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劳动异化理论[摘要]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初步探索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巨大成果,表示的是劳动能产生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
异化劳动表现在一系列环节上:工人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身的异化、工人同“人”的异化。
人类至今没有摆脱异化,而且异化在现代社会中表现的更为全面、更为隐蔽,所以全面、正确的分析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异化劳动新异化[abstract] alienation of labor i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in the initial formation process of exploring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that are working to produce an alien external force. alienation of labor manifested in a series of links: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labor products, workers with the work product of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workers with their own alienation, workers with the “human”alienation. human being has not get rid of alienation, moreover the performance of alienation in modern society is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subtle. so full and correct analysis of the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 marx alienation alienation of labor new alienation《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手稿里,马克思把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性的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个重要的思想成果。
异化劳动是手稿中的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当时全部的思想基础,加深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就可以增进我们对手稿的理解。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来源在哲学的语境中,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自己活动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概念虽然早已存在,但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异化”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异化(alienation)来源于拉丁文,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的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
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卢梭首先涉及到异化的实质。
他在《社会契约论》、《论人间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将异化规定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即权利的放弃和转让,并揭示了人的活动及其产品变成异己的东西的事实。
他在考察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看到了人被自然、同类所支配的事实,对人的自由、平等的论述成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丰富的思想养料。
19世纪黑格尔首先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赋予其特定的哲学内涵。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观念”是异化的主体。
“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从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到了“绝对观念”自身。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黑格尔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黑格尔的劳动仅仅指的是精神劳动),认为人要用劳动来征服自然,并在劳动过程中使自己成为自在的存在,这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很大的启发。
费尔巴哈第一次把“异化”概念运用到宗教的批判上。
他的著名论断是“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
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感情,而上帝是理性迷雾的产物,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客体化。
人创造了上帝,反而受上帝支配、控制,人的本质丧失。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接受并运用了他的“类”这一术语,用来描述“类本质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费尔巴哈不仅指出了唯心哲学的错误,而且揭示了他们的认识论根源,马克思在这些观点影响下彻底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而转向了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批判研究和继承,又批判地吸收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把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大大的往前推进了一步。
他认识到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劳动。
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所以劳动表示的是人的本质,哲学上称之为“类本质”。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不是自愿而是被迫,为了生命活动和繁衍被迫去劳动,在劳动中不是感到自由而是感到被束缚,使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从而找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
由此出发,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等经济形式,抓住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一事实,指出劳动能产生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表现在一系列的环节上:首先,从生产结果来看,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一个规定。
马克思从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指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
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工人所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资料及产品都归资本家所有,使得劳动产品变成了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工人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工人在劳动中生产的产品越丰富、越多,属于他的东西就越少、越受穷,工人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对象化的理论,他指出,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非人”,因此人的发展被异化劳动彻底的否定。
在这种异化状态下,工人生产了产品却不能占有,反而又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所束缚。
马克思指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越价贱;工人产品越完美,工人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的奴隶。
”其次,从生产过程来看,工人同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二个规定。
马克思说:“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还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己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的产品像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由此可见,工人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是结果,生产活动才是其原因,产品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行为本身首先异化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不仅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而且占有工人的劳动,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限制劳动,因此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手段……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所以,工人只在工作之外才感到自在,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感到舒畅,而在劳动时觉得不舒畅。
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动物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不自由,这就是说人沦为了动物。
再次,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工人同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
“人是类存在物” ,劳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而人的类特性就在于有自由自觉的活动。
因此“劳动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然而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人本身、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
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无法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样一来,异化劳动造成如下结果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最后,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工人同“人”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四个规定。
马克思通过对以上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指出这一事实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他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人与人相异化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相异化才能表现出来,当人同自己相异化时也就必然与他人相异化。
工人被迫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生产出一种与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劳动关系,即生产出资本家同这种劳动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必然结果。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历史之迷”异化劳动的“历史之谜”,即它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又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消失。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发展史的考察,不仅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根源。
他认为,在历史上,产生异化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固定化分工的出现,而异化得以实现则是私有制的确立。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要素。
分工一方面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另一方面,分工也使人被限制在狭小的,片面的、固定的范围之中。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这三个因素一定发生矛盾,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当固定化分工出现后,个人就被限制在一定的、强加于他的特殊活动范围之内,而由于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马克思认为固定化分工导致劳动的异化,因为固定化分工使人处于被动的状态中,为了生存需要人们被迫劳动,这样就使各个人的活动变成了异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