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摘要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

它有利于中俄两国的发展。

中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来已久,两国有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相连接,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着良好的基础。

在未来的一些年内着这种关系会的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事物的发展存在着矛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可能存在利益不同的地方甚至因此会产生摩擦,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双方国家可以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增强互信,扩大合作的领域。

这样能够使中俄的关系稳定得向前发展,达到互利双赢,今后双方的合作会迈上一个新的高峰。

关键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型关系互信合作高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渊源及其内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渊源中俄之间的关系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目前国际上中苏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俄两国有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相连接,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大责任。

中俄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

(一)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及其表现1、建国初期中苏关系新中国建立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东西方国家处于冷战时期。

这一时期中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结盟、对立、关系正常化。

2、中苏关系表现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结盟。

这一时期的新中国刚刚建立,百业待举,百废待兴。

正在此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封锁,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国采取了求助于苏联这个意识形态相同的社会主义国家。

也就是因为这样,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

并且两国于1950年2月,签署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其中规定缔约国顾及彼此安全及经济发展之利益,同意在和平在建以后,依照彼此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与不干涉内政之原则下,共同密切友好合作。

这样一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帮助了这个新生政权,国际上对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全面发展,两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互帮互助。

苏联在经济上给予了我国很大的帮助。

但是到50年代后期中苏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促使两国的关系出现了变化。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立。

苏共二十大之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社会主义国家间,引起了极大的震荡,帝国主义势力推波助澜,掀起一股反共潮流。

这时中苏之间由于两党意识形态的分歧和两党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1959年6月,为了取悦于美国,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中苏双方在1957年签订的有关国防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苏联撤走了当时在中国进行技术援助的专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苏方不惜耗费巨资用以对付中国,中国也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抵御苏联的进攻。

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完全走上了对立。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1991年——关系正常化。

这一时期,国际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且中苏的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迅速的进行,在外交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虽然中国经济上还是很落后,但是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逐渐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1978年,中日建交,签订了中日友好条约。

1978年美国尼克松秘密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在这种国际大形势下,苏联与西方国家矛盾冲突加剧,也就使苏联转过头来与中国家交好。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1991年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确保俄罗斯不再走社会主义道路向俄罗斯提出了巨大的“经济援助”的承诺。

此时的俄罗斯奉行的是唯西方马首是瞻,中俄的关系在此时发展缓慢。

但是后来,西方国家并没有对陷入经济困境的俄罗斯履行当时的诺言。

这样就促使俄罗斯改变了当时的外交策略,中苏关系得以缓和,稳步向前发展。

1992 年12 月17~19 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北京。

这是中俄两国第一次最高级正式会晤。

中俄双方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俄互视为友好国家,决心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不参加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 不同第三方联合损害另一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利益;俄罗斯保证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

这项《联合声明》类似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在这次访问期间, 双方还签署了在有关领域进行合作的24个文件, 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

1995 年5 月9 日, 江泽民主席应邀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 周年庆典, 并再次会晤叶利钦总统, 叶利钦强调, 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 进一提高两国关系的水平。

1996 年4 月24~26 日, 俄总统叶利钦第二次访华, 中俄举行第三次首脑正式会晤。

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重大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并达成许多共识。

双方发表了第三个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将两国关系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即平等信任的、面向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双方决定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间热线电话联系和各个级别、各个渠道的经常对话机制, 成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之后,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这个有重要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政治军事文件的签署, 标志着摒弃冷战思维的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的建立。

1996 年, 中俄两国关系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1997 年 4 月22~26 日, 江泽民主席再次访俄, 与俄总统叶利钦会晤, 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

与前三个声明不同的是, 这次中俄联合声明从双边范畴转向界, 主要阐述两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 以及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致主张。

表明中俄将加强国际领域的合作。

同时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也正式建立。

这次访问, 中俄两国已成功地实现了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末提出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的历史使命。

中俄关系摆脱了历史的风风雨雨, 踏上了一条面向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广阔道路。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1996年到1999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形成时期。

此时双边合作是双方国家战略协作的最主要的内容。

战略协作伙伴处于探索时期,此时的在边界问题上上方方的合作也成了双方国家最重要的合作关系。

1999年到2001年中战略协作伙伴进一步稳定发展的阶段。

此时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中俄之间的共同利益也日益增多,走向联合,共同抵御外来的压力。

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转折点。

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促使中俄两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

表现在突出的就是中俄两国联合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发动了科索沃战争,直接损害了俄罗斯本国的利益,那么此时的中国和俄罗斯都面临一个国土分裂的问题,即:俄罗斯的车臣,中国的台湾问题。

如果用武力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中俄担心会给美国制造借口,使他们进行政治干预,因此中俄两国在反对外部势力插手中国台湾与俄罗斯车臣的问题上结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那么这也就直接促使中俄两国联合起来抵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的的单边主义。

1998年,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做出承诺,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立场;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能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

与此同时,中国也支持俄罗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车臣问题应该是俄罗斯的内政问题,其他的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进行干预。

2001年到2004年中俄关系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由于国际化境的复杂,中俄两国之间也逐渐出现摩擦和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俄罗斯对美的战略妥协,以此来缓和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

科索沃战争之后,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已经僵化,中俄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来抵御美国的单边霸权政策,但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俄美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俄罗斯一直寻找机会来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关系。

也正是在此时,美国发生了让世界在震惊的“九一一事件”,为俄罗斯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契机。

但是中俄两国联合抵制美国的意愿有所减弱,促使中俄两国的关系淡化。

尽管俄美关系改善,但是中俄在军事技术合作上,并没有收到威胁,双方军事技术上的合作仍然在进行着。

2003年底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进行交流,双方一致认为两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合作仍然是两国战略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这一时期中俄之间的关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

2004年至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式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

从2004年底开始,由于被国际联合反恐所一度替代的美国对俄战略挤压政策已经逐渐显现,这样就促使俄罗斯不得不放弃通过“九一一事件”试图与美国积极合作而换来的美俄关系的幻想。

因此俄罗斯转过头来又想进一步改善对中国的态度,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2005年6月,中俄两国互换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标志两国彻底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7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共同确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2006年,胡锦涛和普京四次会晤,两国议长、总理也分别举行了会晤。

两国领导人面对面地坦诚交流,使双方政治互信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双方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

近年来,双方在能源资源开发、航空航天、核能、机械制造、高技术产业等优势行业领域合作良好。

中俄贸易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334亿美元。

两国领导人确定的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2011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发表了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联合声明。

双方决定,将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前提升至1000亿美元,在2020年前提升至2000亿美元。

2012年中俄两国都举行了领导人的换届选举这一年中俄协作伙伴关系继续稳定的发展,李克强总理于4月份访俄,普京总统于6月份访华,温家宝总理也于12月份访俄并出席了两国总理第十七次定期会晤,这些高层会晤大大深化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对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及重大国际上协调立场达成共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