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摘要本文分析了异化概念的产生根源及发展脉络,通过深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构架,对二者的异化思想进行深入、系统和全面的比较,诠释了两种理论的科学内涵,剖析二者异化思想的异同,旨在使人反思自我价值性问题,认识自己的类本质,从而认识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异化;物化一、异化理论异化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使用,其最初的含义是脱离、转让、出卖等。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深刻地解释了人类社会文明状态下不平等的现状,形象的描绘了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日渐使自己陷入不幸。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对异化有着更加深入、独特而系统的阐述,他将异化与绝对精神联系在一起,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无非都是绝对理念的异化形式,异化被赋予更加普遍和绝对性的意义。
费尔巴哈则将异化与宗教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看来,上帝其实是人类把自己的属性抽象出来,加以夸大和人格化,然后当做一个独立于主体自身、又强于主体自身的实体来崇拜。
因而上帝也不过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
这种异化的结果最终成为了与主体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人不自觉地被这种异己力量所束缚和禁锢,人类所畏惧的“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
”[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从经济关系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进行的第一次系统批判。
马克思所定义的异化是指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产生的客体总是作为主体自身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然而这种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反过来亦即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摄和奴役人们的一种异己力量。
首先,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亦即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所产生的劳动产品,非但没有归劳动者本人所占有,反而成为与劳动者相对立甚至是统治和剥削和奴役劳动者的异己存在物。
造成了“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2]的历史悲剧。
其次,从生产过程看,劳动活动本身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认为这种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并不是真实的需要,不是他们力图展示自己本质力量的需要,而变成了满足劳动以外的其它需要的手段,目的转换成了手段,因此,劳动本身完全发生了转换。
马克思还认为,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由此,外在的劳动变成了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所谓类本质或者类特征主要指人所独具的自由而有有意识的活动。
在马克思那里,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之所以相异化,就是因为异化劳动将人的意识与自己的自由活动颠倒过来。
正如他指出:“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3]最后,人同人相异化。
正是由于以上几方面的直接结果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同人相异化的情形,即人不仅同自己相异化,他也同他人相异化。
在现代工厂里很多工人在一起工作多年却互相不熟悉,只是机械的干着自己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异化了。
二、物化理论卢卡奇在深入总结和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及商品拜物教问题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
人类生产的产品成为了人类的主人,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错位,物反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基本含义。
在他的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释义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4]在卢卡奇眼中,物化俨然悄然无息的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时刻发挥着排斥和否定人的作用。
首先,经济领域中的物化。
这一点首先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产品之间的断节和分裂,投入生产的劳动资料及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并不归属于劳动者所有,反而成为劳动者经济困窘的终端因素。
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曾在其代表作《摩登时代》中形象的表现了资本主义工厂的物化生产过程。
在商品拜物教的条件下,劳动不再是其生活的第一需要和精神快乐的源泉,工人只是机械化,碎片化的操作自己的工作。
在商品拜物教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物这个尺度来衡量和评判,从而转化为赤裸裸的商品关系,经济关系中人的性质、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越来越淡化和疏远。
其次,政治领域中的物化。
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领域内的物化现象主要体现在统治者设立各型各类的法律、法规、组织和机构等使其在经济领域内对劳动者的统治和奴役确定化和合法化并逐渐深入化。
这种行政机构的专业化管理就会逐渐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物化意识,行政人员处理问题就像工人一样机械化,单调划一地重复,这就具有了物的性质。
随着这种分工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行政人员养成了服从的习惯,很少有创造性的更新,人的类本质遭到严重伤害。
最后,物化意识。
“经济物化,需要政治上层建筑里的物化的保障,更需要意识形态领域里物化的掩盖,政治上层建筑的物化需要经济的物化作基础,同样也需要意识形态领域里物化的掩盖和论证。
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物化,同样需要其他两种物化作为自己的物质基础和法律保障。
”[5]卢卡奇认为,商品拜物教条件下物化在经济领域内形成并确立为必然法则之后,必然要产生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思想意识,用以对工人和广大劳动者进行思想禁锢和钳制,由此物化意识便应运而生了,物化意识使得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丧失,夺走了人的类本质,使得人的本质力量难以得到真正的确证,它排挤掉了人的本性和人的能力的一切存在形式。
物化意识不仅物化了人的心灵,更渗透到人类的伦理领域。
久而久之,就成为人的思维惯性,于是物欲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旋律。
现在不少人的爱情与婚姻都是以物质为衡量标准,消费成为人生活的主旋律,人的幸福感被物质所绑架。
三、异化与物化理论的比较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序言中所提出的研究目标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理论”,亦即沿着马克思的异化历史逻辑从哲学维度上系统考察和研究异化问题,从而创造性的提出了物化理论。
两种理论在概念表述上都立足于对商品拜物教理论和商品结构本质进行深入透析,在内容表述上均侧重于揭露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和排斥的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强制性的成为连接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枢纽,它使得人的关系、人的活动甚至是人的意识变得更为间接化、异己化和非人化。
在一定程度上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领域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看到两种理论相通之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两种理论的分歧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批判的侧重点不同。
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马克思在揭示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时,实质上揭示和批判了其背后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旧式分工的不断发展以及私有财产的发展。
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是一种聚焦于经济生产领域的局部异化,而对于在当时尚未过分凸显的文化、思想、心灵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异化现象没有做过多的研究与考察。
卢卡奇虽然也同意马克思的批判,但是他更加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普遍化给作为主体的人带来的深刻影响,使人处于完全碎片化、人的个性完全被消除的生存境遇中他侧重于对道德伦理和思想意识的批判,其价值批判更加体现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
2、对异化概念界定的差异。
异化与对象化在深层内涵上能否等同和替换,他们又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这是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理论分界域。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直接经验是《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未得以真正研读和考察到《手稿》中关于异化的科学释义,因此在他的哲学视域中,物化、异化与对象化是完全等同的逻辑概念。
而马克思则致力于对社会异化的现实性考察与批判,通过对异化与对象化内涵的科学界定,深刻的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广大劳动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本质事实。
他认为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
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不仅不是对人的否定,而且是对人的肯定,只有异化的物化,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否定。
”[6]对象化的物化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这种物化并不否认人的类本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形式,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才能够表现为异化。
3、消除途径上的分歧。
在马克思和卢卡奇的视野和观点中,无论异化还是物化都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们最终必然会被消灭,但是两个人对于异化或者物化消灭的途径和方式则存在着差异。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的真正消除必须有赖于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唯有通过消灭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真正的归劳动者所占有和支配,劳动才能够消除其异质性和外化性。
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有制的终结则必须通过以物质力量为基础的无产阶级现实的阶级斗争来实现,唯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撼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变革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而无产阶级这种暴力革命的实现必须以绝对发达的物质力量为手段和基础,这就要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卢卡奇也将终结物化的任务落在无产阶级身上,但他认为物化或异化的终结关键在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觉醒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才能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有效确证和发挥。
四、两种理论的当代价值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就已揭开商品与货币资本之间关系的神秘面纱,认为商品和货币的本质无非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必然结果,他们理所应当的附属于人,服务于人,归人类自由的使用和支配,而在社会发展的真实轨迹中,商品与货币却成为异化奴役人、禁锢人的主要工具,以至于在主体意志薄弱的人那里,商品和货币被奉若神明顶礼膜拜。
在经济、科技和社会文明日趋发达的今天,货币所掩盖的经济物役性甚至更为严重,羁绊着现代人的自由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它顶礼膜拜,于是便出现了很多拜金主义者,钱奴、房奴等新名词。
当今异化的新形式本质上映射的是社会发展理念的缺失,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背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原则。
在这种发展异化过程中,人的概念逐渐淡化、边缘化和虚无化,而物的统领尺度却日益扩张。
因此,若要终结这种发展的异化,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树立一种全新而合理的发展理念,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主题和最终目标,发展过程的任何环节都必须尊重人的需要,关注人的价值、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从哲学维度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对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物化现象具有广泛的消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