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11PPT课件
《宋史·职官志二》
10
汉唐之时部刺史之职,于今为甚简,而事无有不举者。今之监
司,有漕有宪,常平茶盐则有提举,坑冶铸钱则有提点,其职
甚备,而治不加于昔,何也?监司之职愈多,而州县之扰愈甚,
于治无益也。
南宋 王十朋《上殿札子》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明人绘《雪夜访普图》4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实 , 取 之 未 晚 。
( 赵 匡 胤 )
… … …
… …
正 扼 两 蕃 , 若 遽 取 河 东 , 便 与 两 蕃 接 境 。 俟 我 完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诸州通判既非副贰,
又非属官,故常与知
州争权。每云“我是
监郡,朝廷使我监
汝”,举动为其所
制。…至今州郡往往
与通判不和。往时有
钱昆少卿者,家世余
杭人也。杭人嗜蟹。
昆尝求补外郡,人问
其所欲何州。昆曰:
“但得有螃蟹、无通
判处则可。”
11
宋神宗时 王存 等撰
北宋最重要的路 级“监司”机构 为转运使司。宋 初转运使路共设 15路,至神宗元 丰时已分为23路。
西 川 , 次 及 荆 、 广 、 江 南 , 则 国 用 富 饶 矣 。 河 东
中 国 自 五 代 以 来 , 兵 连 祸 结 , 帑 廪 后 图 。
( 周 王 朴 )
桂 广 皆 为 内 臣 , 岷 蜀 可 飞 书 而 召 之 。 唯 并 必 死 之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宋太祖…撤罢藩镇,先创种种法制以减削其权势,继则免资格 深者,授以虚官,而用他官权知节镇所在州府。 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 支郡二事。……支郡者,非节度使所直接治理之州也。
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 9
北宋前期的 中枢机构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12
路名 漕司治所 京东东路 山东益都 京东西路 河南商丘南 京西南路 湖北襄樊 京西北路 河南洛阳 河北东路 河北大名东 河北西路 河北正定 河东路 山西太原 永兴军路 陕西西安 秦凤路 甘肃天水 淮南东路 江苏扬州 淮南西路 安徽凤台
宪司治所 同
山东巨野 河南邓县 河南临汝
同 同 同
山西永济西
第十二章 北宋变法
一 宋初“防弊”之政及其 新弊
二 王安石变法
1
一 宋初“防弊”之政及其新 弊
防弊之政的制定 积贫积弱局面 因循苟且与“异论相搅”
之风 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2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 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 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 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 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 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 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 乎?非慕宋而乐趋之,其势固然已。
陕西凤翔 同
安徽潜山
两浙路 浙江杭州 江南东路 江苏南京 江南西路 江西南昌 荆湖南路 湖南长沙 荆湖北路 湖北荆州 福建路 福建福州 广南东路 广东广州 广南西路 广西桂林 成都府路 四川成都 梓州路 四川三台 利州路 陕西汉中 夔州路 四川奉节
浙江绍兴 同
江西赣州 湖南衡阳 湖南常德
同 广东韶关 广西象州 四川乐山
台谏
三司使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枢密使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宰相)(执政) (执政)(执政)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凡边防、军旅
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
三司…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明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叙》
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 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 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严复《与熊纯如书札》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
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3
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绩者,曰官。曰差遣、曰
职而已。于三者之中,复有名同实具,交错难 署
知,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
衔
司马光《百官表总序》
职 官 阶 差 遣 勋
14
除龙图阁直学士、复为河北转运使。…徙知瀛州,…以丧子乞 便郡,得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至和二年坐失保任, 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明年复其官如故,徙知江宁府。召 权知开封府,除右司郎中。拯立朝刚严,闻者皆惮之,至于闾 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旧制凡诉讼不得入 门,拯使径造庭下自道曲直,吏民不敢欺。 宋国史《包拯传》
同 同 重庆
13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
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
爵
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
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 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
邑
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
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文献通考·职官考》
大宋…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
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其所谓官者,乃古 资
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谓职者,治
乃古之加官也。自余功臣、检校官、散官、阶、通
勋、爵、邑,徒为烦文,人不复贵。凡朝廷所 鉴
攻 取 之 道 , 从 易 者 始 。 当 今 惟 吴 易 图 , 得 吴 则5
北
宋
都
城
东
京
6
赵弘殷
宋
太祖
太宗 秦王
太 宗 赵 光
赵匡胤 赵匡义 赵匡美 (光义) (光美、 廷美)
义
赵德昭 赵德芳 真宗
赵恒
理宗 孝宗 高宗
赵昀 赵昚 赵构
7
宋太祖
钱
赵普
选
宋太宗
摹 《 蹴 鞠 图 》
8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 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 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 自安矣。” 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