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
摘要:从中医角度分析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明确其诊断。
指出痉挛型脑瘫的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肝强脾弱证,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开辟治疗脑性瘫痪的新途径,有利于规范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常规和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加快脑瘫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中医
小儿脑性瘫痪是目前小儿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发病率高达1.8 ‰~4 ‰〔1〕。
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将脑性瘫痪分为痉挛型、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混合型和无法分类型。
其中痉挛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瘫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 %~70 %〔2〕。
目前,中医康复已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确定痉挛型脑瘫的中医辨证分型,以便于运用正确的中医康复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加快患儿的康复进程,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主要病变在锥体系,临床以肌张力过高、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被动活动关节时有抵抗。
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屈曲,足跖屈形成尖足。
当腋下扶提起患儿时,有两下肢交叉、步行时成剪刀步态、屈髋、屈膝、尖足等特征性姿势。
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烦躁,易激惹。
严重者往往有关节畸形、挛缩及废用性肌萎缩现象。
1 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病名及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认识
“五迟”、“五软”的命名,含有迟缓和痿软之义。
故临床上“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而“五软”则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五硬”临床特征与“五软”相反。
“五迟”、“五软”、“五硬”均为生长发育障碍所致的疾患,而且证候又往往互为并见。
管遵惠等〔3〕、张小莉等〔4〕、刘焕荣等〔5〕认为小儿脑瘫属于“五迟”、“五软”、“五硬”范畴。
何竟〔6〕认为脑瘫属祖国医学“五迟”、“五软”范畴。
马丙祥〔7〕将小儿脑性瘫痪分为肾虚髓亏、痰瘀阻窍、脾肾亏虚、肝风内动四型论治。
刘焕荣等〔8〕将小儿脑性瘫痪分为肝肾不足、脾肾两亏、心血不足、肝虚风动及风痰阻络五型,并指出分别对应于西医的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及痉挛型。
藤宣光〔9〕将小儿脑性瘫痪分为肝肾两虚、脾不化源及脾肾两虚、筋脉失濡来治疗。
可见,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名及分型的认识各不相同,在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笔者在多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将小儿脑性瘫痪中医分型为肝强脾弱、脾肾两亏、肝肾亏虚及痰瘀阻络四型,分别对应西医分型中的痉挛型、肌张力低下型、手足徐动型及强直型。
采用这种中医分型在临床上指导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 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脑瘫多因父母精血亏虚,而致胎元不足,胎失所养;或孕期时母体劳累、营养不良;宫内感染、窒息、早产、多胎等因素致使胎儿在母体内未能得到充足的气血营养;产时颅内出血、缺血、缺氧等因素而致痰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窍道不通,气血不能输布于脑和四肢。
肾气亏损,则筋骨痿弱,发育迟缓;脾虚气弱,气血运行无力,脑失所养,中州之气不足,则不能营养四肢,四肢痿软;胎中受惊或产时受风等,引动肝风或脾气虚弱,导致肝木亢盛,造成四肢筋脉拘挛。
所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发生“五迟”、“五软”、“五硬”、“痿证”、“拘挛”、“痴呆”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