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 写真文字
浙江 斯燕琼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回声。然而,纵观当前中学生
作文现状:不少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话,或张口说瞎话,或“无病呻吟”“胡
编乱造”,“假、大、空”满天飞。这既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导致
了学生真实人格的缺失。有鉴于此,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
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实际上
是把生活与写作、做人与作文这二者真正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不仅对写作具有
重要意义,而且对写作者个性的发展、完善,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具有重大的
影响。
如何摒弃学生作文中的“虚空”现象,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我以为可
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去掉材料的伪饰,去寻找生活中的美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自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
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内容的美在于
它的新鲜真实,切忌违背生活常理的胡编乱造,切忌生硬搬用陈谷子烂芝麻。然
而在实际的写作中,面对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甚至很有价值的人事学生往往视而
不见、听而不闻。他们常常抱怨生活的平淡无奇,缺乏写作素材,因而就捏造一
些不真实的人和事。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笔墨投向
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才能水到渠成,发掘真我,弘扬个性。我
经常告诉学生,写作本身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反映,不一定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
初中学生的生活虽说单调枯燥,然而在这单调枯燥的共性中,每个人又都有着不
同的经历、感受和认识。只要善于观察,用心品味,随时随处都有写作的素材。
单就他们的学校生活而言,学生就有写不完的话。一节精彩的自然实验课,一次
激烈的拔河比赛,一堂难忘的美术课,一段悠扬的乐曲,一次平常的考试,无不
是作文的好题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点滴,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激发
学生的写作灵感。我要求学生写自己日常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真实的才是
美丽的。在一次期中考试之后,一位学生如实地记录了自己在考试结果出来时的
心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结果陆续出来了。首先是科学,199分。说实在,这
个分数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因为科学我只有一题并不确定,想不起来我写的答
案到底是什么。而这题的分数值是三分。我觉得科学的分数大约是197分或者
就是200分。可是它却偏偏来一个意料不到的结果。我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
以致于我刚看到这个分数时,第一反应就是大叫了一声。看到那一题并没有错,
我心中自然高兴;而看到我错的那道题时,心中叫苦不迭、后悔不已。我竟把“大”
写成了“小”。搞错了!就那么一个字,使我与满分失之交臂。心中真是不爽之
极!
考试,可以说是学生学校生活中最熟悉的个体体验。惟其熟悉,学生才会滔
滔不绝、如数家珍,才会把平淡的日常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使人读来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去掉语言的伪饰,提倡清新自然的文风
作文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成功与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就是说,一篇文章要有文采。有无文采成为评判学生作文优劣的标准之一,作文
有文采成了中学生习作的一种追求。这诚然没有错。但在实际的写作中,我们看
到不少学生对“文采”两字的理解是片面的,学生往往把有文采、富有诗意的语
言单纯的等同于华词丽句。以至于满文章堆砌华丽的辞藻,通篇使用精美的修辞,
但文章中没有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和深刻理解,缺乏真情实感,只有一个花里胡哨
的空架子。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评价的,认为当今学生作文“华丽有余,
气势不足;偏重技巧,疏于豪情”。语言上的华而不实导致了一种虚假的文风。
文如其人,虚假的文风往往也导致学生人格的虚伪。因此,在写作中我提倡学生
去掉伪饰,用一种朴实本真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我经常告诉学生,浓墨重彩固然
是一种美,但这种美修饰痕迹过重,往往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素面朝天、干净简
洁才是真正的美,这种美更真实、更需要有勇气。我们要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反璞归真更是美的最高境界。在长久的熏陶感染中,
很多学生渐渐去掉了繁华和浮躁,尝试用一种真实的语言进行真实的写作。下面
是一个学生在《我的十元零花钱》一文中的语言:
星期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揣着十元钱去买早餐。一张十元的纸币,让我感
到生活是满满的。就像一个富翁有了万贯家财,以后的生活便不用再愁。同样,
对我来说这星期的生活便不用再愁,填饱我的肚子是绰绰有余。于是,心中便感
觉特别地高兴,似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来到小店,把十元钱递给卖早餐的阿姨。在这一刹那,忽然感觉心里一下子
就空了,自己仿佛从一个富翁一下子跌成了穷光蛋,已经一无所有。但这种感觉
稍纵即逝。因为我手中马上又多了一张五元纸币和四个一元硬币,外加一碗热气
腾腾的炒年糕。顿时,我心中又变得满满的,余下的生活又是充满了希望。拿到
了早餐,就表示今天的生活已经解决,余下的钱不再属于今天,而是属于剩下的
四天。这样算来,剩下四天里我还拥有九元钱。而原来则是五天里拥有十元钱,
想一想,似乎我还多出了一元。啊,我为自己节省了一元!有一种细细的喜悦从
某个地方渗出来……这种感觉真好!
于是,在接下的几天里,我每买一餐,每过完一天,就仿佛又为自己节省了
一元,就不断有喜悦从心中溢出来。而对生活则感觉越来越有希望,心中便感觉
越来越充满了信心。
通观整篇文章的语言,可以说质朴自然而又简洁明了,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
其中有比喻但不花哨,没有一种为文而文的感觉。不能说这样的文章没有文采。
3、去掉情感的伪饰,抒发朴实真挚的感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贵情真,情感是作文的灵魂。中学生写
作为了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或为了体现自己的思想的高尚,往往喜欢编造一些不
切实际的故事。一些学生从小到大都在快乐地编造。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他们
甚至不惜让父母在自己的作文中“死”去,让自己成为一个“残疾”人。可以想
象,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生活体验的文章,就如空中楼阁一样站不住脚。情
感自然也不可能真实。材料的虚假直接导致了情感的虚伪,而情感虚伪的人在生
活中是可怕的。真实的情感来源于个体的真切的生命体验与真实的心灵感悟,情
动于衷方能发之于声。如果没有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兴复汉室的拳拳之心、辅
佐后主的耿耿忠心,诸葛亮就不可能写出催人泪下的千古至文《出师表》;如果
不是国破家亡、流落他乡杜甫就不会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
古名句;如果不是双腿残废、母亲死亡也就不会有史铁生感人之深的《合欢树》。
这样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的力量,才能让自己感动也让别人感动。写作教
学中,我强调生活与作文的联系,要求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抒发真实的情感。写
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地抒写自己为原则,学生在写作中是否有真情
实感应成为衡量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我告诉学生,自己经历的一
段往事,自己曾有过的一次感动或曾产生过的一种情思,原原本本的把它表述出
来,便是一种最本真的美。如一位学生在《那个温暖的身影》中写道:
晚自修结束后,我和往常一样迈着沉重的步子,拎着书包走出校门。一阵寒
风向我直面扑来,我禁不住打了个寒噤。街上的路灯孤零零地站着,昏黄的光将
我的影子拖得老长老长。握着胸前冰凉的钥匙,我的心中空荡荡的:今天是远房
表叔的大喜日子,爸妈也许早就在那儿喝喜酒了。今晚,家里将只剩下我了……
一想到这里,我不禁鼻子一酸。
穿过大街,我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月色朦胧,团团雾气袅袅地将我包围。
猛地一抬头,在茫茫黑夜的大屏幕上,依稀地颤动着几颗瘦弱的星星。星星啊星
星,难道你也和我一样孤独吗?
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远远地有一束灯光照亮在村口的天空中。灯光之下,有
一个熟悉而又稍胖的身影。莫非那人是妈妈?我揉揉了眼睛,那束明晃晃的灯光
冲破秋夜的雾气,射向远方的天空。
“颖颖——”一声绵长的呼唤在空旷的田野中回荡。
那声呼唤一下子把我从冰冷的世界带到了温暖的春天。顿时,有一股股暖流
涌遍全身。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向母亲飞奔过去……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作者细腻而绵密的情感,这种情感无疑是真实而感人
的。而这真实的情感无不得益于真实的生命体验。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展现的生活
场景是真实而平常的。也许在她的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已经出现了无数次。如果
作者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即使她的想象力最丰富,也是无法完全体味到个中
滋味的。可以说,生活充实,才能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真是美的基础。学生作文中的真实和真诚品质,实际上标示着沉甸甸的生命
质感的存在,映现了一个活泼泼的“我”的灵魂。“有真意,去伪饰;少造作,
勿卖弄”,这才代表了学生体悟世界看待人生的情感方式。可以说,作文真实,
做人才能真实。
从不敷脂粉的真实生活出发,注重生活的原生态及其个体生命对它的刻骨铭
心的体验和感悟。从积极和建设的观点看,确立做人与作文的内在合一将促进文
风的良性发展,推动学生人格的和谐健康的发育与成长——这才是作文教学最重
要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