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
基本 特征
时空 性
是由于社会和自然条件的约束。
水资源具有明显的
时序性和空间性。
引言 水环境 容量
水环境容量是用区域水体的自然标尺来衡量水环境
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它的重点在于对污水 及对污染物的接纳能力
用经济社会的尺度来表征水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的
关系,它的重点在于对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支撑 能力
水资源 承载力
国外现状综述
国内现状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综述 起初跟生物学
Pierre.E.Verhulst 所提出的回归分析模型,
他所提出此模型是为了定量分析种群增长 极限而建立的,在这之后此模型在生物种 群数量研究理论中应用广泛,并且多数用 来表示在环境制约条件下,生物种群的最 大数量。 对于承载力的研究最初是在十八世纪由马尔萨斯所提出 的,认为在有限的食物数量条件下,人类种群的数量不
4
3
承载力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 资源减少和相关环境问题联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增加环境资 源出现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提出的可持 续发展概念逐渐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理论,而承 载力对于可持续性研究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用以表示自然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社会经 济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
国内研究 综述
研究方法较少。系统动力学方法具有动态性,多目标优化法具有静 态性、随机性,模糊具有模糊性,但是缺少兼有动态性、随机性和 模糊性的综合性研究方法 概念体系不健全。到目前为止,众多学者根据自己对水环境承载力的 理解给出定义,但是尚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概念。
展望
以二元水循环为基础的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由静态承载转向动态化承载研究。由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
水体自净能力直接影响到水环境容量的大小,水体 自净能力越强,相同时间内能够分解的污染物越多 ,
能够容纳的污染物及污水的能力越强,即其水环境
容量越大。
影响因素
3
水环境容量的表征是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环 境管理中重要的实际应用问题。它反映了水环境在自 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 挥条件下,水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水环境容量的 差异,直接导致水环境承载力的不同。
通过一阶微分方程组来反映系统各个 模块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在实
向量模法 用中对不同发展方案采用系统动力学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型进行模拟,并对决策变量进行预测, 主成份分析法
然后将这些决策变量视为环境承载力 的指标体系,再运用指数评价方法进行 比较,得到最佳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承
实现水环境承载
力的评价。
4
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及其效率,以及和污染物 排放有关的生产工艺、水污染处理、环境保护措施等。 直接影响到生产生活对水环境的作用强度。所以人类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水环境承载力大小造成影响
水环境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
指标体 系评价 法 系统动 力学方 法
根据水环境中各
项指标的具体数 值应用统计方法 或其他数学方法 计算出综合指数,
素众多且多变,原有的静态承载结果已不能满足要求。 承载主体考虑更全面,增加了体现富营养化的指标等,水质指 标是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体现,综合确定水体对污染物、营 养物的承载力,更全面地体现了水体承载主体的特征。
发展 趋势
以流域为研究单元的承载力研究
感谢各位聆听及指正
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并采用数
学模型对其进行刻画,各子系统模型 之间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
联变量相连接。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水环境承载力的具体量化方法是多样的,并且各有利弊,因此在 计算确定区域水环境承载力时要根据具体的水域状况,规划目标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问题
基础研究较多,实践型研究较少。多数学者关于水环境承 载力的研究只是基础性的,与区域政府部门相结合的应用 型研究较少 与空气、土壤这样的其它环境要素相综合的研究较少。水环境 承载力的研究与社会环境要素如工业、人类生产活动相联系, 但与自然环境要素如大气、土壤几乎毫无联系。
引言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经济技术 水平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手段 水环境承载力的可塑性特征体 社会 经济 性 现在水资源的可塑性 。水资 可塑 性
来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在特定
即存在承载的最大上限,主要
的时空范围内其数量是有限的。
首先,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可 持续为原则,它不单纯地追求 经济增长,而是在保护生态环 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保证 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 高、节水意识的增强和管理水 平的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增 强总是持续。 可持 续性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汇报人:李夫刚
目录
CONTENTS
水环境量化方法
国内外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及展望 水环境影响因素
水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承载力
理论基础及目的意义 基本特征 水环境容量 水资源承载力
理论基 础及目 的意义
引言
基本概念
广义水环境承载力系指某生产力水平下,某一区域水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持 能力;狭义水环境承载力等同于“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许污染负荷量”等, 即在一定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 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
静态研究主要针对现状或未来规划目标进行评价
与优化,而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
变化趋势 国内对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分为动态、静态两种 手段。定量方面,在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时 则采用统计学、模糊数学等方法 之后对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水资源
与水环境融合研究,通过两者结合,水环境承载
力应运而生,包括水域的纳污能力、水环境容量 以及水环境价值与效益核算等 对于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在这 方面的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们对水 资源承载力法 采用大系统分解-协调的分析思路, 将研究区的水环境-人类社会、经济 承载率 评价法
环境承载量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实际承受的人类 社会和经济系统的作用量;环境承载率是环境承载量 与环境承载力(EBC)的比值,即EBR= EBQ/EBC。当 EBR> 1时,表明超载,将可能引发相应的环境问 题;EBR<1时,表明环境系统还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研究目的意义
通过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水资源开发与节约保护,以及水资源开发的速度、规模、容量等之间的关系,
研究不同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通
过对水资源和环境综合评价,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人口预测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水资源支持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最大承载能力,为制定各地区的可持 续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决策参考依据。
注,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
影响因素
水环境质量标准 水环境自净能力 水环境容量 人类的生产方式
影响因素
1.水环境质量标准 2.水环境自净能力
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所定义的水 环境保护技术法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 维护生态平衡。针对不同区域水体执行的标准 不同,其纳污能力的大小也就不同,其承载能力也 会因水体执行的标准不同而发生变化。
1
5
会出现无限制增长的情况
定量方向
2
生态学领域社会学领域
19 世纪末期承载力的研究逐渐扩展到生 态学领域与社会学领域。
定性方向
Rijiberman.J 等在研究城市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体系中将
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衡量标准。 Harris 对农业生产区域的水资源农业承载力进行了重点 研究,并将此作为区域发展潜力的一项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