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十年“伪满洲国对我国民奴化教育”研究综述

近十年“伪满洲国对我国民奴化教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对东北人民奴化教育问题研究综述历史系 07-2 07160080 孟原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一弹丸之国迅速成为军事强国,以武力展开对周边国家的侵略,这期间中国的东北被其奴役,受其残酷的殖民统治,其中又以对我国人民的奴化教育为侵略重点。

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日本奴化伪满洲国人民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特别是在“日本教科书事件”后的研究更是逐步升温。

尤其在日本奴化教育的手段、方式的浅层次研究和奴化教育总结、比较的深层次上的探讨上都有所成果。

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概述近十年来史学界对“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对东北人民奴化教育”问题的状况。

一、从奴化教育方式浅显透视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一)文化宣传方面中国学术界的学者们将伪满洲国的文化宣传机构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考订,在个别机构的研究中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看出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当局想尽一切办法对我国东北人民进行了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以政治权利操纵文化机构,使所有文化宣传工具都统辖于日伪的思想文化机构,从而形成了严密的文化机构网,用以统治人民思想,方便殖民侵略。

以下就列举学者们总结出的几个文化机构,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研究概况。

1.伪满洲帝国弘报处伪满洲国建立时,即成立了思想文化统治机构——资政局弘报处。

隶属于伪国务院总务厅,实际被关东军报道部和调查部指挥。

1937年改组,下设有伪满洲广播协会,伪满洲电信电报公司,伪满洲影片协会,其理事顾问全部由日本人充任。

关于弘报处的研究较深入,其中对于弘报处与伪满州当局的关系研究较深入,在近几年的《抗日战争研究》上有这方面的论文得以发表。

2.伪满洲国通讯社成立于1932年的伪满洲国通讯社,垄断了东北的新闻、通讯事业。

3.颁布“出版法”1932年制定,规定凡是危及日伪统治“蛊惑民心”的读物一律禁止出版。

“1934年伪民政部第5号令通令禁止苏联《真理报》、《消息报》及我国相关出版物《大公报》、《申报》等36种报刊输入东北。

”⑴4.伪满洲国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37年的伪满洲国图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发行出版、销售伪满洲学校课本。

以上只是列举文化宣传方面的日伪政治统治下的一些机构,这些文化工具的建立使伪满洲国完全封闭起来,更加有利于日本当局及关东军对东北的控制。

这方面的研究和学术专著并不多见,但在伪满洲国的档案资料里清晰可见。

(二)学校教育专家、学者将伪满洲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作为研究伪满洲国的重点,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更是有新的较大的发现,关于教科书的研究在学术界更是掀起一阵又一阵的高潮。

由此,我从中整理出普遍研究的几个方面。

日伪在伪满政权建立初期,对于教育的期待,是要求通过教育促使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能尽快切实认同并产生“新的国家意识”,模糊原有的国家意识和观念,同时能够深刻理解“新国家”的建立与日本国之间的关系。

日伪将此称之为“建国精神”的体认,此点清楚地反映在初期所确定的教育方针之中:“教育的根本,是与建国同时发生。

其精神是发源于《满洲国建国宣言》。

”⑵以此为纲领,东北在沦陷前后其学校规模、学制和教科书都发生了变化。

1.学校规模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前,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快发展,东北文化教育水平已有相当大的提高。

据统计,事变前夕,东北四省加东省特别区,“共有小学14330余所,小学生80余万人;中学330余所,学生26000余人。

”⑶但到了1936年底,伪满洲国小学数量只在辽宁省就达到了战前的60%-70%。

学校规模的缩减为学校学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因为战争,学校的破坏不可避免,但是东北地区的原有学校的锐减不排除日本强行毁坏的成分。

“比如奉天省的大、中、小学全部关闭竟达六个月之久。

”⑷2.“新学制”的建立改变原有学制,采用合适的学校教育制度,自然就成了贯彻这一典型的奴化教育方针极为重要的一环。

进而根据材料,杨家余、计国菊总结出学制的变化。

1936年已改成下列的学制⑸:整个学校系统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段五级。

其中初等教育以小学校为主,另有私塾和民众学校。

小学校的学习年限为六年,分为初级(4年)和高级(2年)两级。

私塾的学习年限则为1-3年不等。

中学的学习年限是: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

高等教育中仅有伪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年限为4年,专门学校则为3年。

1937年公布的伪满洲国“新学制”因应新的环境的需要,与原学制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动。

“新学制”规定⑹的学校体系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和师道教育、实业教育两个部门。

初、中、高三段四级,学习年限为13年,其中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名称皆冠以“国民”二字。

初等教育仍为四、二制,包括“国民学校”(4年)和“国民优级学校”(2年)。

另外,在农村还设有单级制的“国民学舍”、“国民义塾”,学习年限1-3年。

其目的是“实施一般国民之基础教育,而养成忠良国民之性格。

”学校规模的变化和“新学制”的建立,“使伪满洲国把奴化教育纳入殖民主义轨道,严重压制了东北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⑺对原有中国人的信念、价值观的摧残不言而喻。

这方面的论述较多,研究也较深入。

3.教科书的删改关于教科书的问题,近几年的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的论文越来越多,即在把握时代的脉搏的基础上,做了大规模的总结性研究,以下就其中几个方面做以简单概述。

一个国家的文科教科书对于培养民族精神、树立民族意识,提高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维系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影响到青少年学生乃至整个国家的前途。

“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教科书的篡改是其实行愚民政策、推行文化侵略的重要之举,也是日本“以华制华”的重要内容。

”⑻⑴教科书中删除的内容a.有关国家、民族意识的;b.有关抗日的,如不平等条约、“九·一八”等国耻史料;c.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三民主义、纪念。

⑵伪教科书的颁布1935年12月,日伪当局出版了小学和初中的“国定教科书”共22种39册,以及供各类中等学校用的“审定教科书”23种29册。

⑼1941年上半年伪教育部编成“新教育课本”,被日本侵略者定为所谓“国定教科书”,强行推广,各师范学院原来的教育课本一律禁止使用。

1942年3月伪上海特别市教育委员会训令特区各初级中学、小学,称“案查特区中小学校,犹多激励抗战情绪,值此和平建定之时,此种现象殊违政府之主旨。

本会职司特区教育,碍难睹此畸形情态,素非采用现行国定课本,兹特着各该校长,迅速调换国民政府教育部所编之国定教科书,毋稍因循,仰即遵照办理具报。

”⑽从对学校规模的控制到对“新学制”颁行再到对教科书问题的处理,日本当局者以说是所不用其极,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篡改教科书事件密切相关。

自然在学术界就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研究热潮。

(三)组织体制学术界在组织体制上的研究并不多见,但伪满洲帝国协和会问题和“勤劳奉仕”运动做了不少探讨,在《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可以见到这方面的论文。

对中国东北广大青少年进行的奴化教育和训练,使日本侵略和伪满傀儡政权同时中国东北期间极其重视的工作之一。

在“满洲国”期间,日伪当局一直认为“现在青年大部分,在过去排日教育、三民主义教育或共产主义教育者、或受其影响与洗礼者”是日本的殖民当局尤为痛恨,“痛感有速谋统一青年层思想之必要也。

”⑾1.伪满洲帝国协和会1937年伪满军政部、民政部、蒙政部共同发布了《青年训练规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改造青年的组织体系,规程第五条明确规定“青年训练之实施有协和会行之。

”在协和会的领导下建立了大量的“满洲国童子团”和各种青年团体。

1938年发布了《青年团组织大纲》,规定“满十六周岁乃至十九周岁青年男子”为协和青年团员;“满十岁乃至十五岁”为协和少年团员。

到1943年“协和青年团“总数达1485个,团员1044462人;”协和少年团“总数达4377个,团员人数为928676人。

⑿2.青年训练所1937年伪满军政部、民政部、蒙政部共同发布了共计七条的《青年训练章程》,决定开办“青年训练所”。

并规定“受青年训练者定为十六岁以上十九岁以内之男子。

”到1942年时,青年训练所总数上升到183处,当年受训青年达15385人,1943年青年训练所总数为190处,受训青年为15480人。

“截止到1943年,共有98000人接受了青年训练所的‘培训’”。

⒀在青年训练所的人必须接受诸如保甲制度、忠君爱国、“王道乐土”和“日满一德一心”的亲日思想教育。

并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3.“勤劳奉仕”运动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东北的人力资源,“满洲国”政府在1942年11月公布了《国民勤劳奉公法》和《国民勤劳奉公队编成令》,确立了所谓的国民勤劳奉公制度。

根据这两个“法令”,凡是在20—23岁的城市和乡村的青年男子,除服兵役外,均必须参加勤奉队。

主要从事军事工程、修筑铁路和公路、修筑神社、土地开发等繁重劳动。

以上就是日本奴化教育在组织体制上的具体体现,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和论文较多,使之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本质目的和手段。

二、从奴化教育总结和比较中深入研究伪满洲国殖民统治(一)对奴化教育的述评这方面的总结归纳论述的比较多,有学者从学校教育的特征入手,将指导思想、教学机构,教科书等做简略介绍,归纳得出伪满洲国教育的一般特征:⒁1.教育对象的普遍性;2.教育空间的广泛性;3.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最后得出伪满洲国的社会教育同伪满洲国其他各类教育一样,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教育的一部分,是为其侵略中国、掠夺中国、巩固其法西斯统治服务的,这就是伪满洲国社会教育实质所在。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竭力推行殖民主义教育,大肆进行教育侵略,给东北青少年儿童的文化发展、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东北地区教育发展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与停滞。

只是理智的判断也是对伪满洲国奴化教育深入研究探讨。

”⒂(二)总结性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论题都是围绕近年来日本当局文部省一次又一次的通过篡改历史的教科书引发的总结性归纳和思考,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的研究。

1.横向比较就伪满州的历史教科书与日本新历史教科书所做出的比较引发当事人思考,其中以扶桑社版历史教科书为范例⒃,有宣扬皇国史观,充斥着美化侵略、隐瞒罪行、煽动国粹主义的内容。

在这部教科书中,侵略、屠杀等词汇被“进出”、“事件”所取代,而对于731部队、慰安妇等只字未提,把南京大屠杀说成是“在战胜国的压力下,远东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的时候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这件事至今存在着许多资料上的疑点”;还鼓吹“满洲”是王道乐土,通篇鼓吹“侵略有功”。

但是这些并不是日本右翼学者的新发明。

其实早在伪满洲国时期,这些侵略理论就已经基本定型了。

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以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手法,为日本侵略中国及亚洲各国的需要服务,是日本殖民主义者的一贯伎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