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第2学期题目: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的研究学生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物流管理班级:09级1班任课教师: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问题研究摘要:自然灾害风险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
本文从自然灾害属性、特点和应急特点人手,探讨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注重和加强的工作,分析了我国现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关键字: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建议一.引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要利益问题。
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
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国家,20世纪初甚至被西方学者称之为“饥荒的国度”。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灾害种类多、频度大、分布广、损失严重J。
在联合国发布的2O世纪54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有8个发生在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亿人民币以上。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的日益变暖,中国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特别是在2008、2009年两个年份,先后出现了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以及持续多日的北方大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滞力。
也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阻力。
二.自然灾害的属性和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管理的概念2.1 自然灾害的属性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把突发灾难性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水、旱、病、虫、鸟、兽、风、雹、霜冻等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
据此定义,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其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引发灾害的致灾因素是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其严重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变异程度决定的。
其社会属性包括其承灾体是由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以及物质与人群的承灾能力。
2.2 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五千年的发展史曾遭受各种各样灾害的侵袭,灾种几乎囊括了世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灾害对财力、物力和人员的破坏史不绝书。
据统计,仅西汉初年至鸦片战争前,导致十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死亡的大灾荒就有20次以上。
早、涝、震等灾种的发生频率占总数的90%,年均死亡人数分别为14 120、1 863、1 244人。
在死亡干人以上的灾害中,明代共有370次,共死亡6 274 502人;清代413次,共死亡51 351 547人,明清两代合计死亡干人以上灾害共783次,共死亡57 626 000余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依然不断危胁着我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25 000多亿元,年度损失逐年增加。
据2007年公布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 000亿元。
具体到农业领域,自1949年以来,除了三年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波动异常外,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均呈总体上升趋势,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1949-1960年间到2001-2007年间,受灾面积的平均值从24 610千公顷增加到45 379千公顷,成灾面积从10 312千公顷增加到25 370千公顷,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到进入21世纪以来,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以及绝收面积的变异系数都呈上升态势。
表1 1949-2oo7年间中国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变动情况千公顷注: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
2.3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暴雨洪涝、干旱、高温、台风、地震、沙尘暴、冰雹、雷电、龙卷风、低温冷害、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2)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型城市气象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有的气象灾害已经明显地转变为城市危害,由对个别行业的影响发展到对整个城市社会的影响。
2.4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最早产生于军事和国家安全领域,后来人们认识到将突发事件作为管理对象是卓有成效的。
于是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范围被推广到社会安全的各个方面。
突发事件(Contingency)指社会生活中突然、偶然发生并产生严重不利后果的事件。
应急管理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前、爆发后、消亡后的整个时期内,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干预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损失最小。
突发事件与应急事件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突发事件在前,应急事件在后;只有出现突发事件,才会发生应急事件。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指自然现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特殊的、不可预见的,同时可能产生严重不利后果的事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指针对自然灾害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完全预见突然发生的,而其后果极其严重。
应急管理要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控制和处理,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灾难的缓解、准备、响应和恢复。
应急管理因为其面对的是影响最强的灾害事件而应倍加重视。
尽管灾害不可避免,但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战胜灾害成可能。
至少,深刻认识灾害的形成机理及演变机制,通过某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对其进行应急管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降低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和心灵创伤。
三.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由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案例引发的思考案例:2008年从1月10日开始,一场持续近1个月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了中国南方十九个省区市,其影响范围之广、所造成的灾害之重为历史罕见,属五十年一遇,部分地区为百年一遇。
此次灾害天气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受拉尼娜极端气候影响所致。
受灾害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交通中断,电力、供水设施遭受重创,春运受阻,群众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时值春运高峰,南北交通大动脉京珠高速公路广东、湖南段被冰雪覆盖断路,积压了大批车辆,受困者有的长达十几天;广州、杭州等地的火车站大批旅客滞留,许多旅客不得不留在当地过年。
几十万子弟兵和武警战士,数十万警力,18万电力抢修人员,成千上万名干部群众都紧急行动起来。
投入人员之众、物资之多,为1998年抗洪以来所仅见。
截止2月12日,灾害波及21个省(区、市、兵团),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万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
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等省(区)受灾较为严重。
由该案例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1. 缺乏一个统一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无论是雪灾还是洪灾,其中最重要的是气象预警。
此次南方雪灾之前,我国的气象预报系统应该就有雪灾天气的预警,早就应该在雪情造成灾害前期,通报可能出现的灾情,让各地区做好相关预防措施,做到有各无患,«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门规定了突发事件的检测与预警制度,该法第42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当然灾情的提前预警需要很多的部门的配合以及统一的系统数据分析。
2. 一些地方政府应急反应速度滞后人们本来有理由期望,经历过1998年的抗洪救灾和2003年的“非典”,政府的救灾应急能力应当有所提高。
但事实是,相关应急预案似乎没有及时启动,不少应急管理机构在灾情出现几十个小时后还不能掌握基本情况,灾害现场几乎没有什么公共服务。
比如,数万人聚集火车站几天,政府除了维持治安之外,没有及时采取什么有效的疏散、救济措施。
这与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仅以经济指标来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畸形政绩观有很大的关系。
3. 有关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无论是灾害预警还是灾害的应急处置都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有效沟通、精诚合作。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将“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规定为“工作原则”之一,并专门规定了“灾害信息共享”。
但是在灾情初发之时,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却做不到自主而灵活地快速应对、相互积极配合,从而尽可能减少民众之苦,只有等到中央或上级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才能快速行动起来。
此外,此次冰雪灾害还暴露出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缺乏有效沟通,气象信息未能对电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4. 社会的自我救助体系过于幼稚软弱遇到突发事件时,中国政府的社会组织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是强大的,中国渡过和战胜过1998年洪水、2003年“非典”等多次大的危机。
但是政府强大的能力后面,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的弱小。
目前,我们的救灾抗灾方式仍处在“强政府~弱社会”模式之下,只有白上而下的政府纵坐标,而缺乏自左向右的民问横坐标,无法形成更加有效的救灾网络。
由于组织资源匮乏,社会日常必要的民间救助活动就无人承担。
一旦遭遇严重灾害,这种匮乏的严重后果就暴露无遗。
在发生较大灾害时,通常会有一些热心机构,尤其是新闻媒体发起组织捐赠、救助活动。
但这类活动都是临时的,组织者虽很热心,却缺乏必要的专业技巧。
由于临时凑成,其信誉也容易遭到怀疑。
5. 民众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在这次冰雪灾害中, 由于民众应对自然灾难的自救和抵御能力不强, 增加了政府的应急难度。
其实,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北方地区学习。
比如在我国东北地区, 下雪是很正常的事, 北方人几乎养成了自觉抵御的习惯, 即便是降强暴雪也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灾害, 雪后应对也是自然有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