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_图文.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_图文.

2005年第2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79期No.2,2005JournalofTianji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umNO.179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林忠礼1,傅仰艺2(1.《齐鲁晚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浪潮。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既具有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冲动,也具有相应的内外部环境条件。

预测未来,跨国并购将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将获得快速扩张。

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跨国经营中图分类号:F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06(2005)02—0014—06自20世纪90代中后期开始,在外资大量投资两种。

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新建投资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和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9—1986年。

这一阶段由于政策上存在限制,以及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投资主体缺位,因此对外投资的企业很少,仅限于有对外经营权的进出口公司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而且主要集中于东南亚一带,以开设商品外销点和代表处等贸易投资为主要形式。

第二阶段:1987—1996年。

这一时期国内生产企业、集团开始走出国门,投资地域进一步扩大,分布到了上百个国家,但是仍然很集中。

港澳、印尼、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的投资比例占70%--80%;投资领域突破了贸易行业,延伸到了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投资层一、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次低。

和并购的发展状况第三阶段:1997—2001年。

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快发展,国内制造业企业开始海外直接投资可分为直接新建投资和交购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家电行业,并形成了收稿日期:2005—01—25作者简介:林忠礼(1965一),男,山东海阳人,《齐鲁晚报》编辑部副总编,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傅仰艺(1981一),男,福建南安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14万方数据持续地流人中国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了积极的跨国经营探索。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不断加速,尤其是跨国收购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跨国收购的案例不断增加,2003年度达到44起,而2004年度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中竞有7件是跨国并购交易。

其中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更是引人注目。

中国企业的迅速扩张在国际投资市场上掀起了一股中国飓风,也给企业界带来了一种躁动,“走出去”的原始动机逐渐演化成“到海外买企业”的口号。

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以及应具备的条件,预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走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海尔、TCL和格兰仕三家企业为典型的三种国际投资经营理念和模式。

但这一阶段的投资方式仍主要是直接的新建投资,这些企业对跨国经营处于摸索阶段,投资的规模也很小。

据外经贸部的统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2000年仅有6亿美元,经过多年累积,该年末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协议总额也仅有112亿美元,与每年吸引的几百亿外资相比微不足道。

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根本性转折点。

这一阶段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对外投资量上的飞跃,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猛增至334亿美元,也就是三年内几乎净增两倍;二是投资的地理范围和产业分布进一步扩散,一改过去集中于邻近国家和传统加工贸易行业的局面,扩展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产业涉及资源采掘、电子制造等领域;三是国际投资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由过去较单一的直接新建投资发展到跨国并购投资。

2002年被称为是“中国并购元年”,这一年发生的重大并购案例如TCL收购德国影音产品公司施奈德,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讯,浙江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的CDMA手机芯片软件设计及相关业务部,中海油出资收购印尼及澳洲油田,中石油收购印尼油田及气田,海尔收购一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继续发展,京东方收购韩国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除了增长快以外,还万方数据收购了欧美和日韩的企业。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原因与动机分析中国企业最近三年跨国并购的速度突然加快,并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可以从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并购理论中找到其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宏观背景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邓宁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

[2](P23--56)这一理论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应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该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应与自己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并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较少接受直接投资,也没有对外投资,净对外投资为零或负数。

这时,企业没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该国也不具有区域优势。

此阶段的人均GDP不超过400美元,为最不发达国家。

第二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吸收外资增加,但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为零或很少,净对外投资额为负数,并且随GDP的提高而日益扩大。

第三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本流出逐渐快于资本流入,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为负数,但数额日渐缩小。

在此阶段,本国企业的为增强,而外国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大多随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资本流出超过资本阶段。

投资周期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15家意大利冰箱厂,等等。

2003年和2004年,中液晶显示器企业,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TCL收购阿尔卡特,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日益上升,竞争力大部。

而中国五矿集团以50亿美元并购加拿大NORANDA公司的案例也正在酝酿之中。

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阶段,伴有以下的一些特点:第一,并购主体以国有和大型、超大型企业为主,如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网通、TCL、海尔、京东方等企业的跨国并购,而中国的民营企业以并购方式进军海外的还比较少。

第二,重大的并购都集中在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高科技行业。

第三,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是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

第四,并购的方向并不是如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流人,该国已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净对外直接投资大于零且不断扩大,一些发达国家处于这个企业最近几年的对外投资趋势。

最近20多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并且每年还在以8%~9%的速度增长着,这说明我国已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第二或第三阶段,即对外投资开始明显增加要向经济不发达国家发展,相反,大部分并购是的阶段。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3](P101)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弗农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象,特别是对家电和手机等行业,这些行业已发展得比较或相当成熟,国内竞争激烈,因此不得不对外寻求新的市场和获取竞争优势来源。

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由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若提出。

[4](P225)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

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而在产业分布上,发展中国家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

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序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遵循周边国家一发展中国家一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

在对外投资方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的解释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阶段状况。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在机电、电子和通信等领域的长足发展,我们可以预见]6万方数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结构变化,正如前述,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等行业已成为国内企业对外并购的排头兵。

4.国家支持论这一理论是用于解释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新兴理论。

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对外的力量和动机都是有限的,因此中小企业的对外大规模投资往往都可以找到国家支持的背景;而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往往是处于产业发展或调整的需要,支持的途径可以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到对外投资指导等等。

[5]该理论正好印证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态度。

可以说,这几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高速发展和国家鼓励“走出去”的战略不无关系。

在几年以前,我国政府资审批程序、外汇使用额度以及投资领域等方面都有众多限制,原因在于政府一直不希望把宝贵的外汇投向海外。

但这样的局面在两年前际压力,政府为了缓解外汇压力就有意松动了的接轨,政府意识到必须给企业一个更宽松的中海油、中石油的对外大举收购都是因为近些(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微观动因上述理论从宏观角度揭示了企业对外直接1.战略发展需要战略驱动观点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限制是非常多的,包括在投有了转变,原因是~方面我国政府的外汇持有量年年飙升,而最近又遇上了人民币升值的国对企业用汇的管制,并有限制地逐渐转变为鼓励适当使用;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简化国内公司境外投资的审批手续。

国家支持理论的正确性尤其表现在我国资源型企业对外的收购上,如年国内石油供给紧张,国家实行石油扩张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石油资源竞争的缘故。

投资的外部环境和产业原因,而企业的微观动因如何,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并购的投资方式呢?其中有两个重要驱动因素:一是谋求战略发展的需要,二是竞争压力驱动。

略是驱动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和并购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企业家素来都有把企业做强、做大的梦想,许多企业提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中国的世界500强”的发展口号,而这必然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进行投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