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竞争已由单一企业的竞争转变为企业网络的竞争,由以量取胜变为质、量并重。
面对当今形势,企业需建立并完善其网络,并根据网络的特点进行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将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结合起来,将合作创新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选,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水平,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关键词:企业网络;网络结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中图分类号:F0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1―056―06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间分工更加细致,供应链发展更加成熟,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单一企业的竞争发展到企业网络的竞争,由以量取胜变为质、量并重。
新时期,企业更多地依赖企业网络来传递知识、信息和资源,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企业网络成为现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效获得外部资源的有效途径。
因此,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企业网络的特点,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分析。
一、文献综述在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企业假设为单独行动的个体,忽略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机构、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分工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者们意识到原有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企业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网络之中的。
近年来,网络理论的发展使网络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研究中的重要因素,企业网络在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网络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网络进行了诠释:基于企业间关系的视角,Dussauge、Garrete和Mitechell认为企业组织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进行资源、技术整合以完成项目或者开拓市场的合作关系,强调其动态性;…Yashino和Rangan从分析企业网络特性出发,认为企业网络中各企业具有相对独立性、收益共享性和战略领域持续性的特点;INKPEN通过举例认为,企业网络包括供应链、合作研发、战略联盟、特许经营、合资企业等。
本文将企业网络定义为,企业基于信息技术和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为形成竞争优势并实现网络战略目标,以及获得竞争所需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形成的企业网络成员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根据复杂网络理论,企业网络是由企业作为节点,关系作为边构成,是具有小世界特性的无标度网络,可从位置、关系、结构三个维度进行特征分析。
前两项可通过Burr的“关系一位置”模型进行分析,企业网络结构则通过其范围、规模、密度等方面影响企业网络联接模式,进而影响企业网络的稳定性。
企业网络由于其异质性和动态性,不仅在知识、信息等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而且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为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而产生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
对于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Grandori和soda从资源、技术供给角度论证了企业网络的优势,间接证明了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高建根据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调查,将技术创新因素归结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技术创新因素与企业网络优势的角度,指出企业网络内合作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而对于作用机制,则大多将知识学习作为中介,认为企业是通过网络间知识的转移、溢出等方式促进知识扩散和共享,从而实现技术创新。
这些研究显然是不充分的,仅从溢出效应角度来研究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不够的,由于网络是一种知识、信息、资源流动的渠道,因此,必须将企业网络作为研究的主体,探索其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
对于企业网络的技术创新实现过程,许庆瑞等强调供应链(供应商,消费者)对于技术创新实现的作用;陈学光等学者则认为应注重企业网络能力对于技术创新及其绩效的影响。
这些成果虽然从企业网络的某一构成部分(如供应链)和能力对技术创新实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未能从整体上论证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综上研究,无论是将企业网络作为资源获取渠道,还是从企业网络的某一构成部分和能力角度,来研究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作用,都未能深入到企业网络的本质。
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网络变得更加复杂,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企业网络特点的分析,阐明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并以奇瑞汽车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二、新时期的企业网络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企业网络这种组织形式还不被学者和企业所重视,其多以供应链、合作、合资、战略联盟等形式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开放程度不高,吸引资金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强,因此,企业网络成员的构成多局限于国内,与外部的互动交流较少,网络间的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比新时期的企业网络,一方面,原企业网络节点数较少,关系较为简单。
其中,供应链(如图1)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种企业网络形式,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供应链组织形式虽然能将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结起来,并联动发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反馈和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自主创新或向供应商提出需求,但这种形式的反馈机制单一,未将其他科研机构、企业间的联系纳入其中。
另一方面,原有的企业网络尚未形成复杂网络,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网络中节点成员较少,知识、信息、资源有限,网络间传递的效率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原有的企业经营发展模式已经不再使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生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国外领先企业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学习,通过代工、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入到全球供应链中。
200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低迷,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面对恶劣的经济环境,我国企业需建立起应对风险能力更强的企业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资源,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新时期的企业网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供应链、战略联盟、合作等关系,更多扩展了多种形式联盟、竞争、合作的关系,如产学研联盟等。
这些关系原先已经存在,可能不明显或者未整合在企业网络中,未形成复杂网络。
随着网络的发展,其间的关系联结程度更加密切、网络范围更广,具有复杂网络的特性。
对此,本文认为新时期的企业网络模式应如图2所示。
图2新时期的企业网络其中,垂直方向表示企业的供应链,水平方向是行业竞争,对角线方向是外部支持,由不同行业和组织构成。
企业网络内各个节点相互作用,通过关系传递知识、信息、资源等。
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图中连线关系不一定全部存在,但从宏观角度分析,这些连线关系存在且作用于企业网络。
根据新时期企业网络模式,本文认为新时期企业网络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复杂开放性。
企业网络中的成员不设限定,各企业机构可根据与中心企业的关系自主决定是否加入该网络,具有开放性。
而网络成员中的联结由其关系决定。
如图2所示,每个节点均可与其他节点联结,联结方式多样,关系复杂。
对于同一节点而言,其可参加的网络不唯一,在与中心企业合作的同时,可与中心企业的竞争者形成合作关系,两个网络间又呈现竞争关系。
某一节点可以与任一节点直接联结或者通过其他节点联结,具有无标度的小世界特性,所以新时期企业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特性。
随着信息流、知识流、资源流在网络内传递数据量的增加,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结程度更高,网络密度更大。
企业网络规模随着成员的加入而扩大,因成员的异质性而扩大网络范围。
2.竞争合作关系占主导。
在新时期企业网络中,垂直方向由供应商、中心企业和消费者构成供应链,以合作关系为主,企业间双向交流接触频率高,基于信任合作的情感强度大,呈现强联结状态;水平方向,中心企业与竞争对手呈现竞争关系,交互频率低,互惠性差,具有弱联结性;对角线方向,由中心企业与外部研究机构(科研机构、大学)和外部支持组织(政府、金融机构)组成,其联结不稳定,影响作用不确定。
如果存在中心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关系,其以合作为目的,其间的联系多需通过孵化器。
至于企业是否受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影响则由企业自身决定,在以往的分析中多将其作为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而在企业网络结构的研究中,将其视为影响因素、支持关系。
将企业网络进行分割,各个小网络间同样是以竞争合作关系为主导。
3.动态适应性。
新时期企业网络中的成员具有自主性,网络是自发形成的,由关系联结。
根据外部环境的作用,企业网络可以进行相应调整,包括节点的调整、关系的调整、联结方式及强度的调整等。
处于网络中的企业不再局限于自身内部的资源,可利用网络的拓扑性质进行资源挖掘。
新时期企业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特性,所以,节点与关系的更新变化影响企业网络的整体演化。
随着网络节点和关系的变化,网络密度随之变化,企业所占据的结构洞位置数量不确定,获得的知识冗余度不稳定。
三、新时期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对企业网络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网络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上,认为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但对企业网络与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深入探讨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1.基于网络层次分析。
将网络密度、网络规模、网络范围作为判断特征。
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各企业、组织、机构间实际联结的数值与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大联结数值的比值,比值越高说明网络密度越大。
高密度的企业网络中,中心企业与其他企业机构组织间联结多,知识流、信息流、资源流等传递效率高,易形成共同规则和行为范式。
新时期企业网络具有复杂开放性,节点成员可以自主选择参加该企业网络,随着中心企业的发展,其相关联结会增多,密度增大。
当企业处于高密度企业网络时,适用合作创新战略,尤其是产学研联盟、逆向工程等技术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战略可以充分利用高密度企业网络中各节点间高联结程度和高传递效率,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集中智力,实现技术创新。
供应链方向,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提出技术创新路线,由供应商主导与企业合作研发,通过逆向工程研发,实现合作创新战略。
与政府、金融机构等合作,政府政策导向和金融创新服务为企业提供产学研联盟的契机;与科研机构、大学等合作,通过孵化器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实现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宜形成行业联盟、创新集聚,通过与竞争对手合作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实现创新双赢。
如果采取自主创新战略,则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因为自主创新战略对于相关节点依赖程度低,主要依靠中心企业自身组织网络实现,即便是集成创新,也是对资源的需求相对较高,对外依赖度较低。
网络规模可通过与中心企业直接关联的企业组织机构的数量测量,网络规模的大小表示企业可获得资源的多寡;网络范围指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组织机构间关系种类的数量,范围的大小表明企业可获得资源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