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报告目录一、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3)(一)国内文献 (3)1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 (3)2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 (4)3 其他研究成果 (5)(二)国外文献 (6)二、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7)(一)国内文献 (7)1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盈余的影响 (8)2 股权集中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8)3 控股股东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9)4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0)(二)国外文献 (11)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11)2 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13)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15)(三)国内外文献简评 (16)三、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16)(一)国内文献 (16)1 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 (17)2 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 (18)(二)国外文献 (21)参考文献 (23)一、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一)国内文献关于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的关系,张炳才、孔庆景(2011),谢国强、王道平、李林(2006),王凤华、张晓明(2010),龙静(2010), 石军(2009), 胡奕明、唐松莲(2008), 支晓强、童盼(2005)等进行了实证研究。
观点主要分为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不存在显著关系和其他观点。
1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张炳才,孔庆景(2011) 选取深沪两市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并以2005年至2007三年的数据为观察期间,剔除了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及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最后共得到观测样本955家。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公司治理的改善会明显增强。
其中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相关性,独立董事年薪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独立董事会计专业能力与盈余管理不相关,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没有相关性。
石军(2009)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一些特殊行业)为研究样本, 以2005年和2006年各公司报表的数据为研究数据, 共取满足研究的样本516个。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即董事会结构的改革有效地抑制了盈余管理的程度,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是对公司治理是有效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为当前改进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有效途径。
赵德武,曾力,谭莉川(2008)本文选取2002年以前上市的1382家沪深A股公司为基础样本。
以2002- 2004年作为观测期间, 共4146个公司年度数。
对样本作如下处理: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9家;剔除同时发行H股的公司14家;剔除任何一项数据存在缺失的公司366家。
最终得到符合筛选条件的993家公司, 共2979个观测值。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监督力对盈余管理有显著负向影响, 且这种影响随着公司治理的改善不断增强;独立董事的履职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人数规模和会计专业能力, 薪酬和声誉的影响则相对最小。
张国华,陈方正(2006)选取2002年末已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52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后的样本容量为804个上市公司,收集了这804个上市公司2002年—2003年各项财务数据及公司治理的相关数据。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低,持股董事人数较多及董事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低;董事会人员中董事持股量越大,能有效地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姚昕(2008)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财务型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独立董事出席董事会的次数越多,越能对盈余管理的程度起抑制作用。
独立董事的稳定性越高,越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起抑制作用。
独立董事的薪酬应定在一个合理水平,既不能定的太高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也不能定的太低影响独立董事的积极性。
邓小洋,李芹(2011)本文选取2002—2008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
对这些公司进行如下筛选: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剔除当年度新上市的公司;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剔除净资产为负的公司;剔除ST 类的公司;剔除极端值。
经过筛选之后,最终得到671家上市公司七年样本的观察值4697 个。
研究表明,我国在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以来,其有效性得到良好的发挥。
成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上市公司管理层,抑制其粉饰财务报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股东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相关利益,但其监管作用有待更大程度的发挥。
龙静(2010)以200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金融类公司和数据不全的样本,得到1342 家样本公司。
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公司法规定的合理范围内)、独立董事的比例显著负相关,与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显著正相关。
改善股权结构、提高股权集中度,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职能,可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2 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谢国强,王道平,李林(2006)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公司中属于政策规定设立(2001年5月31日后)独立董事的制造类公司2001年和2003年的数据,剔除财务数据异常和不健全的公司,最后得342 家公司的数据。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对公司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影响; 独立董事占董事总数的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与政策规定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两者的盈余管理有显著差异, 前者的平均值小于后者的平均值。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无有效监督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其发挥作用还需以公司自身良好素质做平台。
王兵(2007)选择各年的样本分别为:2002年为1096家,2003年为1166家,2004年为1234家, 合计为3496个年度样本值。
删除金融保险业公司;删除因变量上下1%的极端数值;删除数据不全的或没有披露相关指标的公司,经过数据调整后的样本观测值有3198个。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并不能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独立董事中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的公司, 盈余质量更高;独立董事津贴越高和兼职家数越多,会对公司盈余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总体上表明我国独立董事还没有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3 其他研究成果王凤华,张晓明(2010)选取了2007年国内法人股有绝对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企业。
研究表明,符合规定的独立董事比例、人数、会议出席情况都没有对盈余管理起到足够的正面作用,说明集体对制度“消极逃避”。
只有在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的违规事件敢于说“不”时, 才能起到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这对完善公司治理行为和独立董事的制度建设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胡奕明,唐松莲(2008) 本文以2002—2006年深交所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总样本,剔除金融行业公司;交易状态为ST和PT的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薪酬、会议次数、背景数据、审计委员会设立情况、财务数据缺失公司;最终样本数为1486家。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是否能够发挥监督和咨询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独立董事是否有能力独立;二是独立董事能否有效履职;具体化为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董事会占比、独立董事报酬和参会次数。
具有财经和会计背景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较高比例的上市公司其盈余信息质量较高;独立董事参会次数高的公司盈余信息质量较低;没有发现独立董事获得的报酬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之间有直接关系。
支晓强,童盼(2005) 选取2000年到2002年设立了独立董事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金融类企业、当年只因独立董事死亡而变更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和部分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样本数为1522家。
研究表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独立董事变更频率和变更比例越高,第一大股东变更的公司,独立董事变更频率和变更比例越大。
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是当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未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关键原因。
刘晴晴(2012)本文选取2010年A股所有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总样本。
剔除交易状态为ST公司,独立董事薪酬或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
最终得到共计1060 家。
研究表明,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独立董事薪酬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但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履职环境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潘小薇(2009)本文选取2006 一2008 年家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样本中剔除了ST公司和金融保险类公司;剔除了当年新上市的样本公司;剔除了缺失部分数据的公司;最后得到2006-2008三年584个公司样本。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横向关系网络和声誉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独立董事的个人特质也对盈余管理有较显著的影响;独立董事的任职年限也与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秦伟(2012)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董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关系不太明显;董事会持股情况与盈余管理存在明显的反比例关系,如果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越大,他们会越注重对盈余管理的控制;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存在非常微弱的正相关的关系;财务独立董事在盈余管理管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独立董事中财务独立董事越多,盈余管理效果越明显。
(二)国外文献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Davidson, R, Stewart, G.J., Kenta,P.Internal (2005) ,Jean Bedard ,Sonda Marrakchi Chtourou ,Lucie Courteau (2004)认为,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他人的观点则各有其侧重点。
Klein A( 2002) 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独立性降低,伴随着非预期的应计项目大幅增加, 不论其组成是否包含少数的外部董事, 其效果仍然显著, 研究结果支持上市公司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能较好地监督盈余过程。
管理当局提高非正常应计项目以避免报告损失或盈利减少的可能性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负相关,而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占少数的公司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V Peasnell ,P. F. Pope and S. Young (2005) 本文使用了英国上市公司1993年6月到1996年5月共三个会计年度的数据,三年的公司数量分别为620、651和657。
剔除了所有的金融企业、公共事业、家族控股企业。
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异常收入盈余的增加成负相关,但是当经营利润高时,独立董事并不能影响异常收入盈余的减少,董事的存在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完整性。
Park,Y.W. and H.H. Shin (2004)独立董事不能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但独立财务董事和来自投资机构董事的比重高能明显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