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曹操诗歌的人文关怀精神

论曹操诗歌的人文关怀精神

李军(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摘要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对人的尊重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曹操以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创作了大量的雄浑激越、慷慨悲凉的乐府诗歌。

在他的大量诗歌中都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本文就从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哀民、忧国的思想和塑造一个对肯定自我的英雄形象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

关键词曹操;诗歌;人文关怀The Discussion on the Humanistic Concern Spirit of Caoca o’s PoetryLi Jun(Chinese department of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Abstract:Humanistic concern is the concern for people’s living state, the respect to man. And the affirmation for the living condition that accords with nature of human, the human liberation and the pursuit for freedom, it is the concern for people’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the reaction of people’s improved self-consciousness. With broad vision, keen insight and rich life experiences, Caocao creates lots of rigorous generous and dismal gutful poetry. A large number of his poetry reflects a kind of humanistic thought. This paper elaborate the humanistic thought from three aspects of crying of people, concerning about country and creating a self-affirmed hero image embodied from the poetry of Caocao.Key words: Caocao; poetry; humanistic concern李军(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张掖734000)一、乱世中人文关怀的觉醒者曹操是汉末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正如当时许劭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卷一注引《世语》)。

他以余力从事诗歌的创作,其现存的诗歌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

曹操深深地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时时刻刻关注大众苍生疾苦,其诗歌充满了一种对于百姓生态的悲悯。

曹操诗歌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如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真也”(钟惺《古诗归》卷七)的乐府诗《薤露行》、《蒿里行》,以挽歌写时事,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连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薤露行》属《相和歌•相和曲》,原是送葬时唱的挽歌,《薤露》古辞说人的生命短促,像薤叶上的露水容易消失,曹操则以此来写东汉末年的时事。

曹操于196年(建安元年)到经历兵变而残破的洛阳,大约就在这时,他伤今怀古,以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了这件事的经过,写了《薤露行》一诗: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诗人开篇就直露地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指斥汉灵帝刘宏用人不当,导致国家动乱不堪。

那么这些制造祸乱的“不良”之人是谁呢?诗人蓄势待发,在后面的叙述中一一铺开,抨击了灵帝时在朝大臣何进等人,说他们是“沐猴而冠”、“知小谋强”,还意欲革改朝政,不但是无果,反而丢了性命。

接着痛斥了董卓对洛都的破坏和对人民的掳掠等行为,以悲愤的心情表明自己的见解,以犀利的笔调痛斥了这些视人命如草芥的行为,抒发了无限的沉痛和对战乱制造者的强烈谴责。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诗人看着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洛阳城,感受到了当年微子一样的感伤。

然而,如果说微子的感伤是前朝遗民无可奈何的哀叹的话,那么诗人在此却是另有深意,结合前面诗人对何进、董卓的批判,以及诗人的生平抱负,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其实是有感于世道的混乱,希望当今之世能出现个有胆有识、雄才大略的英雄出来解民于水火之中。

在《蒿里行》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

”董卓大乱以后关东诸豪强起初兴兵讨董,可不久又各怀异心、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从此展开了军阀长期混战的局面,诗人如实地对袁绍等人的这种由聚而散、由合而争的丑行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接着诗末“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表现了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胸怀和抱负。

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动荡复杂的年代必伴随着战争,曹操的诗歌有些真实地表现了行军途中将士的苦难和战争中将士们的苦难以及思乡之情,体现了对兵士及普通民众的关怀意识。

如《苦寒行》一诗: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益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麋。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这首诗写他率兵北征高干的行军途中,描述太行山险峻、荒寂、寒冷的景象,直抒了将士对军旅生涯的厌倦与思乡之情,也从士卒征戍生活的侧面,反映了汉末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

曹操亲身经历了和士卒同甘共苦的军旅生活,故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对于士卒的深切悯伤之情。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诗人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安定,与战士们“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末尾写到“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诗人在结句中忽生思古之幽情,隐隐以周公自命,从而将诗中表现的怀归、伤悯之情,一下升华为安定天下的悠悠壮思,安定天下才能使将士乐返故园,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像这类诗,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当时所有从征战士们渴望和平、早日归家的迫切愿望,也是诗人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感透露。

曹操以领导者的姿态站在历史的前沿,他置身于被社会、国家、战乱所纠缠的现实生活中,他是思考着现实的人,是觉醒者,也是对众生疾苦的同情者。

二、关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崇高理想。

曹操亲身感受到东汉末年的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所以他始终坚持平定天下、改造社会秩序、开创太平世界这一目标。

虽然曹操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的愿望不会实现了,尤其在往后的时间里,自己的年岁越来越大,事业的道路也越来越难走,但他没有放弃,为关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地奋斗。

这种理想在其诗歌里面有所反映,其中表现关怀天下的诗,如《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在这首诗里,曹操提出“立君牧民,为之轨则”的主张,要求要以法治国,并提倡要省刑薄赋、崇尚节俭。

他憧憬着国家统一、君主贤明、法治完善,道路上车马往来,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并且从帝王、官吏到贤德之人,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模范,以保证民风朴素、奢侈不作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如皋陶、唐尧、伯夷、许由等,都是世人完善自己的表率。

曹操这种主张在其《对酒》一诗中体现了出来: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这首诗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太平盛世景象——君贤臣良,吏治有方,百姓富足,民风淳朴。

作为诗人的曹操,战争就是他的诗歌。

如果说战争是一首壮丽的诗,那么,诗歌就是他给战争谱写的进行曲,而诗人的琴是他理想中的统一的国家,那跳动的音符就是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民。

读曹操的诗歌,可以说有一种经历时代风云的独特体验。

曹操在二十几岁便从政,并且屡屡与豪强权贵做斗争,这种个性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极端腐败、广大人民的不幸遭遇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他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曹操心系国家安危、关怀天下,始终怀一颗赤诚之心为祖国的统一坚持不懈地努力。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失利,使他一举平定天下的希望成为了泡影,随后是三国鼎立。

之后曹操多次对吴蜀用兵都没能成功。

时光飞逝,他也产生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苦闷,但志在千里的曹操并没有放弃统一四海的政治抱负。

当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政权逐渐巩固之时,他的内外政敌几乎一致地攻击他准备废汉自立,以动摇他的政治基础。

但他并没有被其所惧,而是申明自己忠于汉室,并无不逊之志。

这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曹操个人的主观愿望并不想称帝,群臣劝他做皇帝,曹操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意思是说即使做皇帝的时机成熟,自己也不去做,让自己的后辈去做,或许他明白称帝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在国家大局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中,曹操想到的是前者,他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大局为重。

曹操早期对汉室抱有幻想,在步入中年以前,他基本上是以清流士子为榜样,自我激励并致力于匡扶汉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