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学概论论文

广播电视学概论论文

广播电视学概论论文
第1页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概论

论文题目:《解读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专业年级:2010级新闻一班
辅导老师:***
广播电视学概论论文

第2页
解读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
摘要:电视既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喉舌,也是各类艺术家驰骋的天地,艺
术传播的中心。电视文化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各类节目都有了自己发展的空
间,相亲类节目就在这种土壤下应运而生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江苏卫
视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办公室里的
“剩男”、“剩女”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非诚勿扰》,恰恰诞生于这个
“剩男”、“剩女”数目急剧膨胀的时代。本文仅从四个角度解读该节目的成功之
道。
关键字:电视 相亲 成功 《非诚勿扰》
电视叙事主题的宽广性和多声部的呈现方式,使电视展现出无限兼容的多维
视角。从政治到艺术,从市井小事到国家大事,电视既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喉
舌,也是各类艺术家驰骋的天地,艺术传播的中心。电视文化这种多元化的特点,
使得各类节目都有了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亲类节目就在这种土壤下应运而生了。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江苏卫视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起初定位为大型婚
恋交友节目,2011年初做出此改变)《非诚勿扰》。
其实,《非诚勿扰》并不是中国内地第一个相亲类节目。早在1998年,湖南
卫视与上海电视台就分别推出过《玫瑰之约》和《相约星期六》,但在当时,并
没有像现在的《非诚勿扰》这样火爆。可见,《非诚勿扰》的成功必有其值得研
究之处。下面我仅从四个角度解读其成功之道。
一、顺应时代潮流。
现在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的确,娱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我们整个人类文化进程中,充溢着某种游戏娱乐因素,电视节目出现后,
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某种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娱乐功能是电视文化的
一个基本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中国电视文化也经历着从宣教文
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正逐渐加快,人们整天
忙着工作,分配给社交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活圈子越来越窄,认识异性结交伴侣
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因此,办公室里的“剩男”、“剩女”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
象,而《非诚勿扰》,恰恰诞生于这个“剩男”、“剩女”数目急剧膨胀,快餐文
化泛滥的时代。用节目主持人孟非常常在节目中提及的那句话说,就是:“《非诚
勿扰》只提供相识的机会,而不包办爱情和婚姻。”这就为整天忙于工作的人提
供了结识异性的机会,并且节目并不煽情,男女嘉宾牵手成功不一定就必须要成
为恋人,一切由嘉宾自主决定,这一切无疑充分迎合了现代人的婚恋方式。
在娱乐化的同时,当下的大众文化还呈现出一种“草根化”的趋势,西单女
孩、旭日阳刚以及筷子兄弟等人的迅速蹿红极好的体现了这一趋势。这表明,大
众的眼光开始从星光熠熠的明星身上移开,转而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
和事。《非诚勿扰》则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趋势。
作为主角的男女嘉宾都来自普通人,同时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具有较佳的外
貌仪态,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还拥有相当的、至少是稳定的物质条件,
他们乐于、也勇于展示自我、了解异性,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他们都抱着成则
喜,不成亦可的轻松心念,彼此之间平等对待,直率坦白,在交往中注重对方的
人品、学识和情趣等内在的因素,注重双方心理和气质上的契合等等。这样一来
不仅使节目具有“草根”的特点,还兼具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在贴近现实的基
广播电视学概论论文
第3页
础上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情趣。
二、节目形式新颖。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为
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
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1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
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
功。
与其他的相亲类节目有显著不同的一点就是,《非诚勿扰》中女嘉宾占主导
地位,1位男嘉宾的去留由24位女嘉宾决定,这相较中国社会中的传统意识有
了大胆的突破,能够唤醒当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吸引了许多女性观众;同时,
台上24位单身美女本身也能够吸引许多男性观众的眼球。
节目形式的另一个亮点在于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互动。《非诚勿扰》邀请了
性格色彩学的创始人乐嘉和心理学博士黄菡担任节目嘉宾,现场点评男女嘉宾的
行为与观念并给出合理建议,使节目在娱乐的同时也兼具了婚恋伦理探究的风
格。而主持人孟非则更是凭借其优秀的现场掌控能力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一档极
易走上庸俗化道路的娱乐节目增添了几分厚重感。
三、善于制造话题。
不论是“愿意坐在宝马里哭”的马诺,目中无人的富二代,这些人们日常议
论纷纷的话题,皆出自《非诚勿扰》之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议程设置是媒
介的一个重要功能,而《非诚勿扰》则很好地发挥了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
置功能。
众所周知,《非诚勿扰》中的嘉宾都经过一定的筛选,而到底什么样的人才
能被选入参加这个节目呢?关于这个问题,节目编导给予了很明确的答复:“我
们重点关注那些有故事的嘉宾,即嘉宾本身要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在VCR里能
够展现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样观众更愿意看,同时也能为我们的节目增色。”
也就是说,观众本身喜欢“故事”,喜欢从别人的人生里读出别样的东西。而那
些有“故事”的人,肯定也具有一些不一样人生见解和婚恋观,许多观众会一边
观看节目一边与旁人议论嘉宾的外貌以及他们与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观念,这样
观众和嘉宾之间就能在无形之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有了思想的碰撞,话题也就产
生了。
但另一方面,从电视文化的角度来说,《非诚勿扰》很好地发挥了电视的舆
论导向功能。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电视对舆论的影响力一贯收到重
视。电视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定位是主流文化,这本身就意味着电视节目的生产
与传播在很到程度上必须适应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
虽然在节目创办初期,节目过分追求话题性和收视率,大胆播出了许多男女
嘉宾错误的言论,使得广电总局下发了整改综艺节目低俗化的通知。但是改版之
后的《非诚勿扰》,更加注意对男女嘉宾的筛选,力求选择那些体现社会主流价
值观的嘉宾上节目,使得其节目运行更加健康。同时,《非诚勿扰》并没有因为
被下令整改而走向刻板化的道路,而是保留了其制造话题的风格,充分给予嘉宾
发表自己看法的自由,在维持节目内容主流化的前提下,力争原生态地展现当代
中国人尤其是80、90后的婚恋观,在娱乐的同时给予人们了解彼此和了解社会
机会。
四、巧妙运用音乐。
当今的广播电视在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多的创新,不仅努力借鉴“舶来品”,
广播电视学概论论文
第4页
同时还结合中国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创作出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节目,例如《百家
讲坛》、《鉴宝》等。但是,在电视技术的运用上,例如灯光和音乐,还很欠缺。
然而国外广播电视的实践早已证明,灯光和音乐等电视技术无疑会为电视节目增
色不少。如果节目本身内容充实的话,再配以唯美的灯光和恰到好处的音乐,这
档电视节目的质量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非诚勿扰》中的配乐则很好地实现
了内容与音乐的结合。
在24位女嘉宾上场时,配以节奏轻快的女声英文歌,显得俏皮而活泼,符
合女嘉宾青春靓丽的形象;在男嘉宾登场的时候,配以极富节奏感的男声摇滚,
与男嘉宾阳刚的气质十分相符,同时能活跃现场气氛,带动观众兴奋的情绪;当
男嘉宾遗憾离场时,则配以略显哀伤的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烘托男嘉宾的
遗憾心情。另外,音响师还会根据场上的情况用不同的音乐即兴配合,使得即使
不在现场的观众也能被现场的氛围所感染,让平面的电视节目具有立体的效果。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只要听见那首熟悉的男声摇滚,人们便会想起《非诚
勿扰》男嘉宾登场的环节,这种利用配乐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方式,不
得不说是《非诚勿扰》获得高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述四点《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是我个人对《非诚勿扰》这个时下流行的
电视节目成功原因的分析,虽竭尽全力,但我深知仍有其浅显与不足之处,只希
望达到与老师交流学习的目的,以期共勉。望伍老师对本文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欧阳宏生 等著:《电视文化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2. 黄匡宇 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3. 百度百科《非诚勿扰》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664023.htm
4. 百度文库:《透析江苏卫视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浅谈新派交友节
目<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