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现状分析

资源现状分析

形式政策结课论文中国资源问题分析学院:理学院班级:实验111姓名:张浩学学号:2011309030137浅析资源状况,推动可持续发展摘要:我国能源发展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十六大以来我国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能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新能源建设初具规模,“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能和减排作为约束性目标。

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为能源发展的新任务,近五年,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关键词:资源、能源利用率、能源结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资源节约型当代资源和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

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

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能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能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十年跨越发展,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充沛动力,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基地、大项目、大企业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针对我国能源富集地区集中在中西部的资源分布特征,国家大力推进在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大型煤炭基地、火电基地以及风电基地建设,利用集群效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大型矿区已成为综合能源基地的主体。

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炭项目增加煤炭产能5亿多吨。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总产量达到32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0%以上。

一批区域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相继组建,煤电、煤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千万吨级煤炭企业45家,产量23.2亿吨,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达到66%。

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大火电基地也快速发展。

十七大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宁夏宁东煤电一体化项目,新疆能源基础设施项目。

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先天不足,但凭借“铁人精神”,我国不断取得油气领域的勘探发现和开采技术进步。

我国原油产量稳定在1.9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五。

天然气产业也加快发展。

2011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到102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近10年年均增加13%。

能源大基地、大项目建设,带动能源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10年间,千万吨煤炭综采设备投入使用,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批量应用,特高压输电技术世界领先;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成功建造,千万吨炼油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

能源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从前有“炸药桶”之称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2002年的6995人下降到2011年的1973人,百万吨死亡率由4.94下降到0.564。

大市场、大网架、大通道能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连接境内外。

十六大以来,我国建成一大批特高压输电线、输油管线、运煤大通道,瞄准能源富集地区和资源消费集中地的分离、贫油少气等“先天不足”,不断优化能源配置方式。

自2005年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以来,我国已建成云南楚雄至广东穗州、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晋东南至荆门1000千伏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及其扩建完善工程。

截至目前,在直流特高压方面,我国是全球惟一一个将±800千伏直流输电技术进行工程化应用的国家;在交流特高压方面,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对提高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水平、掌握交流特高压核心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广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2月22日,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

2009年2月7日,东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2012年12月31日前,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途经14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1条干线和8条支干线、全长8704千米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一干八支”将全面建成投产。

与目前国内已建管道相比,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具有设计六个“之最”:压力最高、输气量最大、距离最长、所使用的钢材等级最高、投资最大、经过的省、市、自治区最多。

2011年,我国第一条陆上原油进口大动脉——中哈原油管道实现输油1008万吨。

截至2011年年底,该管道投入运营5年来累计向我国内输送原油超过4000万吨。

十年来,我国油气长输管道取得长足发展。

截至2010年年底,原油管道长1.49万千米,成品油管道长1.85万千米,天然气主干管道长4万千米。

随着广东深圳大鹏、福建莆田、上海、大连、江苏如东等5座沿海LNG接受站的先后建成,我国已经初步构筑起西北、东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的多元化格局。

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煤炭运输通道也得到优化。

近十年来,黄骅港、京唐港、大秦铁路线等一批港口、铁路线相继投运,有力保障了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供应。

新政策、新技术、新模式新能源建设初具规模传统能源发展步伐稳健,新能源建设也初具规模。

我国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推动新能源技术进步,支持新能源产业化发展。

通过实施大基地建设、风电标杆电价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国用5年半时间走过了美国、欧洲15年的风电发展历程,实现了风电从200万千瓦到5000万千瓦的跨越,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截至目前,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5258万千瓦,六年年均增速达到87%。

由于从一开始就坚持走风机国产化路线,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升,华锐、金风等一批风机制造企业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水电装机规模亦跃居世界第一。

十六大以来,我国每年新增水电装机均超过1000万千瓦,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于2010年突破2亿千瓦。

我国水电的发展,为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组件年产量超过2100万千瓦,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位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在广袤的农村渐成燎原之火。

十六大以来,生物质发电技术基本成熟,大中型沼气技术日益完善,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粮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取得突破,木薯制取液体燃料开始了规模化利用,万吨级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

到2010年年底,各类生物质能源年利用量合计约2000万吨标准煤。

我们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全面投产,南水北调工程进展顺利,溪洛渡水电站、红沿河核电站、京沪高速铁路和千万吨级炼油厂、百万吨级乙烯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普光气田、南堡油田等勘查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新增电力装机3.5亿千瓦,是1950年到2002年53年的总和;新增公路1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万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6100公里;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68个;新增电信用户4.94亿户。

这些有效改善了能源交通通信状况,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我们高度重视资源节约。

“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能和减排作为约束性目标。

近两年,又提出并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依法淘汰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2157万千瓦、小煤矿1.12万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水泥产能8700万吨。

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央政府投资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691个。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五年累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3191万公顷,退牧还草3460万公顷。

加强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五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52.6万公顷。

经过各方面努力,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

节约资源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国家发展十分重视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

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

加强能源通道建设。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五年累计,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7亿吨、炼钢产能7800万吨、水泥产能7.75亿吨;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600万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7%和17.5%。

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造林2953万公顷,治理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196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万平方公里,整治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

我国能源清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资源环境形式依然十分严峻,不容乐观。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