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刍议无权处分及合同效力问题

刍议无权处分及合同效力问题

2008.06

(中)

刍议无权处分及合同效力问题

张姗姗

华曦巫菁

世界各国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规定因采用的物权变动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国合同法第51条等条款对无

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规定不妥且充满矛盾和歧义,存有法律体系上的逻辑矛盾,又与国际上通行的无权处分合同有效论相悖,且有违我国鼓励交易的内在价值。本文认为,无权处分合同应属有效合同。关键词

物权变动模式

无权处分

合同效力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6-054-02

一、世界上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立法例

世界各国对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规定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起源于各国关于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不同。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不同。

(一)物权行为模式

物权行为模式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在该模式下,法律行为被区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负担行为的效力不受处分权的影响,处分行为则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作为核心效力要件。《德国民法典》第185条规定:

“无权利人对标的物所为的处分,如经权利人事后追认,或因处分人取得标的物时,或权利人成为处分人的继承人而对其遗产负无限责任时为有效”。该条中的“处分”,依德国判例学说之一致见解,系指“处分行为”而言,并不包括负担行为。因此,“处分”一词,在物权行为模式下,仅指直接使权利发生变动的处分行为而不包括引起权利变动的原因行为即负担行为。无权处分,不是指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的事实(即债权合同),而是基于该债权合同所进行的物权移转行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因处分权的欠缺而属于效力待定行为。

(二)债权意思主义

非物权行为模式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在不承认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互独立的非物权行为模式下,采纳了统一的法律行为概念,所谓物权行为通常表现为债权行为的履行。因此“处分”一词的含义,显然不能仅指“处分行为”,而当然应为法律处分(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之意。无权处分行为实际是指对特定标的物没有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订立的,以引起标的物物权变动为目的债权合同,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即为其典型。《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就他人之物所成立的买卖,无效;在买受人不知标的物属于他人的情形,出卖人负损害赔偿之债。”可见,该条款将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认定为无效。

(三)债权形式主义

瑞士等一些国家采纳债权形式主义的物变动模式。债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基于生效的债权合同,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则是基于生效的债权合同与交付或登记行为的结合。其中交付或登记行为就是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此类公示方法的采用是经由此类公示方法的采用,实现合同的交易目的,引起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

因此,未进行交付或未进行登记行为,是当事人未履行生效债权合同中的债务,是当事人要承担违约责任的问题,而非合同不能生效的问题。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债权合同效力的发生并不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因此处分权的欠缺不影响债权合同的效力。依据《瑞士债法典》第184条第1项,无权处分的合同为有效。

(四)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

我国法学界对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存在较大争议。一种意见,不赞成采纳物权行为这一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赞成采用物权行为的概念,但是不采用物权变动无因性的原则即物权形式主义,而是采用债权形式主义,认为物权变动的真正原因在于登记,而不在于无因性;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当采取德国法上的物权变动的无因性原则,确认物权行为理论。虽然目前关于我国是否承认物权行为尚有争论,但是从我国现有立法来看交付或登记对物权变动有决定性意义,我国采纳的是完全不同于法国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二、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不同观点(一)合同无效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为无效。原因在于: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为无效合同。我国《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以上可看出,无论法国,还是我国均在立法上明确规定无权处分行为是无效行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常采用无效说。笔者认为无效说欠缺说服力。该说把法国民法典的立法精神生搬到我国民事立法中实属不妥。因为法国民法采用的物权变动模式是债权意思主义,即所有权的转移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自由,而我国民事立法采用债权主义变动模式,即发生物权变动是基于转让合同的且动产以交付为准,不动产以登记为准。与法国采用债权意思主义的债权合同发生效力时必然产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大不相同。因此,把法国民法典的物权变动模式强加到我国民事立法例中,实属牵强。所以,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认为我国对于无权处分合同不应采用无效说。

(二)合同有效说

此学说是近年学者提出的,其最突出的地方是强化对交易相对人保护,符合现代民法对动的财产安全的保护。理由有:第一,认为

作者简介:张姗姗、华曦,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

巫菁,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新闻专业。

法律经纬

2008.06

(中)

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完全有效,已被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予以承认。完全有效说是建立在物权行为理论之上的学说。其代表国家主要为德国。德国的无权处分采用狭义的概念即无权处分行为,其完全有效是指合同的效力。由于德国采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其合同的效力与处分行为的效力是分开的,合同的有效不代表处分行为有效,反之,处分行为的权利瑕疵也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第二,此说有利于保护相对人利益,兼顾财产静的安全和动的安全。法律既保护静的安全,更保护动的安全(交易安全)。当这两种安全发生冲突时,法律更倾向于保护交易安全。合同作为交易的基本形式,保持合同的效力对于市场经济制度下交易安全至关重要。无处分权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归于有效,既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又维护了交易安全,增进社会效益。

(三)合同效力待定说

此学说是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学说,但也存在缺陷。表现在:一是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冲突。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取得该动产所有权。可见,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密不可分,但我国立法例却把二者对立起来,在合同法中没有规定善意取得制度,而在物权法中加以规定。我认为,在现行合同法中第51条应修改为“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该合同有效。但相对人依善意取得的财产除外,该合同自始有效。”这就很好地协调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的关系。依修改后的意见,法律承认无权处分行为,善意取得作为其例外之情形。即使权利人不予承认且无权处分人事后不能取得处分权,无权处分行为也发生效力,以便更充分地体现法律保护善意第三人的理念。二是不能保护交易安全。保护交易安全已成为各国民法追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价值目标。就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设计和解释上无疑应当兼顾所有权的安全和交易安全。甚至在某种场合下,必须牺牲真正权利人的利益,以保护善意无过失交易人的利益,最终保护交易安全。而根据效力未定说,在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情形中,如果所有人不予追认,买卖合同就自始无效,买受人根本无从向出卖人请求履行合同的义务。因此该说将合同效力完全取决于权利人的是否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是否取得处分权,在实质上仍然属于单纯保护所有权的安全,而忽视交易安全的保护。

三、对我国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规定的分析及评价

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合同法第51条是我国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最新规定。目前对我国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合同无效说。该说认为,无财产处分权的人订立的处分财产的合同,该合同原则上无效。《合同法》第51条并非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一般规定,而是无权处分合同无效的例外规定。

第二种观点,效力待定说。该说是通说。该说认为无权处分合同订立时,既不是有效的也不是无效的而是效力待定的,若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前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效力待定,若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若未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未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无效。

合同法第51条的这种规定是不妥当的。无效说因不符合立法趋势,因而只有极少数人支持。效力待定说是通说。但合同效力效力待定与善意取得制度不协调、忽视动的安全,对买受人不公,在不能适用善意取得的情况下,不利于善意相对人的保护、交易风险全部由相对人承担,但于权利人待机投机,诱发道德风险,风险与利益分担不平衡、与第150条所确定的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相矛盾等。因此即使规定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也是不妥当的。

四、我国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意见建议

我国《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的效力待定的规定存在缺陷。依其规定,难以满足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首先,不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比如未来物的买卖(房屋预售),或进口商对尚未买进商品的转卖,依《合同法》第51条都将处于‘效力未定’的状态。”事实上,出卖无处分之物的契约,性质为债权行为。债权契约有效,仅设定了债权债务,并不发生物权变动的后果,也不以出卖人有处分权为必要。以行为人无处分权而使债权契约效力待定,显然混淆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性质;其次,如果债权契约无效,在不动产物权,因无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故第三人不但不能取得物权,还不能依据有效契约追究处分人的违约责任而获得救济。在动产物权,即使第三人可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权,但不能依有效契约追究处分人的瑕疵担保责任,或撤销其与无处分权人的有效契约而获得救济。再次合同法将保护第三人利益和交易安全委诸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善意取得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因其不适用于不动产,且善意这一主观心理状态难以判断等原因,使交易安全得不到充分保护。

笔者完全支持完全有效说。我国民法上的所谓处分合同就其本身而言,如不结合登记或交付的事实行为,只能发生债的请求权,而不能导致物权变动。故其效力状态仅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一般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而就无权处分行为本身而言,完全符合法律行为的诸要件,并无欠缺,自当发生完全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受合同拘束。至于一概有效是否有保护恶意相对人之嫌呢?此种担忧不无道理,但可以民法其他制度综合调整解决之。如前所述,若双方为明知之恶意,为自担商业风险之合同,缔约人自当负责;若双方为加害之恶意,则构成恶意串通,自当无效;若一方为明知之恶意,一方为加害之恶意,则按合同原因不法而相对人明知处理,亦当无效。至于无权处分人善意而相对人恶意,应依具体条件按欺诈或错误处理,善意处分人享有撤销权。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权处分行为在适用合同法有关规定时,应认为合同有效。对待无权处分问题,应当把目光转移到“交付或登记行为”环节上来,而不能盲目地去苛求债权行为的效力。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崔建远.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3]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经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陈华彬.外国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法律经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