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水稻土(Paddy soil,Rice soil)
第九章 水稻土(Paddy soil,Rice soil)
第九章
水稻土
主要特征:犁底层以下的渗育层承受了 上层缓慢下渗的水分,但土壤水分仍不饱 和,基本处于氧化状态。由于从上部淋溶 下来的铁锰及细粒物质淀积结果,可见微 弱的锈斑、锈纹及沿结核面上的灰色胶膜。 渗育层厚度在20cm以上,棱块状结构。
第九章
水稻土
6.脱潜水稻土:
由潜育水稻土发育而来,经排 水后或使用河泥后使地下水位下降, 土:
为较肥沃的水稻土。土层分化齐全, 土体构型:A—Ap —P—W—C或A— Ap —P—W—G。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丘陵岗地的低滂冲等水耕历史悠久,土 壤熟化度较高。 主要特征:土层深厚,地下水埋深, 1—2米左右,通透性良好,且有明显的 潴育层锈斑、锈纹及铁锰结核较多,一 般养分含量较丰实,土壤肥力较高。如 我省异肝田。
内容简介
水稻土的分布和形成
水稻土剖面的发育与演化 水稻土的分类
第九章
水稻土
第一节 水稻土的分布和形成
分布:水稻土是长期种植水稻和水耕土影响下
形成的农业土壤。凡生长水稻有一定历史的地 区均有水稻土分布。我国水稻土几乎遍几全国, 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部从沿海至西部 荒漠绿洲都有分布,属非地带性土壤,面积约 占全国耕地面积五分之一,产量占粮食的50%。 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熟带和熟带地 区。 种植水稻需要水源和一定的光熟条件, 但水稻土有特殊的性状,并非种水稻的土壤就 为水稻土。外国认为水稻土属人工的水成土壤。
第九章
水稻土
二、 犁底层(AP):位于淹育层之下, 紧实粘重,棱块状结构,多横向发育,厚 度10cm左右、有少量锈纹、锈斑,通气透 水差、容重大,非毛管空隙少,具有隔水 防锈作用,防止水分渗漏过快,但如果犁 底层过于紧实、缺乏空隙,则水分渗漏太 慢,营养环境不能更新,防碍作物根系生 长发育。 三、渗育层(P):位于犁底层之下,厚约 10~20cm,土色偏黄或稍带灰色,棱块状结 构,垂直裂缝明显,结构体上可见少量锈 纹、锈斑。该层是灌溉水浸润或淋洗影响 而形成的层次。
第九章
水稻土
潴育层在水稻灌水期间,土壤结构 间隙虽然为下渗水流所充满、但结构内部 的小空隙仍封闭着空气,这样水气共存, 可以防止还原性物质聚积,有利于稻根的 伸展。所以深厚的潴育层(40——50cm以 内)是高产水稻土的标志之一,而潴育层 的发育与地下水位高低有关。
第九章
水稻土
五、
潜育层(G):群众称青泥层。
第九章
水稻土
如地势部位较高处,地下水发
生侧渗,有色物质经漂洗形成漂洗层 或白土层(E),呈灰色,有Fe、Mn 结核或锈斑。有机质氮、磷、钾缺乏, 属于低产水稻土。
第九章
水稻土
四、 潴育层(淀积层)(W) 在地下水位较深,排水良好,发育程 度较高的水稻土都有潴育层发育,由 于受地下水和季节性水分的影响,水 分活动频繁,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 有多量的锈斑、锈纹及铁锰结核淀积。 粘粒含量也比较高,长期干湿交替, 常形成棱柱状结构。
第九章
水稻土
4.4.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十分密切,但不
同的气候带发育的水稻土仍各有不同 的形成特点: 南方:水稻土淹水期长,温度高, 物质转化顺利,发育较好。 北方:气温较低,无霜期短,水耕* 化伴有冻融过程 ,水稻土发育较浅。
第九章
水稻土
三、
水稻土的形成过程
1、氧化还原过程:水稻生长期间以还原 态为主,其余时间以氧化态为主。水稻 栽培期间的泡水使土体处于还原状态, 变价元素如Fe、Mn成为低价元素。Fe2+ 常呈灰蓝、灰绿色,土体常呈青灰色。 当排水落干或种麦时,低价元素变高价, 铁锰则氧化淀积下来,呈现锈斑、黑斑 (Mn02)和铁锰结核,水稻根系附近 Fe2+、Mn2+也可氧化淀积呈现锈斑。
第九章
水稻土
3、 潜育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平原、水网地区的低洼地及 丘陵、岗地的冲谷地上。由于地下水位高,, 土壤长期积水,土体构型为A—G或A—Ap— G 主要特征:整个土体以青灰色为主,锈斑、 锈纹极少,剖面上部即出现明显的潜育层。 土壤粘重、软糊,结构不明显。由于通透性 差,有机质分解和养分有效化困难,应加强 排水,降低底下水位,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
第九章
水稻土
3 3. 地形、母质、地下水为主要因
素;不同地形部位,地下水深度不 同,发育的水稻土受到不同影响 。
(1).丘陵岗地及高阶地:地下水较 深,水分来源为地面水或淡灌水,水 分由上向下流动,为地表水型水稻土。
第九章
水稻土
(2).平原低阶地: 地下水位较浅,水分来源除地面水外,还 有地下水,即上下均有补给。土体中水分 上下活动频繁,有明显的淋溶淀积现象, 发育成良水型水稻土。 (3).低洼地: 地下水位高,地面上有季节性积水,排水 不畅,土体受地下水影响大,土壤具有明 显的潜育特征,发育成为地下水型水稻土。
施肥和灌溉有利于土壤复盐基,淹水还 原则可加速土壤中盐基的淋失,如施用草木 灰、石灰,沿江淤灌等均可达到复盐基的目 的。 复盐基过程在红壤、黄壤砖红壤等酸性土 壤改种水稻后表现特别明显。这些的土壤后 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一般只要20%。水耕熟化 盐基饱和度大大提高,一般在50%以上。
第九章
水稻土
第二节
第九章
水稻土
水稻土同一剖面中,不同层次氧化还原状况还有差
异:。。 。 。。 。
氧化 A P B 还原层 G C B 层:由于 P 层滞水作用,该层水分不 P 层:犁稻层,水分饱和,为还原层 于氧化状态 A 层:水分饱和,为还原层耕层最表层处
饱和,有一定氧化层空隙,为氧化层 还原层 氧化层
第九章
水稻土
A:淹育层 P:渗育层 G:潜育层 W:潴育层
水稻土的剖面构型
其它类型见下页
第九章
水稻土
第二节
水稻土的剖面构型
一、淹育层(A):实际也是耕作层,由于 经常受到淹水耕作影响,土体柔软,淹水 时呈泥浆状,落干后,多成为碎块状,# 粒状,灰暗色或灰色,厚度多为12—18cm。 根孔及裂隙中有锈纹锈班,高产水稻土多 呈鲜艳红棕色,称为“鳝血”,为有机质 与铁的络合物。
第九章
水稻土
3.粘粒的积累和淋失
水稻土中粘粒补充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灌 溉水和施用塘泥。 粘粒的淋失通过两个途径: 一个垂直淋失,即粘粒沿空隙向下层移动, 因此水稻土下层粘粒较多。 另一途径为田面淋失,特别是在丘陵、山 地、梯田地区,暴雨后如发生串田径流,粘 粒可从田间大量流失。
第九章
水稻土
4. 脱盐基与复盐基
该层终年积水,长期为水分饱和,处于还 原条件下。高价铁锰被还原为低价,使土 壤呈蓝灰或青灰色。土壤结构发育不明显, 粘重,通气透水差,温度底。 由于潜育层中常含有还原性有毒物质, 如H2S,Fe2+等,对水稻土生长不利。因 此潜育层的有无及出现部位高低,可作为 判断水稻土肥力好坏的一个指标。
第九章
第九章
水稻土
2、冷浸田:
分布于山区,常以冷泉水灌溉。由 于光照短(灌丛杂草遮蔽),土温低, 养分转化慢(有效养分缺少),还原性 物质多,加之土烂泥深,造成水稻低产。 改良措施;1>.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 位;2>.泉水引入山谷水库,温度升高后 再灌;3>.施用热性肥料;4>.增施磷肥。
第九章
水稻土
2.有机质积累和分解
水稻土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是有机肥料,其中包 括绿肥,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嫌气分解,分解慢, 腐殖质形成和转化比较明显。一般随淹水时间 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也相应增加。我国水 稻土中有机质含量自北而南有诼渐增高趋势。 在排水和旱作时,有机质分解加快。 一般水稻土的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比相 应的地带性土壤和旱地土壤高,但水稻土中胡 敏酸的芳构化程度却较低。
水稻土
三、低产水稻土的改良
1、咸酸田(返酸田):主要分布于华南的
沿海,江河入口处,生长的植被为红树林, 耐水,耐盐对硫的选择吸收能力特别强, 因而土壤中的含硫量高。还原状态下,以 H2S存在,对水稻生产毒害。排水后,生产 硫酸盐,土壤酸性强(pH:2—4),Fe、 Mn化合物均被溶解,土壤中磷易被固定。 改良措施;1>.开沟排水,灌溉洗田;2>. 加深耕作层,防止返酸返盐;3>.施用石灰 和磷肥。
第九章
水稻土
第四节
水稻土的培肥和改良
水稻土遍布全国土壤环境条件复杂, 水稻栽培历史不同,各地区水稻土改良 利用有明显差异。 一、北方水稻土:一年一熟,无霜期短, 易受霜冻、冷寒,有些地区受盐害。在 水分管理上,白天浅灌,提高水温土温; 夜间深灌保温,同时应用熟性肥料,化 肥应早施,防止贪青晚熟。
第九章
第九章
水稻土
4.侧渗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丘陵、岗地等缓坡地上。 由于地形微度倾斜,加之心土层质 地粘重,滞水性强,使铁锰被还原 淋失,粘粒被漂洗,使土体变白, 粉砂含量增高,形成漂洗层。土体 构型为A—Ap—E—W—C/Ae— Ap—W—C/Ae—Ape—W—C等
第九章
水稻土
5、 潜育水稻土:
多分布于低丘坡蘼及岗地中下部。地 形部位较淹育水稻土稍低,耕层,犁地层 和渗育层较发育,潴育层未发育,处于淹 育水稻土向潴育水稻土发育的过度阶段 (又称初期潴育水稻土)。剖面构型: A—Ap —P—C
第九章
水稻土
二、三源分类法——按土壤起源分 1、自成型(地带性土壤) 2、半水成型(草甸土) 3、水成型(沼泽土)。 又分九个亚类:
第九章
水稻土
红壤性水稻土(黄泥田) 黄棕壤性水稻土(异肝泥田) 紫色土性水稻土(紫泥田) 酸性草甸型水稻土(潮泥田) 中性草甸型水稻土(淤泥田) 石灰性草甸水稻土(黑泥田) 潜育性水稻土(青泥田) 沼泽型水稻土(冷浸田、沤田) 盐啧性水稻土(咸田、咸酸田)
第九章
水稻土
第九章
水稻土
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