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扶贫——散养鸡

精准扶贫——散养鸡

精准扶贫——散养鸡 【篇一:xxxx农牧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5-2020年)】 xxxx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2015-2020)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四川省农业厅 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抓好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农业[2015]69号)和《凉山州农牧局 关于切实做好农牧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凉农牧函[2015]119号)要求,加快培育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收产业体系,助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我县区域实际和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制定本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一、农业产业现状 xxxx地处四川省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山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县域耕地面积48万亩,辖24个乡(镇)170个村602个村民组,乡村户数56668户,乡村人口204880人,其中贫困村136个,贫困户10918户,贫困人口39334人。 全县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近年逐步形成了“一薯一鸡一花椒”的农业产业态势。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8%,以马铃薯、荞麦、玉米、水稻、蔬菜、水果为主导产业 ,2014年种植业总产值51228万元;畜牧业以猪、马、牛、羊及禽类为主,天然可利用草场95万亩,畜牧养殖业总产值36855万元。 二、指导思想 按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以规划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 以投入为保障,以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基础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扶贫到村到户与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相结合,以促进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为目标;着力提高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安全化、品牌化,突出生态、绿色、安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具有一定规模、有利于群众持续增收的扶贫产业片区,形成农业产业全覆盖。增强贫困农户“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群众增收和脱贫奔小康。 三、 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科学发展原则。本着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能长久发挥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确定和安排农业产业扶贫项目。 (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原则。按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因势利导,注重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每个乡镇要确定一个主导产业,集中发展,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到一乡一业。 (三)坚持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原则。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帮扶行动,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四)财政支农资金精准投向原则。确保扶贫政策到位,项目落实到位、投入安排到位。财政资金、项目资金进行倾斜扶持,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实行精准投放,形成的资产直接量化到村落实到户,增加贫困农户的财产性收入。 (五)集中连片,区域攻坚,先难后易,统筹兼顾原则。充分发挥规划作为资源整合平台的作用,优先对贫困程度较深、地域自然相连、主导产业一致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推进。同时兼顾相对分散、单个零星的贫困村。 (六)坚持产业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去。 (七)允许适当调整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上级拨付的扶持资金规模以及各规划村实际情况的变化,可以对不适宜的规划村或规划项目及其规模做适当调整,以保证项目安排更切合实际,扶持效果更加明显。 四、目标任务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全县以马铃薯、荞麦、春油菜、蔬菜、肉牛、肉羊、小家禽产业为农业扶贫主导产业,通过农业产业扶贫,全县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充分提高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能力,逐步实现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建成优质马铃 户用沼气700口、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6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85%以上。 ——到2017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8.2万亩;累计建成优质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900亩,1~2级种薯繁育基地3800亩,建立优质商品马铃薯生产基地29546亩;优质荞麦良种繁育基地2700亩,优质荞麦生产基地45342亩;建成优质油菜繁育基地250亩,春油菜生产基地20198亩;水果、蔬菜生产基地16897亩;年四畜出栏35万头(只),家禽出栏92万只(其中喜德阉鸡47万只);户用沼气2200口、太阳能热水器22000台;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12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业产业片区覆盖全县,实现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全面脱贫。 ——到2020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0.5万亩;累计建成优质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1800亩,1~2级种薯繁育基地8000亩,建立优质商品马铃薯生产基地76894亩;优质荞麦良种繁育基地5800亩,优质荞麦生产基地100121亩;建成优质油菜繁育基地445亩,春油菜生产基地36580亩;水果、蔬菜生产基地30123亩;年四畜出栏35万头(只),家禽出栏100万只(其中存栏喜德阉鸡50万只);户用沼气3000口、太阳能热水器30000台;农民专业合作社120个以上,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16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业产业片区覆盖全县,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县农民致富奔小康。 (二)年度脱贫目标 ——2015年洛莫乡、西河乡、额尼乡、尼波镇 、乐武乡、北山乡、依洛乡、博洛拉达乡、米市镇、东河乡、鲁基乡、李子乡、光明镇、冕山镇、拉克乡、贺波洛乡等16个乡镇的尔库村、彝金村、书则口村、觉莫村、打尔村、觉巴村、甘洛村、尼波村、各则村、达洛村、瓦伍村、自都村、依普书村、则巴村、瓦古村、色普村、东河村、大埂村、坛罐窑村、史觉村、洛乃格村、甘哈觉莫村、新喜村、民主村、洛发村、新村村、干拖村、桌古村等26个村的1811户贫困户6784人实现脱贫。 ——2016年北山乡、贺波洛乡、两河口乡、且托乡、红莫 镇、鲁基乡、李子乡、光明镇、冕山镇、洛莫乡、则约乡等11个乡镇的自日莫村、自哈村、北山村、尔吉村、跃进村、瓦吉村、火觉莫村、两河口村、洛呷村、红星村、联合村、树库村、特合村、瓦西村、司金村、中坝村、鲁基村、依倮洛村、博中村、洛礼村、大兴村、阿吼村、则果村、农光村、光荣村、莫洛村、和平村、小山村、瓦加村、胜基村、洛莫村、则约村等31个贫困村的1840户贫困户6457人实现脱贫。 ——2017年西河乡、尼波镇、沙马拉达乡、东河乡、贺波 洛乡、两河口镇、光明镇、冕山镇、拉克乡、热柯依达乡、则约乡等11个乡镇的腮普村、扎都村、瓦合村、曲子洛村、尔曲村、铁口村、火把村、依子觉莫村、瓦尔村、塔青村、四呷村、塔普村、红岩村、甘多村、波振村、瓦库村、洛各村、觉钉村、布曲洛村、三合村、沙洛村、炭山村、新联村、五合村、吴哈村、则呷村、前进村、石门村等28个贫困村的1646户贫困户贫困户 【篇二: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二、扶贫对象识别 一个标准:以 2015 年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 2855 元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标准。 两个要求:要求规模控制,要求整户识别。 三个必须:必须农户自愿申请,必须村民会议推荐及公示,必须相关人员签字认可。 四个坚决:一是有非生产性用途车辆及商品城镇商品住房的坚决不纳入;二是家庭成员中有财政供养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坚决不纳入;三是家庭成员中有村委会干部的坚决不纳入;四是经营商铺或运输服务业的坚决不纳入。 五个要看:要看收入、要看住房、要看家庭财产、要看家庭成员结构、要看生产生活条件。 六个优先:有重病人的优先,有重度残疾的优先,有在校学生的优先,无壮劳力的优先,住危房的优先,重灾户的优先。 三、认定程序 (一)入户核查。以村民小组为工作单元,按“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工作小组对已经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逐户逐人逐项核查,通过“五看”(看收入、看住房、看家庭财产、看家庭成员结构、看生产生活条件),详细算账,逐户记录。 (二)比较评议。在入户核查的基础上,组织召开村民会 议,通过“五看”进行比较和评议,对党员或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核实,最后由村民对已经入户核实的农户进行举手或者投票表决,表决后由得票高到低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整户人口统计,直至该村小组建档立卡人口控制数据为止,必须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群众认同。 (三)公示确认。对评议后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村小组进行为期 5 天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对新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信息数据采集。同时,把名单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核。 (四)审核确定。由乡(镇)党委、政府对不符合条件或满足脱贫条件删除及新增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逐人进行核实,报县扶贫开发局汇总审查,报县委、政府抽查审定。 (五)系统更新。完善新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表册,并在贫困识别系统内做好信息录入;对已经在系统内,但在这次“回头看”精准识别中未评为贫困房的农户,在系统内进行删除。 四、责任落实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回头看”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三级签字负责制度,村级由村党总书记(村主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入户核查人员和贫困户共同签字确认;乡级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扶贫站站长、扶贫办主任、统计局局长签字确认。 按照“谁落实、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建档立卡工作中出现优亲厚友、弄虚作假、有错不纠等行为,由县纪检检察机关依纪依规严肃查处。 五、扶贫对象的退出 脱贫标准:“八有五无一超一受益”,即:“八有”: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电视、有路通自然村、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五无:无重病人、无重度残疾人、无住危房、无重灾户、无辍学学生;“一超”:年度贫困户家庭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当年国家扶贫标准;“一受益”:得到过扶贫项目和帮扶政策的支持,或通过整村推进、整乡推进、产业扶贫等帮扶措施的覆盖而受益。 脱贫程序:“两公示一公告”,即:入户认定(填写双认定表)、村级评议公示(村民大会评议并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审定公告。 六、贫困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