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基础1
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方面确定
阴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经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阳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足阳明 足太阳 足少阳
经
大肠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膀胱经
胆经
第一节 经络学说
2、奇经八脉的命名
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 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 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 总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路径;“络”,网络。
经为主干 络为分支
经少 络多
经深 络浅
经粗 络细
经多直行 络多纵横交错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学说。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 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
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作
第二节 腧穴
(二)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 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 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特点:1、有名称 2、有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对某些病有奇 特疗效
第二节 腧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 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特点:1、无穴名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 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 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足太阳膀胱经病变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表现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四)治疗预防 指导针灸治疗。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 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 指导药物归经。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 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 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大椎可预防感冒; 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2 .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 络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 络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3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无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无主治规律,以疼痛、反
应点为针刺穴
第二节 腧穴
三类腧穴的特点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远治作用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经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 所过远隔部位的病症。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 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太冲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
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引申内容:
十二经脉(正经)+ 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称 为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 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
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 “离、合、出、入”
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二)阐释病理
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 变的途径。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 上熏于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 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三)指导诊断
第一节 经络学说
拓展内容: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 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井—水的源头——经气所出 荥—刚出的泉水微流——经气流过
之处 输—水流由浅入深——经气所灌之
处 经—泉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
气所行经的部位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经
气由此深入部位
第二节 腧穴
“井”穴——手足之端; “荥”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 “输”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第二节 腧穴
(一)五输穴:即“井、荥、输、经、 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 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 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 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 合五个名称,作为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 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穴位贴敷
第二节 腧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 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 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 “会”、“气穴”、“气府”、“骨空” 等,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 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目的要求
目 1.掌握十二经脉命名,十二经脉的 的 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十二经脉流 注次序和腧穴的概念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常用腧穴 的定位及功效
3.了解经络的概念、奇经八脉的分 布
要
求
本章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第二节 腧 穴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一、概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 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3.其它的命名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别络
孙络
浮络
手
太
阳
经
别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三、经络的分布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
(二)奇经八脉的分布
(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分 布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
1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四肢。 躯干:阴经腹面,阳经背面 四肢: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 头面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俞 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
学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二)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 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 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 “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三)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 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故 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四)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 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如肺经郄穴——孔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 五 ) 俞 穴 —— 是 脏 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 腧穴。 如“肾俞”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二)近治作用 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 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
百会穴→头痛 中脘穴→胃痛 肾俞穴→腰痛 阿是穴→以痛为输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 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 作用,分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 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和交会穴。
( 六 ) 募 穴 —— 是 脏 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 的腧穴。
如 肝 的 募 穴 —— 期 门 。
第二节 腧穴
(七)八脉交会穴——即任、督、冲、带、 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 经脉中的八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 肢腕踝关节的上下。如“列缺”穴。
•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 表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筋肉、关节的体系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 的分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四、经络的作用
(一)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 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二、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 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 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 单穴52个。
特点:“名、位、治、线”,有具体穴 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 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