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脊柱脊髓损伤

(完整word版)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第一节脊柱、脊髓解剖与损伤特点脊柱共有33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和尾椎4节。

由于骶、尾椎多呈融合状,故实际参与活动的仅26个椎骨,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维持人体活动及将头颈及躯干的负荷力传导至骨盆(再向下达双足部)。

因此,在跳跃时易因坠落而引起脊柱骨折,亦易被工事塌方而引起伴有脱位的骨折;另外易遭受落于身后的爆炸物致伤。

一、脊柱各节段的解剖与损伤特点(一)颈椎1.寰椎:即第一颈椎,呈不规则环形。

除纵向暴力引起的骨折外,任何火器件损伤波及此处,均立即丧生。

2.枢椎:即第二颈椎,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称“齿突”,其损伤特点与前者相类同。

3.普通颈椎;指第三、四、五、六颈椎而吉。

由椎体、椎弓及突起等三部分所组成。

此段颈椎受损率最高,尤其是第五及第六两节。

4.隆椎:即第七颈椎,其棘突长而粗大,明显隆起见于颈项部皮下,因其表浅,易为直接暴力所损伤。

(二)胸椎胸椎外形与颈椎的隆椎相似。

每节各有一对肋骨,由于结构的特殊加之胸廓的作用而不易脱位,在战伤时,因其长度大,且表浅,受损发生率最高。

(三)腰椎体积最大,小关节面多呈矢状,下腰段椎管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如超限活动,则易引起损伤,引起椎管及根管内神经受累。

二、椎骨的连接及损伤特点椎骨之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椎间盘及椎骨本身的韧带。

(一)椎间盘椎间盘由纤维软骨组成,并连接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主要结构。

其主要组成成份有:1. 纤维环:为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将上下两个椎体紧密连结,此种结构对增加椎间关节的弹性,扭曲与旋转等有利。

2.髓核:为富有水份、类似粘蛋白物的弹件组织,内含有软骨细胞与纤维母细胞。

幼年时含水量达80%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而水份递减。

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连接椎体外,固其富有弹性,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与颅脑的震荡,并参与颈椎的活动及增加运动幅度,遇有闭合性损伤(传导、扭曲等)易引起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或脱出。

在开放性损伤情况下,因局部血供差,易感染且难以治愈。

(二)韧带除各椎段所特有的韧带外,整个脊柱卜之韧带包括以下两大部分。

1.椎体间韧带(1)前纵韧带:它为人体中最长而又坚韧的韧带。

起干枕骨的咽结节,经诸推体前面抵于第一或第二骶椎前面。

(2)后纵韧带:起自第二颈椎(部分纤维上延移行于覆膜),沿诸椎体后面抵于骶管。

2.椎弓间韧带(1)黄韧带:或称弓间韧带,为黄色弹性纤维组织构成外形为扁平状,位于上下椎板之间。

起自上位脊椎椎弓板下缘的前面,下缘止于下位椎弓板上缘和其后面,十分坚韧。

此韧带的作用主要是限制脊椎过度前屈及参与维持椎骨的正常对依。

(2)棘间韧带:因连于两个棘突之间,前方与黄韧带愈合,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或项韧带。

(3)项韧带:为颈项部强而有力的韧带,主要维持头颈部的直立体位。

(4)棘上韧带和横突间韧带:此两者在颈部不发达,主要见于下段脊柱,其作用丰要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附着于脊柱上之韧带一般不易损伤,除非暴力过猛可引起腰部的棘间及棘上韧带损伤外,椎体前方韧带的断裂多与骨折脱位伴发。

因此,在诊断及伤情判定时应注意。

三、脊柱的生理功能脊柱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体形、保持身体的运动与平衡、重量传递及保护脊髓、内脏等。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脊柱的活动功能颈椎最为灵活,包括旋转、伸屈及侧向,从而保证了人体的生活需要;腰椎次之,但其范围较之颈段明显为小;胸椎受胸廓的固定作用,其活动度微乎其微。

(二)脊柱的负载作用脊柱的载荷作用主要是通过人体的三个倒三角完成,即;1.上三角:指以头顶水下切线为底边,通过头颅两侧形成夹角,致使头颈部的负荷集中于下颈段。

在一般情况下以颈5—6所受的压应力最大(图3l—9)。

2.下三角:指以双侧髂嵴水平线为底边,并通过骨盆及髋部两侧,将头颈、躯干及盆腔的负荷,沿身体中部使力量向下传递的倒三角形力学结构。

3.中三角:介于前二者之间,是以双侧肩峰为底边,沿胸腹两侧将头、颈、躯干之负荷集中至腰骶椎的倒三角形力学结构。

三个倒三角形结构,以下三角所承受负荷力强度最大;在外伤情况下,颈5~6段、胸l2~腰1段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在高处坠落情况下,主要是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交于此处之故。

(三)保护功能脊柱通过其骨性结构及各种韧带、硬膜等结构对脊髓起着保护作用,除非火器伤或十分强大的外力或者柱本身病变,一般不易直接伤及脊髓。

另外脊柱前方的胸、腹及骨盆等部位的内脏亦受到保护与支撑,尤其是在胸部,脊柱与肋骨组成的框架结构,使心脏、肺脏及纵隔内组织得到充分保护,这也是人类生存与延续的解剖学基础。

(四)维持人体的体形脊柱的生理弯曲构成了人体曲线美的基本条件,一旦此种生理弯曲改变,即便是其中的一小段、也必然使这种完美的人体造型遭到破坏,并同时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步态及姿势等。

四、脊髓(一)脊髓的结构脊髓外观为扁圆形柱状,全长40~50cm,上方在枕大孔处与延髓相延续,下方呈圆锥形,尖端伸出一细长之索状物,称为终丝。

在颈髓与腰髓处各有一膨大区,上方颈膨大位于颈4~胸1节段;腰膨大则位于胸10~腰1处。

脊髓的被膜外层为坚韧的硬脊膜,中为薄膜状的蛛网膜,内为紧贴于脊髓表面的软脊膜。

脊髓的中央部为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利部分胶质细胞构成,有大量运动(前角)及感觉(后角)细胞群所组成;灰质的周围为白质由密集的脊髓纤维组成,以前、后外侧沟为界,将其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

在灰质连合的前方,有白质前连合;后方亦有白质后连合。

白质中的神经纤维视其传导通路不同的走向,又可分为上行束和下行束。

上行束为脊髓向脑部传达的纤维,下行束为从脑传向脊髓的通路。

节间束为节间的联系纤维,多于灰质外面,构成一薄层,又称为固有束。

脊髓的血液循环主要来源于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动脉冠及根动脉,脊髓的血供与脊髓伤病关系广分密切,无论是对脊髓血管的直接损伤与压迫,或是间接波及脊髓血管正常供血的损伤,均影响脊髓生理功能的转归与康复。

(二)脊髓的生理1.感觉的传导(1)浅感觉:指轻触觉、痛觉和温度觉。

(2)深感觉:又称本体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压觉和震动觉。

(3) 内脏觉:指胃肠、膀胱等脏器的痛、胀感觉。

(4) 复合感觉:又称立体感觉或辨形感觉,即闭目后能察知物体的大小、形态、质量等,由深浅感觉复合而成。

2.运动的传导:人体肌肉均由脊髓前角大运动细胞所支配,每个细胞的轴突与其所支配肌肉纤维合成一个运动单位。

此细胞一旦破坏则引起瘫痪。

3.躯体的营养作用:前角细胞对所支配的肌肉及骨关节具有营养作用。

如该细胞破坏则可出现肌萎缩及骨质硫松等现象。

4.支配内脏活动:主要通过脊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血管的舒缩、腺体的分泌和立毛肌的收缩发挥作用。

5. 反射活动:主要为伸反射和屈反射,其与脊髓的定位关系密切。

(1)伸反射:又称牵张反射。

其反射弧位于脊髓内,并受皮层脊髓束影响。

前者破坏反射消失,后者受阻则由于肌张力增高而反射亢进。

此有助于诊断。

(2)屈反射:属于防御反射性质,即当肢体或内脏受到刺激后迅速出现收缩。

第二节致伤机制、分类与病理解剖[致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暴力:1.直接暴力:指直接作用于脊柱脊髓之外力.平时较为少见;战时主要为火器性损伤,脊髓伤伴发率高,且多合并有胸腹内脏伤。

2.间接暴力:主要因作用于头颈及足臀部的暴力纵向传导至脊柱的某一节段,由于压应力的作用而引起骨折(或伴有脱位),并可因暴力的方向不同而分为:(1)垂直压缩暴力:指椎节遭受与脊柱相平行的纵向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此时以椎体压缩及断裂为多见。

亦可伴有附件骨折。

(2)屈曲压缩暴力:当人体落下时,由于防御性反射作用,机休多取屈曲位,以致引起椎体的横形压缩件改变,严重者可合并脱位及小关节交锁,尤以颈椎为多见。

(3)仰伸压缩暴力:由于某些操作或运动锻炼的体位要求(如体操及游泳等),或自高处坠落时中途遇到物体阻挡,可使脊柱呈仰伸状,以致易引起前纵韧带及后方椎板与小关节损伤。

在颈段则易出现行髓过伸性损伤(或脊髓中央管症候群)。

(4)侧向压缩暴力:指坠下时身体侧向左、右一侧者,以屈侧椎体压缩及小关节损伤为多见。

(5)旋转压缩暴力:即当落下时身体呈旋转体位,多与前数种损伤伴发。

3.肌肉拉力:以腰椎多见,常发生于腰部突然侧弯或前屈,以致引起横突或棘突撕裂性骨折。

此外尚有病理性骨折,多由于脊柱椎体有转移性肿瘤或骨疏松病时,稍许外力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样病变,此种情况在临床上易与外伤性者相混淆。

[分类]一般多选用以下两种分类方式:(一)野战外科分类法即从战伤的角度将此种损伤分为以下两大类:1.闭合性脊柱脊髓伤:指损伤节段的脊柱及脊髓与外界空气不相交通者。

2.开放性脊柱脊髓伤:(1)根据致伤因素的不同对分为:①枪弹伤——即遭受各种子弹弹头直接击中致伤者。

②弹片伤——指各种炸弹或炮弹片致伤者。

③刺伤——因锐性凶器直接引起脊柱脊髓伤者,平时亦可见到。

④复合伤——指同时伴有核辐射或冲击波损害的开放性脊柱脊髓伤者。

(2)依据伤道持点不同可分为:①椎节及椎管刺伤——锐性物伤及椎节组织直接进入椎管伤及脊髓者;②椎体伤——弹丸(片)仅伤及椎体者;③椎管周围切线伤——弹片或弹头于椎管壁外围穿过者,一般多伴有管壁破裂及脊髓伤;④椎管盲管伤——弹九(片)进入椎管并停留在椎管内或椎管旁骨质内,脊髓损伤多呈毁灭状;⑤椎管贯通伤——指致伤弹片或枪弹穿过椎管者,脊髓亦多随之呈横断状;⑥椎骨旁伤——指弹丸停留在椎骨周旁者。

(二)平时分类法详见野战外科学[病理解剖特点](一) 闭合性脊柱脊髓伤1.脊柱椎节骨与关节损伤: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解剖改变主要有以下数种表现:(1)伸展型损伤:主要表现为关节突骨折或椎板向椎管方向塌陷性改变,以致对硬膜囊形成压迫,轻者感觉障碍,重者可引起截瘫。

伴有椎体间关节自前方分离或椎体中部分裂者较为少见。

前纵韧带虽可完全断裂,但临床上亦非多见。

棘突骨折并向前方塌陷者偶可发现,多系直接作用于棘突上的暴力所致;此时,其多伴有软组织挫伤。

关节突跳跃征在腰椎节段十分罕见,但多见于颈椎。

(2)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多见,可出现:①椎管矢状径减少——其减少程度与畸形的角度大小呈正比,并易引起对椎管内组织的压迫。

②椎管延长——由于成角畸形,其后方椎间小关节关节囊因呈展开状而使椎管后壁拉长,以致椎管内组织(特别是后方部分)及血管均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损伤,尤其是当节段长度超过20%时。

③降低椎节的稳定性——压缩愈多,其稳定性愈差,除因为小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外,且由于成角畸形本身就已经改变了脊柱的正常负荷力线,易引起椎节失稳。

(3)椎体爆裂型骨折:此种类型骨折时,椎体后缘骨片最易进入椎椎管,脊髓易受压;且在X线片上又不易被发现,易漏诊;由于后纵韧带在损伤时多同时断裂,以致对椎体后方的骨块失去连系,即使通过牵引使椎体骨折获得复位,而该骨片却难以还纳原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