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伴随老龄化的加剧,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更加凸显,我国第一代独生子
女的父母面临越来越多的养老风险和困境。本文引用已有的研究资料,通过对国内外对此问
题的关注历程,研究角度的演变,以及与时俱进的研究现状的归纳和整理,旨在为今后的研
究方向探索新的客观实用的道路。

关键词:独生子女;养老困境;研究现状;未来的养老方式
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剧,未富先老的局面出
现,独生子女父母面临极大挑战。在老年人口增多和独生子女家庭供养资源缺乏的双重压力
下,独生子女要为父母提供全面有效的赡养服务难免孤立无援,难度增加。本文主要目的是
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归纳和分析,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新以往的研究视角,并试图探
索出一条能够让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顺利度过老年期的有效路径。

一 国内外研究缘起和背景
最早的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论文当推美国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这个实验是博汉
侬在著名心理学家霍尔指导下进行的。此后,涌现出一批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投入对独生子
女这个领域的研究。但研究主体放在了独生子女身上,甚少提及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探
究。猜想其原因之一,中西方的养老观念有别,西方发达国家虽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但
其传统养老观念放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上,并非是家庭养老观念,由此,对于老龄化与养
老方式的研究,并不深究家庭结构问题。
在我国,考虑到国情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导致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发生,
即综合国力尚未提升到足够负担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程度,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已经面临
养老困境,因此,我国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比较关注。关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讨论的主要是自1979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所形成的一代独生子女及
其家庭所面临的养老问题。具体而言,又分农村和城市两个地域和视角研究。从现有的研究
来看,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一直是独生子女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人员除了政府相关人员,
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一类实证型,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数据,
为今后有关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构建精准的数据库,《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
证分析——兼论农村养老保险的效用》(唐利平,风笑天),该文通过对江苏和四川两省810
户农村居民入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探究相关问题。但同时也存在数据不够全面准确的问题。
(杨书章,2000;郭志刚,2001;穆光宗,2004)。另一类是基于已有数据的分析,描述独
生子女家庭养老现状,并对未来的形势作出预测,从而为有关当局今后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
参考意见。

二 关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视角
从地域的角度划分,主要是农村和城市两个视角。关于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研究
者一般有以下几个研究取向:1.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意愿以及养老观念的转变是否与农
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有关(唐利平,风笑天,2010年);2.对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
母养老心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徐俊,2016年)3.中国农村的传统养老保障模式以及农村养
老保障模式的支持理论研究(周丽丽,2012)4.在江浙的发达地区,有对新型农村独生子女
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研究(王晓刚,李德才,2015)而城市方面,多数研究是从理论上进行
探讨,专门以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或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探讨养老问题。例如郭再军在《独生
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一文中提出现阶段老年人生活还有必要依赖子女和家庭,独生子女家庭
的养老则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并且提出鼓励和扶持老
年人自养以及对独生子女家庭设立养老补助金或养老保险。

从研究的切入点不同,主要有从宏观角度的政策、制度构建、养老观念、传统伦理研究
入手,例如风笑天的《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
变》一文,从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客观基础入手,论证当代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
有必要转变对子女赡养的依靠与期望的传统观念,转而在全社会提倡尊老、爱老、养老的同
时,还应开展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从观念上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
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有从微观的家庭结构、代际关系、居住方式等方面探讨养
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例如王树新和赵智伟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
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一文中,提出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
年后首选养老方式仍是居家养老,与子女共居一处,然而独生子女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却
在降低,特别是在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由此提出如何解决好独生子女父母的养
老之一中心议题。同时就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政府建立辅助制度以及加强独生子女父母自
身养老意识等方面给出了建议。部分研究采用与非独生子女家庭进行比较的方法,相关研究
重点落在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方式上。也有从独生子女父母老年时可能面临的困境入手,
预测其可能的选择。例如洪娜在《上海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健康状况视角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以上海闸北区的调查数据为基,从身体健康状
况较好和较差两种视角构建模型,分析不同健康状况下上海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可能养
老方式及影响因素,并在文章末尾探讨结论的政策意义。

总的来说,近年来,关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领域宽泛,为今后
更好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三 总结与反思
第一,数据更新比较忙,存在研究成果之间互相移植数据的现象,这样一来,数据的可
靠性没有保障,又怎么谈得上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精准度的数据,又怎么会提出建设型的具
有政策意义的建议。

第二,研究区域上而言,就农村和城市而言,集中在城市;就经济强弱而言,集中在东
部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导致某些区域缺乏相应的研究数据和成果。

第三,研究理论而言,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导致很多研究成果较为片面,布具足够
的科学性;即便有理论指导,也大多借鉴国外的理论,而本土理论较为贫乏。

第四,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有必要与时俱进,不仅将视角
放在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待老人的观念上,也不止步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
的养老问题和困境,还应该研究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等问题,以便作出更长远的预测。
第五,在对策的提出方面,许多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相互参考和移植的问题。削弱了研究
的独立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今学术界的浮躁,
特别是在政策指向的研究中,许多对策的提出无关痛痒,或者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导致政策
失效,进而产生大量学术垃圾。

第六,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中,这可能导致研究有一定的失真性在
里面,今后应扩充容纳各种类型的研究人员,不一定要从人口学的角度入手,也有一些交叉
学科的研究方法或者视角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丁杰,郑晓瑛,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研究综述,《人口与发展》,2010
【2】张戈,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焦虑,《人口与经济》,2008(s1)
【3】乐章,陈璇,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青年研究》,2000(3)
【4】罗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综述,《老龄与社会》,2013年10月第5期
【5】李文虎,国外独生子女研究的思考,《江西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6】王翠绒,构筑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防线——基于政府责任视角,《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2014(1)
【7】唐利平,风笑天,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分析——兼论农村养老保险
的效用,《人口学刊》,2010(1)
【8】徐俊,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口与经济》,2016
(3)
【9】王晓刚,李德才,创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体系研究——基于对扬州相关数据
的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5(34)
【10】王树新,赵智伟,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人口与经济》,2007(4)
【11】洪娜,上海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健康状况视
角的实证分析,《南方人口》,2013,2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