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叔本华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之探讨
叔本华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之探讨
2009 年 7 月 第 17 卷 第 4 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Jul.,2009 Vol.17 No.4
叔本华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之探讨
郑宝霞 (新乡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意志”范畴是贯穿叔本华唯意志主义哲学体系的主线。叔本华把意志与人相联系,并探讨了
(二)人的生存状况 叔本华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这是因为,生存意志 本身就意味着欲求和渴望,“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 缺陷,也就是痛苦”[2]。要追求一种欲望并得到满足,就会遭遇 种种烦恼和痛苦。一种愿望与欲求得到实现与满足,又会产生 新的欲望和追求。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如此,痛苦也就无法消除。假如人的全部欲望都得到满足,又 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空虚与无聊,这也是一种痛苦。因此,“人 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 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2]。此外,生存本 身就是一场持续的斗争,生命每时每刻都必须为抵御死亡而 斗争,但死亡总要来临,不可避免,所以这一斗争最终还是注 定要失败的。基于上述理由,叔本华认为,人生必然是苦难,人
·38·
识表象与意志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了主体性中的非理性因素。 在实践层面上,主体性却体现得不明显,因为叔本华的哲学观 是理论的而非实践的。因此,我们主要探讨意志在价值层面上 的主体性表现。价值关系在叔本华那里主要表现为意志与对 象的关系,意志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性创造者,是否符合意志的 要求是评价一切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说意志是超越主客二分的,而这里又 把意志作为价值主体看,这是否矛盾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 说意志消解主客二分,不在根据律内,是从认识意志本身来讲 的。对意志自身而言,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但若把意志与它的 客体化相比较,即意志与对象相联系,则意志就可以看做是对 象的主体。与西方近代那种只看到主客之分而忽视其关联不 同,叔本华看到了意志与对象的对立统一。正是从这个角度 讲,“世界的主体是意志”[5]。
叔本华认为,作为表象的世界有两个本质的、不可分的半 面— ——主体与客体,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主体,整个世界都因 主体的存在而存在。“主体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 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只 是对于主体的存在”[2]。而这个主体主要是指人。如果不从本 体论的角度,而从价值关系的角度来看,叔本华的这一观点是 有意义的,因为纯粹的、不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界本身是毫无 意义的,其价值只存在于与人的联系中。世界正是因为有了主 体才有价值,它的存在才有意义,这是意志的价值主体性在叔 本华哲学中的最高体现。
收稿日期:2009-04-25 作者简介:郑宝霞(1962— ),女,河南济源人,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37·
生在世即是一场悲剧。意志越强烈,苦难也就愈深重。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最 强烈、最活跃的人,也就是最痛苦的人。
(三)人的本性 既然生存意志的本性导致人生的痛苦,那么我们如何来 对待生命意志呢?叔本华提出了意志的肯定与否定。意志的肯 定就是不为任何认识所干扰的、常住的欲求本身,一般弥漫于 人类生活的就是这种欲求。个体的生命是会死亡的,这时最坚 决的生命意志之肯定就通过生殖行为表现出来。意志的肯定 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自然界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 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是一场不断的斗争。“因此每人都 想一切为自己,要占有一切,至少是控制一切……这种心理就 是利己主义,而这是自然界中每一事物本质上的东西”[2]。每 个人不仅要从别人那里夺取自己所要的,而且为了稍微增加 自己一点幸福就要毁灭别人整个的幸福或生命,这是利己主 义的最高表现。因此,意志的肯定集中表现为人间的争斗现 象、利己主义和恶毒,其中利己主义与恶毒是人类的两大本 性,这是在个体化原理之下人性的表现,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 人的选择。 叔本华认为,要脱离人生这无穷尽的苦海,只有彻底否定 生命意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走向禁欲之路。第一步是自 愿放弃性欲。他认为,自愿的、完全不基于动机而放弃性欲的 满足已经就是生命意志的否定了。第二步是自愿造成贫苦。禁 欲之路的尽头是通过斋戒绝食而达到死亡,因为此时,随着死 亡而告终的不仅是现象,而且是本质自身(生命意志)。意志 的否定使人摆脱了个体化原理,从而摆脱了痛苦。看穿个体化 原理之后,人的本性不再表现为恶,而表现为善、美德、公道与 同情。“我们已看到如何在较低程度上看穿个体化原理就产 生公道,如何在较高程度上看穿这个原理又产生心意上真正 的善,看到这种善对于别人如何体现为纯粹的,亦即无私的 爱”,“一切仁爱(博爱、仁慈)都是同情”[2]。因此,学者们把 叔本华的这种思想称之为同情伦理学。生命意志的否定会给 人带来幸福与愉快。需要注意的是,生命意志的否定是必须以 不断的斗争来争取的。可见,叔本华的人性论是善恶的相对 论。在个体化原理下,即肯定意志时表现为利己主义与恶;在 看穿个体化原理下,即否定意志时表现为善与同情。 (四)人的本质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在人的生存状况中,意志决定 了人生是痛苦的,在人的本性中,意志决定了人的本性的善与 恶。可见,意志在人的生存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最内在的东西, 即内核。所以,人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单一的、完整的、不可 分的,是超越根据律的,因而是自由的。 (五)人的价值与意义 叔本华的人生观不仅是悲观主义的,而且是虚无主义的。 他认为,人生是宿命的。虽然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是永恒的、 绝对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意志却是为总的世界意志所决定 的。从表面上看,每个人的行为似乎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但在 事实上却是为隐藏在背后的生存意志所驱使,直至生命终结。 所以,人生绝不是自由的,而是由生存意志的必然性所支配 的。换句话说,人是宿命的,人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因而, 人生也就无价值、无意义了。而取消和否定意志之后,“这世
人性以及人的本质、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人学思想。叔本华的人学理论以意志作为本体论
基础,既开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之先河,又为开创现代人本主义流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叔本华;人学思想;意志;非理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9)04-0037-03
意志是道德价值及道德评价的主体。道德价值集中表现 在对善与恶的理解上。在叔本华看来,善“这概念基本上是相 对的,是指一客体对意志的某一固定要求的相适性。因此,一 切的一切,只要是迎合意志的,就不管这些东西在其他方面是 如何的不同,就都用善[好]这一概念来思维。……总而言之是 把一切恰如我们所愿的都叫作善[或好]”。相反,坏或弊害则 是指“不迎合意志每次要求的一切”[2]。可见,善恶的确定要靠 意志来表现,道德评价要以是否符合意志的要求为标准,在个 体化原理之下人的本性就表现为利己主义和恶,在看穿个体 化原理之下人的本性就表现为善。足见叔本华的这种善恶观 和道德观,明显地表现了他的意志范畴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 的地位。
表述成“世界是人的表象”,因为只有人才具有抽象能力将表 象纳入自己的理性思维之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凡 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 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2]。世界即表象, 主体就是表象者,“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2]。叔本华在 表象世界中一方面承认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另一方面强调 了认识中的主体性因素。此外,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这一结论 是叔本华从人的本质是意志,而人又是大宇宙(世界)的缩 影,推得自然界包括动物、植物、无机界与人的本质都是意志 的。作为本质的意志能客体化为不同的级别,最高的级别是 人。可见,在意志世界中,叔本华也承认人的存在。与表象世界 不同的是,后者作为主体的人是个体化原理之下的个体,而意 志世界中的人是作为类而存在的。
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开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之先 河,在欧洲哲学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 他的意志本体论中,而且体现在他对人的本质、本性、生存状 况、价值与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中。笔者试图对叔本华人 学思想及其本体论基础进行简要探讨,以期对把握现代西方 人本主义思潮之发展有所裨益。
一 叔本华使哲学摆脱了西方近代以来以认识论作为研究中 心的传统。他认为,传统哲学过去所研究的认识论问题,对于 人类来说并不是根本的,而且也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哲学 应该转向人类自身,应该把研究人的存在、意义、价值、本质, 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等人类自身的问题作为中心”[1]。如果说苏 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开始注重人,那么使哲学真正 从注重本体论与认识论到注重人本身的,就是叔本华。正如他 所说:“我们这考察的最后部分,一开始就可宣称为最严肃的 一部分;因为这部分所涉及的是人的行为,是和每人直接有关 的题材……也是如此的符合人的本性,以致人们在任何一个 有联贯性的哲学探讨中……总要把其中有关行为的这一部分 看作整个内容的总结论。”[2]可见,关于人的思想在叔本华思 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叔本华 的人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肯定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 叔本华将世界分为表象的世界与意志的世界。他认为,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 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 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2]。因而,“世界是我的表象”可以
界— ——意志的镜子— ——的取消和消逝……那么它一定是消失 于无之中了”[2]。可见,不论是肯定生命意志还是否定生命意 志,人生都是无价值、无意义的,都是虚无。但需注意的是,对 这里的“无”应做辩证的理解。
二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叔本华的人学思想是比较系 统和完整的。值得注意的是,叔本华的人学思想有其本体论的 基础,可以说,人学思想是其意志主义的必然产物。这也是叔 本华与其后人本主义学者的最大差别。 (一)作为世界和人类共同本体的意志 所谓“人类本体”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 来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哲学发展趋向的必然指向。 随着近代哲学对人的认识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等现象的认 识,哲学家的目光必然内敛于人自身的研究,建立关于主体的 本体论学说也是顺理成章的[3]。那么,人类本体究竟是什么呢? 对此问题的回答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 义两个阶段。理性主义者以康德、黑格尔为典型代表,他们认 为,人类主体就是理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理性主义的人类 本体论。而非理性主义者则以叔本华为奠基人,认为人类本体 是意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意志主义的人类本体论。 叔本华认为,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世界是我的表 象”只是说出了真理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世界除了表象还有 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人自身这一特殊的客体入手。与 其他客体不同,人是主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对 于他既谈不上杂多性,也谈不上杂多性的反面:统一性。我们 永远不能认识他”[2]。但他却是一切形式和客体的前提。人作 为客体要服从客体的那些规律。由于人同时又是实践和行动 的主体,他总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目的、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实 施某一行为,这种目的和动机实质上就是“意志”的一种体 现。因此,根据这种动机律我们就可以找到人的本体就是“意 志”。依此类推,万物之本也皆为意志。这样,人以及万物都是 表象与意志的统一。表象无非是意志外化出来的杂多,而意志 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 追求。 作为人类本体之意志是自由的。意志和表象之间不仅是 “一”和“多”的对立,也是“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意志存 在于一切形式之外,现象却总是存在于根据律的四种形态之 中,任何一种现象自身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现象之间纯粹是 因果关系和必然性,而“意志作为它自身是自由的”[1]。这样, 当叔本华把意志当做人类本体时,实质上也就强调了人的自 由本质。叔本华第一次把非理性的意志作为人的本体,把人的 非理性本质揭示出来,为哲学对人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使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新的视角。 (二)作为价值主体的意志 主客体关系的问题包含三个层面,即:认识层面、实践层 面和价值层面。在认识层面,人们考察的是能否以及如何认识 世界;在实践层面,人们考察认识世界是为了什么;进入价值 关系这一层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何意 义[4]。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叔本华哲学中充分地表现为意 志的至上性和主体性。在认识论上,叔本华主要强调直观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