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浅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影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

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家长错误的教子观念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之一。

要改变这一现状使独生子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教养方式,以促进独身子女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策;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概述(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含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是指独生子女所在的家庭根据独生子女具体生长、发育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及其表现特点,考虑社会的影响因素和独生子女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等实际情况,所实施的最基础、最初步、最有配合力、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教育效果的教育。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1.从教育观念上来看,家长普遍重视对其子女的教育父母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关怀子女的成长,安排好他们的各种活动,如带孩子参观、游览,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给他们解答各种问题,教他们背诵儿歌等等。

这些都开阔了海子们的视野。

另一方面,年轻的父母一般都缺乏一定的教育经验和知识,在教育观念上往往失于偏颇,偏重于养育而非教育,以“期望子女身胖体壮”作为育儿的主导动机,导致了对孩子的过分娇惯、宠爱,致使“独生子女的任性、娇惯有发展愈来愈严重的趋势”。

2.从经济条件上来看,独生子女在经济上有可靠的保证他们在生活营养、玩具、图书、学习用品、服装等方面都比非独生子女优越得多,这为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3.从家庭结构上看,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是“独苗”一个这一方面使父母的关爱集中到了唯一的孩子身上,使孩子在感情上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作用1.通过家庭教育的实施,训练和培养独生子女克服孤独感、娇惯感、依赖感,增强融入感、亲合感、自立感;2.训练和培养独生子女学会学习和玩乐,学会体谅和关心家人、别人和小伙伴,学会自律、自护、自强、自立、自省、自尊、自重、自爱、自学和创造;3.训练和培养独生子女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事,当“德、智、体、美、劳”兼优的好孩子。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开启独生子女的智慧,完善独生子女的性格,培养和提高独生子女的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这是实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和实质。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一)家长教育方式有失偏颇1.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其分数了。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

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

因而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实行奖惩措施。

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2.重“金”投资孩子能否成才必要的财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

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眼睛都不眨一下买回家。

在孩子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作文、英语等兴趣班,家长们也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

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3.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日异,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学历加名牌,而是人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但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

家长们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参加双休日的公益劳动和学校的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一味地安排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

4.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

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

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

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

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

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家长们就己经把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中应尽的一份义务给埋葬掉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引导不到位1.家长学校数量不少,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多数学校都已经建立起了家长学校的教育机制。

但就教学质量而言,大多数家长学校都有名无实。

一些家长学校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很少开展活动;一些家长学校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一些家长学校挂了牌子,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一些家长学校由于得不到多数家长的认同,组织开展的活动很少有家长愿意参加。

2.缺少专项经费,教育组织和网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目前来看,多数地方在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实施机构方面则仍是一片空白。

一些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无法探索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新规律,使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不强。

3.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实践基地。

就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现在孩子课外生活的场所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家庭(社区)、各类游戏场所、没有目的性的场所。

多数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实践基地则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孩子们课外生活的需要。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一)家长错误的教子观念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直接根源家长错误的教子观念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直接根源。

从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尽管目前大多数家长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造成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

具体表现在:1.认识不当。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使众多的家庭更多地关注孩子“成才”而非“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

2.方法不当。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种种误区,家长式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很多家长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有的家长以自己为权威,孩子必须对自己言听计从。

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很多家长往往重孩子、轻自身,重强制、轻疏导,重命令、轻协商,重结果、轻过程。

3.管教不当。

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由于工作节奏快,强度高,压力大,或忙于生意而无暇顾及孩子;有些家长对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对子女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

(二)独生子女自身是家庭教育现状的主观因素1.生理因素。

就处于接受教育中的独生子女而言,他们在生理上是不成熟的,亟待发育和完善。

他们一方面对于父母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对自主、自立又怀有较大的渴望,两种倾向相互碰撞,造成了独生子女对于现代家庭教育方式的不适应性。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独生子女来说,他们自身生理的发展特点,无论对“望子成龙”式的家庭教育,还是对“顺其自然”式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适应。

二是心理因素。

处于接受教育阶段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甚至是十分脆弱的,他们在种种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十分令人担忧。

有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中成长起来,当面对他人的责备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烦躁与不安,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时候,往往更多地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他们在不顺心,不称心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方法。

三是社会因素。

就当前来说,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再加上家长的引导不当,管教不当等,很多独生子女的价值观等,更多地受到社会上不良的现象影响,。

(三)社会环境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外部因素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现代家庭的格局逐步趋同。

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于早熟,过早失去童真。

2.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人群交往,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

独生子女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

3.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

4.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多变性。

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不断开阔,这对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不也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

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看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

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

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

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义务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和选择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与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