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言学》第6卷2004年第4期334-339页,北京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Ξ程琪龙上海大学提要 Langacker 指出,认知语言学倾向于神经基础的研究,而不是心理显现的研究。
本文就以神经基础为出发点,重点讨论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理论特点、哲学倾向和理论表述形式,并对意象的显突关系特征及其表述进行论证。
我们通过论证力图发掘出认知语法对可操作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构拟解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语法 符号结构 小句Langacker 创导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①。
Lan 2gacker (1987,1990,1991,1999a )将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语法)归入功能主义阵营;坚持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
Langacker 和其他认知语言学流派一样,强调语法单位是语言使用者谙精娴熟的认知过程和无须思索的习惯性认知行为;强调语法是由形位、词汇和句法构成的延续体;重视符号双极性的研究和概念语义的研究。
本文以神经基础为视角,重点讨论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符号特征、语义观、哲学倾向和表述形式及其解释力。
1.研究范围Langacker (1999b :17)认为,语言学就其研究范围可以分出两种类型:描述主义和功能主义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各对立因素: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结构和功能,共时结构和结构变化,认知表征和言语行为,习得结果和习得过程,小句和语篇等。
Langacker 明确地宣称认知语法在承认两者间对立统一的同时,更倾向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围。
笔者则认为,除了小句和语篇的对立外,其他各对立因素实际上都是一个实质的两个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体现。
它们的对应关系可以论证如下。
首先,讨论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的关系。
如果神经网络是物质基础,那么心理过程则是神经基础的抽象,两者在不同的研究层级;前者抽象,后者具体;前者涉及意愿、意向等心理因素,后者涉及物质的信息传导等特性,所以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却不是一对一的。
由于人类记忆体和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并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级之间关系的研究。
如果语言的认知研究以神经基础为论证的支柱,那么从语言的生理性出发,(内化)语言系统的载体主要是大脑神经网络。
如果将神经网络的(广义的)结构看作是有一定权值的神经路径(或称回路),那么科学实验的结果证明,结433本刊网址:http :///chinese/s18yys/dangdai/index.htmΞ①国内由沈家煊(1995)首先引荐评介。
本文得到国家2001年社科基金(项目01B YY001)资助,特此致谢。
Langacker 的发音是[′l √n k ]。
构在天生物质基础上,形成于结构的操作,即结构的发展取决于功能。
与此同时,结构本身因其可操作性而具备一定的功能,结构必须是功能结构。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同样反映在共性状态和状态变化之间,也反映在习得结果和习得过程之间。
共性状态是在某一点时间上的,是相对的;而变化着的状态则是在时间段中的,对有生命的系统而言是绝对的。
习得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状态,而习得过程是相应状态的变化;两者是儿童发展时间段中的状态和状态变化。
因此,共时状态和变化状态是一般,习得的状态和过程则是一般关系在具体时间段的具体表现而已。
还是从系统操作的生理基础出发,语言系统必须是加工处理语篇的系统,小句只是语篇的一部分。
如果观察语法表达层面,语篇只是小句的线性连接。
在概念系统的操作过程中,小句的主题在语篇操作中是起始点;在概念连接关系中,语篇各小句的许多概念和主题概念有连接关系,即许多小句的主题概念在语篇中形成了连接关系的中心。
无论是连接关系还是操作过程,小句和语篇在概念系统中,都是密不可分的。
基于上文的论证,描写主义和功能主义只是语言研究的两个不同时间维度的视角。
视角的切换能让我们更加有效地构拟解释语言系统及其认知过程的规律。
2.语言符号的双极性认知语法和其他认知语言学一样,重视符号功能结构的研究。
符号是双极的,它主要表现在概念内容和形式表达之间的符号关系。
语言实时操作,涉及双极符号关系的操作,它的研究是有认知意义的。
语言符号双极性研究并非认知语法的首创,Lamb (1966)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比较成熟的分层次的关系网络模式,70年代他发现关系网络有一定的生理神经意义。
从Lamb ,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Hjelmslev 1952)。
在双极符号关系的研究中,Langacker 用意象(image )或构式(construal )来表达概念语义和语法之间的符号关系(或符号功能结构)。
相同或相似的概念组合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语法结构。
意象通过其不同的特征表征符号关系。
由于概念语义和词汇语法各有自己的结构,而且两者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此合而为一的表述形式会显得解释力不足(见第5节的举例说明)。
3.语义的认知研究Langacker 认为,有三种理论和认知语法相互支持:隐喻理论(Lakoff and Johns on 1980)、构架语法(Fillmore 1985;G oldberg 1995)和并行分布处理理论(E lman and McClelland 1984)②。
这三种理论都重视语义研究,也都反对基于客观事实和真值条件的语义学传统。
和认知语言学的其他理论一样,认知语法也持百科知识语义观。
从该语义观出发,认知语法注重对概念系统的研究,淡化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的界限,并主张将概念和语义分开。
认知语法研究的概念语义等同于概念化,即新概念和固定概念的形成。
同时还研究概念语义连接感知、运动和情绪的心理经历以及对实时情景(社会、物质和语言情景)的认识。
从5332004年第4期②构架语法的英语术语是construction grammar ,研究对象是语言的construction 。
在该语法中,construction 定义为双极的符号,它包括语义、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符号关系。
如此的符号功能框架可以出现在语词、短语、小句等平面,所以它不只是句式的。
由于construction 是多结构的符号框架,我们将construction 视为一种包括义形符号功能的结构框架,简称“构架”,研究构架的语法自然是“构架语法”。
这些观点出发,语义学必须显性描述思维、概念等抽象实体。
因为概念化过程存在于认知过程之中,语义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发掘心理经历中各认知事件的特征。
认知语法如此的概念化主张有其一定的神经可行性。
从神经生理的角度出发,思维过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在概念系统中进行的。
科学成果告诉我们,概念系统是一种连接中心,它连通相应的认知符号系统,其中包括各种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当然还连通语言系统。
如果将时间关系考虑进来,概念系统包括各种知识,反映了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结果,并且在这些已形成的概念化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再认识外部世界。
由于人类语言过程涉及概念过程,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思维过程也涉及语言,所以将概念语义的研究纳入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是有一定的认知意义的。
在概念语义的研究中,Langacker(1990:4)指出,语言学无法明确划定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的界限,任何知识都有可能在决定言语行为中起一定的作用,因此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分野也是任意的。
笔者认为,如果从认知操作的角度出发,语言系统的操作过程既激活概念系统的相关概念知识(包括各种常识和各种社会文化知识),又激活语言系统的相应表达。
以礼貌用语的语用特征为例。
不同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者的社会关系、意向连通,其中交际者的社会关系和意向等将作为不同语言表达的选择激活条件(程琪龙1995)。
从生理的角度出发,语用是具体操作过程,它既涉及概念系统,又涉及语言系统。
Langacker还认为,形位和词项的意义是相互连接的语言意义(sense),这些意义划定了约定俗成的运用范围,并表征为网络。
在连接网络中,意义可以是图式的、延伸的或典型的。
但Langacker反对将词项意义简约为典型,因为并非每一个词项都只有单个典型。
他认为,一个词项约定俗成的意义必定牵动整个网络,而不只是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从这个观点出发,认知语法必须涵盖所有词项意义的整个网络,词项的描述包括词项意义关系的描述,也包括抽象的连接关系(Langacker1990:35)。
Langacker甚至认为,词项意义的关系网络应该能够和其他许多概念以及概念组合连通,它甚至可以和整个知识系统连通。
Langacker的概念语义网络表征有其生理基础的一面,而证明关系网络神经可行性的工作,做得成功的要数Lamb(1999)。
但是,Langacker将概念和概念框架、图式、认知域等联系起来看,它本身表明概念系统的内部连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认识的。
从神经元的操作事实出发,各种概念框架(包括域、模式)只不过是一些连接权值较高的网络局部。
但是,认知域的存在本身就不允许在瞬间激活整个网络。
有生理事实证明,在激活操作过程中,概念系统只有一部分激活。
尽管如此,对语义网络的承认,对概念操作灵活性的关注,表明认知语法为语言系统神经基础的研究做了必要的铺垫。
Langacker(1990:109)在术语上将概念组合结构和语义结构分开。
Langacker认为概念组合结构(conceptual configuration)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认知过程,而语义结构是语言约定的概念组合结构,是被语言符号化的概念组合结构,是语言表述的意义。
从符号结构的角度出发,概念组合结构是普遍的认知动态系统,不同的语言通过不同的意象特征,构建出不同的语义结构和符号结构。
概念系统是否受语言操作的影响?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但是受影响的概念是否都属于语633当代语言学义结构,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去证实。
尽管如此,概念和语义之间的差异确实是可以论证的,其证据至少有三:(1)概念系统可以连接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这些连接显然和语言系统的连接不同。
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连接部应该是具体语言的概念语义系统;(2)不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激活相同或相似的语义框架(Fillmore1982),如果我们要设语义结构,而且保持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对应关系,那么概念框架和语义结构必须是不同构的;(3)作为语言表达的变换句式(如,汉语的一般句式、被字句式、把字句式等)可以表达不同认知域的概念组合。
但是,变换句式的组篇条件在所有认知域中都产生相同或相似的作用,这种共享的组篇条件揭示了抽象语义结构存在的价值。
4.汇集实证Langacker(1999b)非常清楚地表明,他取汇集实证的经验实证主义观点,显然和概念隐喻理论的体验主义是有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