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上自强必须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_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

中国文化上自强必须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_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

【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文化上自强必须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韩 震* 〔摘要〕 指向明确、语言简洁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标志,也是一个政党能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标志,更是动员群众、凝聚人民的旗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进行提炼,将核心价值观凝炼为“民主、公正、和谐”三个价值,目的就是进一步减少核心价值观的数量,且使这些观念保持在同样重要的层次,更加集中、更加明确、更加具有价值取向的针对性。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主 公正 和谐〔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1)03-0005-04 当代中国,要做到文化上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就必须凝炼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此这种价值观必须承接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发展的成就,吸纳全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成果,同时还要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境界,从而能够引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这样的价值观基于历史发展,关照社会现实,考虑未来方向,因而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近些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一直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课题,并且获准承担了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内容简洁、持久有效且指向明确的价值观念,那么我们党的这种意识形态框架就很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铭记和认同的社会共识。

我在2008年5月12日的《学习时报》发表了《从体系建构到观念的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初论》一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任务。

在《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念》一文中,我又进一步提出:影响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和影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还没有能够找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我们对这些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明确的规定。

目前,我们“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即马克思主5* * 作者简介:韩 震,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7&ZD035)。

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个体系是庞杂的、复杂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既然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显然就应该存在把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联系、贯通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1]。

我们必须进一步凝炼出指向更加明确、更加集中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凸显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

“由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追求的研究,通过我党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和实践的考察,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的领悟,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追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想是什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价值规范是什么?”[1]只有这样追问,我们才能得到真正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当时,我曾经尝试性地提出,“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人道和谐、开放进取”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稍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刍议》[2]一文中,我又进一步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凝炼为“民主、公平、和谐、进取”。

主要考虑是民主与自由是相关的,公平与正义也是相关的,而和谐就是基于人与人的相互尊重,人权和人道原则得到合理实现的状态,另外,和谐也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的状态。

而且,越是简单的词越容易为群众理解和铭记。

再说,尽管叠加词语是汉语的一个修辞方法,但翻译成西方语言却并不方便。

再后来,我在《民主、公平、和谐———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3]一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进行提炼,将核心价值观念凝炼为“民主、公正、和谐”三个价值,目的就是进一步减少核心价值观念的数量,且使这些观念保持在同样重要的层次(在价值层次上,“进取”似乎低于“民主”、“公正”、“和谐”),更加集中、更加明确、更加具有价值取向的针对性,而且可以拿来直接与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民主、自由、人权———相比较、相分殊、相抗衡。

二“民主、公正、和谐”之所以应该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于它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重要性,也在于它们能够从价值取向上标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还在于它们能够在文化性质上代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形象,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甚至全人类都普遍向往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中,“民主”就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在古希腊就有城邦民主,但那是少数城邦公民之间的民主。

资本主义也有民主,但是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民主。

在它发展的初期,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少数人以资本实力为基础的竞争和博弈。

后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工人阶级、妇女和边缘群体的斗争,逐渐扩大了民主政治参与者的范围,不过这种参与大都是被界定为普遍的投票权,这就大大地窄化或简化了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应当而且必须在民主问题上超越资本主义,这就要丰富和深化民主的内涵,将民主从投票权扩大到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等方面,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

当然,中国的民主制度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这更体现了这个价值的可贵,它将引导我们建立真正全面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公正”,即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就是在尊重每个公民基本自由权利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制度性安排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实现基本的公平,维护每个公民作为人的尊严,也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方面有制度和法律保障的公平。

公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

譬如,在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公正就是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司其职,互不僭越。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有左派势力不断提出公平正义的问题,但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不是将公正限制在形式的权利之上,就是将其降低为非核心的价值。

且不说像米尔斯、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鼓吹自由至上,反对任何企图通过所谓福利制度的税收或其他政策调节不平等状态的尝试,即使《正义论》的作者罗尔斯,也是将照顾弱者的差异原则放在自62011年第3期 由权利之下,把个人自由权利视为至上的原则,公正反而成为次要的原则。

“和谐”,不仅为中华民族一直所推崇,而且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语境中,所谓和谐,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良好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

这个价值包容人权价值,却又超越了人权价值的视阈。

因为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中,人权更多地是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的。

如果每个人都尽可能或毫无限制地诉诸自己的权利,那么他们的权利诉求就必定很快处于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冲突的状态之中。

和谐就是利用法律、道德和文化的规范力量,在尊重每个人基本权利的基础上,规范人们的权利诉求方式和边界,避免人们权利之间的冲突,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可以说,和谐就是在民主、公正规范下的所有人自由发展的社会状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由于“民主、公正、和谐”代表着历史进步的方向,将为人民群众所广泛接受、珍视、铭记和认同。

三在当今世界,有许多值得人们珍视的重要价值,但不是所有重要的价值都能够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否成为核心价值观,须从历史、现实和理论的角度加以体认。

那些不被视为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并不是它们不重要,也不是它们不值得珍视,而是因为它们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另外层次的问题。

譬如,诚信、友爱、勤俭、劳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但它们都属于公民道德的价值范畴,而不属于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核心价值观。

第一,核心价值观念必须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也是这种国家制度对人民的承诺、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

因此,资本主义革命的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政治权力,他们希望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就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制度性价值承诺,由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动员各个阶层人民的旗帜(尽管当时还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术语),并且在欧洲范围内逐渐推翻了封建主义统治。

随着资产阶级夺得了统治权,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确立,在社会主义实践和工人阶级运动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也逐渐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嬗变为“民主、自由、人权”,从而仍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继续掌握着道德制高点和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革命曾经以解放人民和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作为核心价值观,激发了全世界人民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一时间,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也曾经担心社会主义革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但是,既是由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某些失误,也是因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把自己的价值观蜕化为单纯的口号,而将其实质的价值取向抛之脑后,导致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渐渐减弱,譬如,在柏林墙两边,东柏林的吸引力就比不过西柏林。

价值信念溃塌了,人心也就涣散了,问题终将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东巨变也是价值观失落的结果。

第二,核心价值观念必须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而不能是工具性、手段性价值。

譬如,民主是理念性的价值,不仅仅是手段。

我不同意民主仅仅是工作作风或工作方法的看法。

当然,民主的程序有工具性和手段性的特点,但人民当家作主却是目标性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个价值必须实行法治,法治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种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途径。

公正也是属于理念性的价值,因为能否实现公正的制度和社会状态,这对每个人的生存和尊严都是根本性的问题。

和谐的理念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中国,“和”一直为人们所珍视。

中国讲究对内以和为贵,对外协和万邦。

“和谐”一词,在西方哲学家那里,源于毕达哥拉斯对音乐和天体运行的领悟,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源于对立的东西。

显然,在两位哲学家那里,和谐都可以作为高位的理念加以理解。

第三,核心价值必须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而不能是次生性和短暂性的价值。

我们不能三天两头地提出所谓新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我们今天换一个价值观念,明天换一个价值观念,经常更换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那就说明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核心的价值观念,而是把暂时的阶段性的价值当成了核心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