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适教育思想

胡适教育思想

胡适(1891-1962)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

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

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倡导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一时享誉全国,被誉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

1917年夏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20年代主办《努力周报》,30年代主办《独立评论》,40年代主持“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是早期提倡白话文的主要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以前,他就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倡白话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第一个白话剧本《终身大事》,第一部用白话文翻译的外国小说集《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第一部白话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纲》,第一部《白话文学史》。

胡适以自己的写作实践证明了文言文能做的事白话文一样能做,为打破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在《如何可使文言文易于教授》一文中指出了历来文言文教学的四大弊端:一是“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忽视了译释字义的重要;二是教者不懂文字学,不知推究字源;三是忽视文法探讨;四是不讲究句读、标点,致使文法不易解,字义不易定。

鉴于此他又提出了国文教学的四点设想:文言文乃是“半死之文字”,教法上应与教外国文略相似,“需用翻译之法”;应当重视字源学的教学,以比较古字与今字的差异;文言文有自己的文法,教文言文应该重视文法分析;文言文向来不重视标点符号,所以文句难断,文意难明,教文言文应当重视句读和标点。

这些看法确实说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法。

1920年9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学国文的教授》的演说稿,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的、课程、教材与教授法、文法与作文等各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起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模式提出来的,经过两年的实际观察,胡适又做了若干修正,再次演讲整理成《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一)教学目的。

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第三条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胡适认为,这个“要旨”本身是属于理想的,内容并无大错。

但是考察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却不能不说是“完全失败”。

其原因“并不在理想太高,实在是因为方法大错”。

写在纸上冠冕堂皇,实施起来南辕北辙。

目标是通解“普通文字”,教的却是少数文人使用的文言文;目标是“能自由的发表思想”,教的时候却不准学生自由发表思想,“硬要他们用千百年前的人的文字,学古人的声调文体,说古人的话”,“事实上的方法和理想上的标准相差这样远,怪不得要失败了”。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胡适自拟了一个“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1)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

(3)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

(4)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

后来胡适又把这四条标准修改为三条:(1)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2)国文通畅之后,方可添授古文,使学生渐渐能看古书,能用古书。

(3)做古体文但看作实习文法的工具,不看作中学国文的目的。

他所定的四条理想标准仍有偏重古文的倾向,但也强调了国语的突出地位,把民国元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所规定的国文要旨由“理想的”变为“可行的”。

它所拟定的这个标准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大致相当的。

在当时重视古文教学的传统大潮中,能提出“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二)课程设置。

《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的语文科目为讲读,做文,习字,文字源流,文法要略,文学史,共六门。

胡适以为课程设置过多,学生负担过重。

他的构想是把讲读分为“国语文”和“古文”,将“国语文”独立出来,与“古文”并列。

为了强化国语训练,在高年级开设“演说”和“辩论”。

至于习字、文字源流、文法要略、文学史四项,一律删去。

其理由是:习字要靠平时的历练,每周单设一小时,是练不好的;现有的《文字源流》《文法要略》,“都是不通文法和不懂文字学的人编的,读了无益”。

他还强调“以后中学堂的国文教员,应该有文法学的知识,不懂文法的,决不配作国文教员。

所以我把文法和作文并归一个人教授”;读文学史必须先读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只“记得许多李益、李欣、老杜、小杜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的著作,有什么用处”?他对课程表的设想是----年一:国语文一,古文三,语法与作文一。

(共五)年二:国语文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

(共五)年三:演说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

(共五)年四:辩论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

(共五)后来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中重新修订了他的主张,把学生分成“在小学受过充分的国语教育的”和“国语文已通畅的”两类,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课程。

“在小学受过充分的国语教育的”“宜先求国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第三、四学年,始得兼授古文,但钟点不得过多”;“国语文已通畅的”,“古文钟点可稍加多,但不得过全数三分之二”。

强调无论哪种情况“作文均应以国语文为主”。

这种根据小学毕业生的实际程度在中学施行“两类教学计划”的设想,为以后实施分科制、选科制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三)国语文教材教法。

他提出了五种材料作为国语文的教材:(1)小说,(2)戏剧与诗歌,(3)长篇议论文与学术文,(4)古白话文学选本,(5)国语文的文法。

他认为“白话文非少数人提倡出来的,乃是千余年演化的结果。

我们追溯上去,自现代以至于古代,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很好的白话文,都可供我们的选择。

有许多作品,如宋人的白话小词,元人的白话小令,明人的白话小说,都是绝好的文学读物”。

据此他开列出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等10余部白话小说,为国文科的教材建设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关于白话戏剧和白话诗歌,他认为“此时还不多,将来一定会多的”,所以也应当列入教材。

白话散文作品,短小浅显的,应作为小学国语科的教材,中学“只教长篇的议论文和学术文”,旨在探究这类文章的“思想条理”,借以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还主张把国语文法列入国语文的教材。

教法上主张实行“教师指定数量——学生自己阅看——课堂组织讨论”的三步教学法。

在课堂讨论中,教员除了要引导学生研究教材的思想内容之外,还要“点出布局,描写的技术,文章的体裁”等。

戏剧“可选精彩的部分令学生分任戏里的人物,高声朗读”;长篇议论文和学术文,要注重结构层次的分析,材料安排的探究和行文思路的把握。

至于国语文法,当与国语文的写作紧密配合,注重实际的应用。

(四)演说和辩论。

他认为“演说和辩论”是国语和国语文的实用教法。

“国语文既是一种活的文字,就应当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

演说、辩论……都是活的教授法,都能帮助国语教学的”,“凡能演说、能辩论的人,没有不会做国语文的。

做文章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思想有条理,有层次,演说辩论最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系统的思想能力”。

(五)古文教材教法。

关于古文教材他的主张有二:一是主张“第一年专读今人的文章”,包括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章太严、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散文,及林琴南的小说等,借以熟悉文言文的特点。

“后三年应多读古人的古文”,借以明白文言文的发展、演变。

二是主张在后三年将精读选本与自修古书二者结合起来。

选本依时代的先后顺序编排,“每一个时代文体上的重要变迁,都应该有代表”,这样读完选本也等于读完一部“最切实的中国文学史”,“此外中学堂用不着什么中国文学史了”。

自修是最重要的一环,应该开列书目,供学生选读,并加以指导。

单靠选本上有限的篇章,是学不好古文的。

这一主张为以后把讲读课分为精读和略读奠定了基础。

在古文的教法上,他提倡用“看书”来代替“讲读”。

废除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法”,要求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预习,自己翻查工具书,自己加句读,自己试行分析章节。

这样在上课时只需做三件事:“(1)学生质问疑难,请教员帮助解释,教员可先问本班学生有能解释的没有,如没有人能解释,教员方可替他们解释。

(2)大家讨论所读书的内容,教员提出论点,引起大家讨论;教员不当把一点钟的时间自己占去,教员的职务在于指点出讨论的错误或不相干的讨论。

(3)教员可随时加入一些参考资料。

”后来他在反思自己设想失败的原因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有适当的教材可用,“古书不经过新式的整理,是不适于自修的”。

这“新式的整理”至少包括7项内容:(1)加标点符号。

(2)分段。

(3)删去繁重的,迂缪的,不必有的旧注。

(4)酌量加入必不可少的新注。

(5)校勘。

(6)考订其假。

(7)作者介绍及批评的序跋。

他在列举了《诗经》《左转》等几十部古书以后说:“有了这几十部或几百部整理过的古书,中学古文的教授便没有困难了”。

他的《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的发表,引起了关于中学国文课程建设的一场大讨论。

1923年拟定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1929年重新修订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工作,都是由胡适主持的。

他对于中学国文课程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赵海红【摘要】:胡适是现代语文教育重要的开拓者之一。

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胡适提出的“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要求人是主体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自觉的负责意识。

胡适这一主张决定了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走向。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

从文言教授法的探讨,到主张语文教育中以白话为主体,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完成了质的飞跃。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主要由目标观、性质观、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五大部分构成。

胡适将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能使用古文书籍”、“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三者之上,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新国民。

胡适没有直接论述语文学科的性质,但有人用“工具性”总结,胡适的语文性质观是值得商榷的。

语文学科的内容凸显了国语教育和文学教育,反对中小学生读经。

胡适对语文教材的选材方式、选材标准和编排方式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他认为应以平等的眼光取材,取材的标准是文理通畅、内容可取、语言明白,教材的编排方式有文学史式,文体式和语体式三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