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心理学笔记

新闻心理学笔记

新闻心理学笔记(识记)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2.研究受众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一个中心课题。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扬弃的原则;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现场观察法(2)访问调查法(3)档案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6.1986年7月,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

7.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新闻活动为明线,以心理学理论为暗线来构筑的。

如:张骏海、刘德贵合写的《新闻心理学》,刘京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明线。

如: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朱万曙、吴怀东合著的《新闻传播心理学》,李黎明的《新闻心理学》8.巴甫洛夫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

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

9.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10.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大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另一种是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11.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12.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

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3.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4.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5.采访中曾有“以名取人”,“以貌取人”,“以衣取人”的定势效应。

(对个人角色而言)16.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7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有两种,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18.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19.新闻编辑的“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职业道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裳”。

(2),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

20.新闻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

21.有人说,编辑是“质量检测员”、“产品加工师”。

22.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23.播音员和主持人是电子媒体传播的最后把关人。

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借用声音和形象感染观众。

24.非语言符号指的是形体、服饰、色彩、空间等信息符号。

25.一般说,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6.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27.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名词解释)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5.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6.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指新闻采访结束后,进入写作这一时段的完整状态的心理特征。

7.理论驱动归纳——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

8.材料驱动归纳——指写作主体根据已变化了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做出新的从事实材料上直接引出的策略。

9.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早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10.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

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

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

11.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13.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第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移情是一种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

14.应变——应对变化,是指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亦即随机应变。

15.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这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16.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指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7.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8.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并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组成。

19.亚健康——一般指身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于肌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

通俗的说,亚健康状态是指在医院检查、化验不出毛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

国外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20.心理问题——主要对应于心理健康,它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一种中介状态。

(简答部分)1.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答: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答: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

3.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①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②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③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4)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4.简述记者理想的向性类型。

答: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其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

作为比较成熟的记者,在向性特征上不宜处于两个极端,过于外向的人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拘小节等弱点,而过于内向的人又不善于交际,中间型者则易在活动中“左右逢源”。

可见,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优化不等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其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同侧面。

5.简述记者在采访中怎样能在言语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答: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1)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2)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3)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6.简述晕轮效应在新闻采访的影响。

答: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

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

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

如在采访中有了这种效应,记者的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作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

7.简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答:任何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都是要经过(1)怀有动机——(2)创造条件——(3)形成初步构想——(4)进行尝试性思考——(5)典型诱因出现——(6)顿悟,这样一个心理过程。

8.简述首因效应对新闻采访的影响。

答:首因效应属于第一印象。

一般来说人们在相互接触中都十分重视第一印象,因为它的印象深刻,在短时间的人际交往中很难消失,它会对继起的一系列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

采访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当记者见到某个采访对象时,第一眼看上去对方或很邋遢,或很冷淡,或某个方面不顺眼,那么,就往往对他后面讲的话听不下去,甚至会对他的一些好事也有某种莫名其妙的反感。

反之,第一眼看上去顺眼的人,对他后面的谈话都会有好感。

如果记者太看重第一印象了,不能在知觉习惯上固执地坚持第一印象的看法,排斥后来的新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方式,这样的话,那则对采访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9.简述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

答: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有:(1)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量和质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