有世界第四长海岸线,众多优质的矿产和港口等资源使得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是我国11个沿海省份之一,且紧邻京津,地理位置优越,也是国内最先开展海洋经济发展的省份之一。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河北省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和要求,河北省需要尽快把握海洋经济这一富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发展方向,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本文在把握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中包括产业、科技、环保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海洋经济,海洋空间 一、 海洋经济简介 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海洋经济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2013年,海洋经济晋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的高度被视为未来中国新的增长点。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对资源需求依赖性日益增强,而海洋蕴含的资源超乎想象;其次,国际海洋航行贸易是中国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海洋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我国的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7.0%,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3899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5678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2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4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885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42.5%和52.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这样的趋势和特点是带有普遍性的,众多世界强国,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也纷纷将国家发展的目光转移到海洋上来,纷纷制定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思路,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 河北省海洋经济概况 河北省东临渤海,拥有大陆岸线长487千米,海岛132个,海岛岸线长199千米。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3756.8平方千米,潮间带面积1167.9平方千米,浅海面积6455.6平方千米。河北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域有机碳年生产力80多万吨,是鱼类的重要产卵和索饵场所,海洋生物有600余种。河北省的海岸线上有多处优良的港址资源,是华北、西北地区的出海门户,晋、陕等省能源物资下海外运的重要通道。秦皇岛港是国内外闻名的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京唐港、黄骅港条件优越;曹妃甸是北方最优质的深水港址。2014年,河北省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过9亿吨位居全国第二位。此外,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沿海旅游资源,有山海关、长城、北戴河、黄金海岸等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河北省的沿海地区一度发展滞后,是全省发展的塌陷地。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和全球海洋经济大发展的趋势,河北省开始着力进行海洋经济的发展。2011年,《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这一规划,河北省对沿海地区确立了建设大港口、集聚大产业、发展大城市的发展目标;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开始加快推进实施,河北省沿海地区凭借巨大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产业的转移,而据统计,最近几年,河北的沧州、唐山、秦皇岛3个沿海城市就与北京达成合作项目超过千项,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北京最大的制造业转移项目—北京现代落户沧州市便是很好的承接案例。

两大国家政策相互叠加,共同推动着河北沿海开发。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为970.7亿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90亿元,发展状况良好。加之“一带一路”政策的持续发酵,中韩自贸区建设提上日程等一系列利好,海洋经济对于河北省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三、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仍存在着经济总量小、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经济发展多样性欠佳等问题。

3.1整体联动性欠佳 河北省主要的沿海城市主要是秦、唐、沧(黄) 地区,调查发现河北省的涉海企业有超过90%都集中在这三个地区,由于长时间以来海陆分离的发展策略,导致河北省未形成海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沿海港口对内地的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未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未能对于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实际性的作用。

3.2发展水平低, 产业结构急需优化 河北省海洋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效益偏低,仅为山东省等量岸段的50%。河北省海洋经济主要以包括渔业、制盐、航运的传统产业和以滨海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主,临港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非常严重,沿海城市群发展与临港产业迅猛发展相比相对滞后,核心城市规模小、集聚能力弱,城镇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不协调。海洋产业仍处于传统、粗放型开发的初级阶段,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河北省的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等未来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生物医药、深海采矿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也处于空白阶段。同时,河北省的港口功能单一,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三个亿吨大港货源结构趋同,区域间港口发展竞争激烈,且在与同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大连、天津、青岛三大区域性综合大港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3海洋专业人才和科研机构匮乏, 科技水平低 2011年,河北省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经费收入、专利申请受理数、高级职称、博士学历均处于11 个沿海省市的倒数第二或第三位,个别指标甚至是倒数第一。河北省海洋科技发展存在较多薄弱环节: 一是海洋科技人才短缺,尤其是海洋科技领军人才短缺,难以形成海洋科技攻关团队和综合配套研发能力; 二是海洋科技服务领域存在局限,标志着海洋科技整体实力和水平的港口、桥梁、通信、海底探测等海洋工程技术仍是河北省的薄弱环节; 三是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承担国家重大海洋科技攻关项目。

3.4海洋开发不合理,海洋环境污染不容乐观 河北省的海洋开发缺乏宏观指导,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优质的深水港址资源尚未利用, 海洋油气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海盐资源未得到深度开发,滩涂资源利用力度欠佳。同时,随着沿海地区、沿海城市等工业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倾倒,以及对海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海洋空间资源的争夺激烈,海洋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海洋渔业资源、滨海湿地退化比较严重,淡水资源严重不足,2011 年河北省未达到一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 519平方千米。资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海洋渔业资源严重退化,滨海湿地退化也比较严重,排海污染物数量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总量依然偏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偏低,海岸侵蚀、海水入侵、赤潮、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

3.5海洋经济发展缺乏金融支持 海洋经济是一个新的发展领域, 具有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和技术性强等不同于陆地经济的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临港建设和科技研发工作。目前,河北省海洋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而缺少私人资本的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另外,河北省的海洋金融、 海洋产业基金、海洋保险等金融产品覆盖面狭窄,不能满足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四、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整体经济的联动性 海陆对接对延伸海洋产业链条,形成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局面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河北省应当以陆域经济和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环绕京津的优势,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通过海陆互动提高海洋经济吸收和依附能力。还应该以陆域空间为腹地和市场,强化海洋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大海域经济的影响范围。通过海陆深度互动,增强河北省整体经济的联动性,实现海陆一体,共同发展。

4.2跟进全省产业调整规划,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河北省应加快培育战略性、成长型产业,围绕优势海洋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结合河北省全省发展方向和产业调整规划,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重点选择发展海洋运输、远洋捕捞、滨海旅游、海洋服务业,同时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风力发电、海洋装备制造业,还需要稳定发展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另外,河北省需要根据自身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产业贡献等特点,借鉴我国其他临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成熟的战略思想,制定并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推进海洋产业体系从低级到高级,从结构存在偏差到基本合理不断升级的发展。

4.3加快建设临港产业集群 要想使港口充分发挥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配套的临港产业集群必不可少。河北省三大港口由于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必然会有所不同,应当根据沿海地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对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规模进行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产业同构性,减少相互之间的竞争。具体来说,秦皇岛港应继续发扬自身国际煤炭能源大港的优势,同时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人文娱乐产业集群;其较为雄厚的教育资源也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唐山港需要充分考虑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约束,严格限制低效率、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并依托于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海洋经济的科技研发中加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