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争电影比较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
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
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
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
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
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
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
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
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
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
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
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
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
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
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
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
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
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
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
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
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
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
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
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
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
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
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孙中山》等。
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
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
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
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
”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
“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
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
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
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
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
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
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
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
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