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恽代英思想研究综述

恽代英思想研究综述

恽代英思想研究综述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和著名的理论家。

他一生留下了约300万字的著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

学术界对恽代英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也有一些学者在不同时期对恽代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如韩凌轩《首次恽代英思想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史哲》1985年第6期)、宣英《近年来恽代英研究评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田子渝《1995年至2005年宣传、研究恽代英新成果评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李良明《恽代英研究如何深入》(《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学术研讨会的综述等,这对于推动恽代英思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为了促进恽代英思想研究的继续深入,有必要对其研究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

因此,笔者拟将学术界对恽代英思想研究的成果作一梳理,以推动恽代英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恽代英思想研究的概况学术界对于恽代英的研究,从他牺牲之后就已经开始。

早期有回忆和悼念恽代英的文章,内容主要是叙述他的生平事迹和探讨他牺牲的原因,如杨新华的《恽代英底生涯》(《社会新闻》1932年第8期)、杨甫的《党政史话:恽代英的生平》(《上海周报》1933年第23期)和《当代史料:恽代英之死:立三路线的牺牲者》(《上海周报》1934年第18期)、邓拓的《〈中国青年〉和恽代英同志》(《中国青年》1949年第23期),另外有温济泽的《关于恽代英同志的死》(《中国青年》1949年第26期),这些文章都论述了恽代英对革命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号召以恽代英为榜样,学习恽代英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66年这段时间,开始有人整理恽代英的日记和搜集相关文章,也发表了若干对恽代英的回忆文章。

上世纪50年代主要有郭沫若的《由人民英雄纪念碑想到的〈人民英雄列传〉》以及《关于恽代英的殉难日期及其他》、温济泽的《恽代英同志在狱中二三事》(《中国青年》1950年第38期)、行之整理的《恽代英同志的日记》(《中国青年》)1957年第29期),还有沈葆英的回忆文章《同代英在一起的日子――纪念恽代英同志殉难二十六周年》(《中国青年》1957年第6期),张岂之整理发表了《恽代英在五四运动期间的日记》(《历史研究》1958年第11期)。

此外,为了纪念恽代英牺牲三十周年,发表了许多回忆文章,主要有恽子强的《回忆恽代英烈士生平――纪念代英二哥殉难三十周年》(《中国青年》1961年第9期)、平辑的《青年们要到工农中去――纪念恽代英同志殉难三十周年》(《中国青年》1961年第29期)等。

1966年到1976年这段时间没有相关文章发表。

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76年之间,所发表的有关恽代英的文章还是以回忆恽代英的生平事迹为主,其中也涉及恽代英的个人思想。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思想领域的解放,学术界对于恽代英思想的研究才真正开始起步,并在恽代英诞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的时候出现三次研究的高潮。

三十多年来,对恽代英思想的研究更全面,也更加客观和科学。

首先,有关恽代英研究团体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4月成立的恽代英研究会,常州市成立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研究会等等。

另外,召开大型的学术研讨会,主要有1985年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念恽代英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5年该校和江苏省武进市党史办联合举办的“恽代英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以及2005年“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都有力地推动了恽代英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其次,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恽代英的主要著述资料。

主要有《恽代英文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恽代英日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来鸿去燕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恽代英教育文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恽代英论个人修养》(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等。

其中,《恽代英文集》收集了恽代英从1914年到1931年牺牲前的主要著述,这部文集为了解、研究恽代英思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恽代英日记》则主要收录了恽代英从1917年至1919年的日记,这也是研究恽代英生平和思想的十分重要的史料。

再次,出版、发表了恽代英思想研究方面的相关学术论著及论文。

主要有金立人的《恽代英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张文泰的《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瞿秋白美学思想》(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李良明编的《恽代英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

张羽、铁凤所著的《恽代英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田子渝的《恽代英传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也涉及恽代英思想方面的相关内容。

另外,出版了一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如《恽代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恽代英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纪念恽代英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二、恽代英思想研究的主要论题如上所述,学术界对恽代英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但是作为恽代英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恽代英个人思想的研究则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

从研究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上对恽代英五四时期思想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二是横向上对恽代英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文化思想、军事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编辑思想、宗教思想等各方面的论述,从而构建起了关于恽代英思想研究的立体框架。

特别是李良明的《恽代英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的出版,对于推进恽代英思想的研究,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恽代英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是恽代英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青年教育思想近年来成为恽代英教育思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关于学校体育教育方面,李凤程高度评价了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认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研究和改革的先河。

[17]李世宏专门对恽代英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概括了恽代英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用恽代英文章中的四句话进行了提炼:“学校体育,所以保学生健康”、“吾国学校之体育,断不可不研究改良”、“运动比赛之事,学生界最近之活动的好境象”、“回到乡村中间做一番事情,教他们打拳习武”。

同时对恽代英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述。

[18]学者们还对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内容、历史特点和现实价值进行了研究。

屠静芬认为恽代英的青年政治教育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青年须有立志救国的远大理想;青年须立志成为报效国家的有用人才;青年须具有修身养性的革命情操;青年政治教育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

[19]卢国琪认为,恽代英的青年教育思想包括:教育青年要有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教育青年要树立崇高的理念,做坚定的爱国者;教育青年要注重自身修养,强调身体力行,并为青年指明青年运动的方向和道路,指明改造青年的途径。

[20]薛志清认为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主要体现在:引导青年把个人生存、发展与民族救亡、改造国家相统一;启迪青年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作风相结合;帮助青年澄清错误思潮的影响,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其青年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坚持和倡导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应实现远大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应坚定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21](三)关于恽代英哲学思想的研究恽代英是在中国较早地全面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革命先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对于恽代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从整体以及物质观、认识论、唯物史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是把恽代英的哲学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学术界对于恽代英哲学思想的内容无太大争议。

吕希晨认为,以五四运动为界,恽代英的早期哲学思想还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提出了物质实在论,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回答。

在认识论方面,阐述了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肯定经验是一切认识之源,还提出了“怀疑论”。

同时,对宗教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

五四运动之后,恽代英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界定,对戴季陶主义和国家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力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观察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22]马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恽代英的早期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实在论及其特点;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无神论”思想,抨击“有神论”。

[23]王鹏程认为恽代英的哲学思想主要由物质观、认识论、人生观、历史观组成,自成体系。

其物质观包括对近代哲学“物质”观的概述,物质必为实在,世界统一于“以太”――物质;其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来源及层次,认识的形成过程,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其人生观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善恶观等;其历史观包括无神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等。

[24]其次,对恽代英的认识论和物质观等具体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

李本先认为,恽代英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提出“物质必为实在”的基本观点,并认为物质是人们感觉、认识的来源,从而贯彻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承认了客观世界的可知性,批判了不可知论代表人物。

恽代英还非常重视经验,他的认识论具有明显的辩证法思想,是当时时代的产物。

[25]张冬咬等认为恽代英在五四之后,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认识的来源及形成、认识的层次、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重要内容,而且还初步提出了认识的实践价值思想。

[26]李宗远认为恽代英哲学思想是从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走向现代唯物主义的,宣扬了无神论,反对宗教。

认识论方面,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主张实践,反对空谈和脱离实际。

恽代英的唯物史观,包括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阐发阶级斗争的理论等。

另外,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作了阐述,认为人民群众是革命最基本的势力。

[27]王鹏程认为,恽代英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中的四种“物质”观进行过综述与剖析,明确提出了“物质必为实在”的哲学观点,“攀上了当时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峰”。

并且对恽代英的物质实在论的时代价值及缺陷做了论述,认为“虽然恽代英‘物质实在论’思想的逻辑思辨十分明晰,但在当时中国来看,还是缺乏大量的有充分说明力的依据,因此,也难以对它展开严格的精密论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