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1)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1)
优惠条件、受援地区的工资补贴以及在非受援地区的 限制企业布局政策对产业转移起到很大作用。阿什克 罗夫特和泰勒建立了产业转移时间系列模型, 认为产 业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总的产业转移主要取决于 国家的投资, 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反映区 位经济优势的要素组合。即产业转移首先在国家范围 内发生的, 然后在区域之间重新分配 [ 9] 。
(五 ) 技术创新 日本学者关满博从 ! 技术群 体结构 #的概念出 发, 认为日本产业结构转换和东亚国际劳动分工是未来东 亚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 18] 。此外, 威尔斯 ( L T W 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 奥 ( S an jayalall) 的技术 地 方化理论、坎特韦尔 ( JohnA Can twell) 和托拦惕诺 ( Paz Estrella To len tino) 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则从局部 创新的角度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 [19] 。 (六 ) 国家政策 发展经济学家 劳 尔 ∃ 普 雷 维什 ( R au l Preb isch ) 认为, 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的压力而被迫实行的用国 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 是产 业转移发生的根源。他还借鉴了汉密尔顿、李斯特等 人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突出了国家行为对国际产业 转移的影响 [20] 。穆 尔、 罗兹 和泰 勒有 关 1960 ~ 1981 年期间英国产业转移的研究表明受援地区吸引投资的
在小岛 清 的 ! 边 际 产 业 扩 张 论 # 的 延 长 线 上, 大西胜明强调 产 业转 移是 产业 结 构调 整国 际化 的 载
体, 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产业跨国转移和企 业跨国经营。牛丸元等进一步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 H - O - S模型来解释 赤松要 的雁 行模式 和弗农 的产 品 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产业的雁行发展状态和产业的生
三、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德尔蒙特和陆赞 伯格 根据 意大 利 1951 ~ 1981 年 的数据对意大利企业从其他地区向意大利南部的移动 对当地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意大利南部
12 4
新的企业形成, 只与新的企业进入有正相关性, 且区
雁行模式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般
域经济 政 策 刺 激企 业 和 各 种 生 产 设备 向 南 迁 移 [ 9] 。 发展路径, 而雁行发展 模式的 实现需 要一 定的条 件。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国外; 综述
关于产业转移的提法虽然可散见于某些经济学著 述中, 国外经济学界对这一领域专门、系统的研究并 不多见。而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在公 司地理、经济地理等中有所体现。因此, 我们只能从 一些相关理论、著作、文献中去理顺。
一、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较早形成理论是在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 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日本棉纺工业发 展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雁行发展模式, 其中第一只 雁代表该行业进口的浪潮, 第二只雁代表国内生产的 浪潮, 第三只雁代表出口的浪潮。这三只大雁也反映 了明治维 新以 来日 本 的产 业发 展 路径 为 ! 进 口 ∀ ∀ ∀ 国内 生产 ( 替代 进 口 ) ∀ ∀ ∀ 出口 # , [ 1] 同 时 形象 地 说明了后发国家 通过 承 接发 达 (高 梯 度 ) 国 家产 业 转移, 实现了工业化后, 再转 移到欠发 达 ( 低梯 度 ) 国家的梯度转移全过程。
二十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初期, 邓 宁 ( Dunn ing J H ) 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 的区域优势和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引起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国外学术界主要 从比较优势、规模经 济、政府 政策、 经济 发展阶 段、
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部分发展中国家, 认为引起二十世 纪六十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 增长几乎为零, 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 非熟练劳动 力的 不足 [ 10] 。由 于当 时国际 产业 转移 主 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 因而影响转移的因素 主要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
在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上, 英国经济 学家邓宁 ( J H Dunn ing) 用 O - L - I模 型来说 明企 业的对外投资和扩 张行为, 认 为企 业对外 直接 投资, 必须同时具备企业所 有权优势 ( Ownersh ip )、区 位特
定优势 ( Locat ion ) 和 内 部 化特 定 优 势 ( In tern aliza tion) 三种特定优势 [ 3] [ 4] , 而每 个特 定优 势由 众多 优 势组成, 并且认为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或产业转移, 三 种特定优势缺一不可, 如果缺少区位特定优势, 一国 企业就会选择货物出口的国际经营方式; 如果缺少内 部化特定优势, 一国就会选择无形资产转让即技术出 口的国家经营方式。
区域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 比较优势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认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国
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相对落后, 不得不开放国内某些 工业产品的市场, 引 进发达国 家的 新产品 和新 技术; 之后, 国内逐步掌握了该行业的生产技术, 利用资源 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占领国内市场; 最后该国形成与 发达国家相同的 工业部 门, 并且 出口相 同的产 品 [ 8] 。 从侧面分 析了 产 业跨 国梯 度转 移 的影 响因 素。弗 农
H addad 和 H arrison分析了摩洛 哥公司 的横断面 数据, 弗农的产 品生 命周 期理 论 基于 发达 国家 ! 生 产 ∀ ∀ ∀
证明更高水平的国际产业转移, 并不一定会带来国内 出口 ∀ ∀ ∀ 进口 # 的产 业发 展 路径 的 表述, 不同 于 赤
企业的生产率的增长 [ 21] 。 A itken 和 H arrison 运用委内 松要的 ! 雁行发展模式 #, 这种 !产 业生命周期 # 的
方面的差别。 H elpman 从国际贸易角度强 调产业 国际 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关税、运输成本、投资壁垒的有较 大的相 关性 [ 11] 。 G lickm an and W oodward 在 对 美国 的 外国直接投资定位 的模式和 决定因 素的研 究中 发现, 美国的外国 制造 业主 要服 务于 区域市 场 [ 12] 。威廉 姆 逊 ( w illiam son ) 认为产 业早 期的 扩张 是 企图 对供 应 和市场的控制 [ 13] 。
作者简介: 李松志 ( 1968年 - ) , 男, 江西安福人, 江西九江学院副教授, 中山大学博士, 主要从事小城镇发展研究与规 划设 计、区域旅游规划与教学。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461003) , 省院省校合作项目 ( 04sxh z01) 阶段性成果之一
12 3
命周期都是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演化过程, 但 本质上是反映了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及与 此相关的产业跨国转移 [ 7]。
( V ernon ) 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尽管仍以各 国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为前提, 却独辟蹊径, 以产品 属性的变化, 来解释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认为在产 品生产的不同阶段, 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 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该产品的生产在要素丰裕程度不 一的 国 家 之 间 转 移。 小 岛 清 ( K iyosh i K o jmi a ) 在 ! 边际产业转移论 # 的中指 出, 对外直接 投资应 当立 足于 ! 比 较成 本原 理 # 进 行判 断, 提出 对外 直接 投 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与
瑞拉工厂的 模块 ( P an el) 数据 库研 究发 现, 国际 产 实质也是对地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
业转移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际上又负面影响, 这些 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描
回归结果与对具体 国家的 案例研 究一 致, 例如 印度、 述和理论上的总结。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Dunn ing研究了 67个国家 在 1967、 1975 年间, 直接 投资 与人 均国 民生 产总 值 的关系, 在工业化国家和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之间分 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投资 ∀ ∀ ∀ 发展模式, 由此提出了 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5] 。
从后起工业国家的发展角度出发, 小岛清将赤松 要的雁行模式理论和 弗农的产 品周期 理论 综合起 来, 在所谓的 H - O - S ( 赫 克歇 尔 ∀ ∀ ∀ 奥 林 ∀∀ ∀ 萨 缪 尔 森 ) 模 型 理 论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 追 赶 型 产 业 周 期 论 # [6] 。二十世纪九十 年代以来, 有 关产业 转移的 理 论有了新的进展。大山道广对小岛清的模式进一步完 善, 提出了大山模型理论, 该理论对国际贸易和国际 对外直接投资作了区分, 认为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是 比较优势, 而国际产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 件是绝对优势。
(三 ) 经济发展阶段
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 经营的 主要 原因。在 该理论 中, 邓宁还把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联系起来 [3] , 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决定一个国家对 外投资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改变原先国 际产业的单向移入, 真正加入到产业国际转移的行列 当中。
(四 ) 规模经济 Luger and Shetty在研究中发现外国制造业企业 偏 爱向具 有 相 对 高 的 制 造 业 密 度 和 低 工 资 的 区 域 扩 张 [ 14] 。W h eeler and M ody将集聚经济理解为基础设 施 质量、工业化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等的函数, 并发现 集聚经济和市场规模是美国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进 行转移 的主 要 决定 因素 [ 15] 。迪 肯 ( D ick en P ) 从 汽 车行业的最大效益所需效益规模,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 来的效益增加, 认为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是产业转移 的主要动因 [16] 。 Sm ith and F lorida发现 空间群 集是 日 本制造业企业在美国区域选择的重要特征, 在美国的 日本汽车装配业和与汽车相关的产业群集在一起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