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7.作答要求: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重要概念: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
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
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
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
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
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包括自卑,害羞,怯弱,焦虑,虚荣。
重要问题:15、研究受众心理的依据A外在条件——受众心理产生的条件,媒介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依据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媒介运作的“内容为王”“深度报道”“专业报道”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媒介运作:报道方式、节目包装(强调故事性、现场感、个性化等),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
B内在条件——即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a)本能动机b)信息和认知动机c)情感动机d)社交动机心理学理论基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第一类缺失需要(生理、安全的需要)——匮乏型动机第二类生长需要(爱和归属、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型动机16、首因效应产生的基本原因;(偏见形成的心理因素)即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
其基本原因有1.首次强烈印象的作用;2.陌生、新奇的信息刺激的作用;3.意外的信息给与大脑强烈的刺激;4.第一印象一般会获得优先注意和加工17、怎样确定采访对象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新闻采访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对记者而言,确定采访对象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一是确定采访对象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二是找到的这个采访对象能否提供真实的情况。
18、受众心理具有哪些特点:新奇心理,得益心理,求知心理,接近,对比心理,接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是受众不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接受新闻传播影响的一种受众心理。
有“明示”和“暗示”两种。
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现象。
19、结论的引出和得出结论的引出是传者把自己的观点直露于宣传材料之中,直截了当地影响受众;“结论的引出”主要体现在新闻评论上。
新闻评论承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新闻评论就是要对受众起到引导、导向的作用。
结论的得出是由于传者的真实意图潜藏于宣传内容当中,所以受众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从中体会传者意图并得出某种结论;“结论的得出”这种宣传方式则主要体现在消息、通讯、现场短新闻、摄影等类新闻报道中。
它们主要是“依靠事实,不同程度地再现事物的状态,以及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
20、如何理解新闻采访是个社会认知过程社会认知,指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于交往对象、对于自己、对于交谈者相互关系的认知。
正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交谈双方调节心理状态,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
一、认知对方,1、认知对方的目的、动机,记者和采访对象参与采访活动的目的和动机,对于采访过程起着引发(产生某次采访活动),指向(导向特定方向),强化(促进)的作用。
2、认知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
3、认识对方的个性特点比如:个性强,固执;思维呆板,反映慢不善言辞;思维混乱,语无伦次等。
二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包括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三个方面。
在采访活动中,自我认知的主要表现:一方面是自我反省:记者的自我认知是否有自信心,能否处理好记者的多角色关系,记者个性上的弱点是否妨碍采访对象的谈话;一方面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视察对方的言语以及非言语的行为中获得对象是怎样的人的信息: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揣摩记者对自己的看法;所提供的情况(尤其采访对象本人就是被报道者)宣传出去将会对自己的威信、地位、人际关系以及亲属有什么影响。
三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1、对于为写批评、揭露性的报道而进行的采访活动要格外谨慎,要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的关系。
2、对于为写批评、揭露性的报道而进行的采访活动,要格外谨慎,要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的关系。
3、记者在同时召集若干采访对象时,必须事先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4、记者还应该了解采访对象与他所在单位的关系。
四、记者的社会偏见,记者对社会信息的不正确认识达到固定化的程度。
偏见形成的心理因素:首因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逻辑错误,投射作用。
21、记者应当怎样缓解采访对象的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采访对象心理状决定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几个因素:1.需要意识2.稳定的心境3.记忆和表达4.信任感22、传受者心理互动包括哪些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影响(一)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内涵就是在传播活动(外化)中,传受者(主体)所不断进行着的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内容),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效果)。
(二)研究互动的功能1.二者之间的互动是推动传播事业发展的内在机制;(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受众个体有一种强烈地寻求与社会上其他人认知一致、情感共鸣的愿望,因为这不仅使他们能产生安全感和与人相处的和谐感,而且也能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日益让位于人与媒体的“交流”时,受者更加需要从媒体信息中寻找参照物;(2)传者也要迫寻受者,了解他们的愿望、兴趣和爱好,以便制作出为受者喜闻乐见的产品。
传者与受者的这种相互迫寻,就是他们之间的心理和行为的互动。
2.心理互动可以产生改变现状的能力;3.传受者的心理互动可以产生改变现状的参照目标;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总会朝向某种目标。
这个目标的确立是传受者对各种信息的认知、比较、分析、判断的结果。
这个目标分为三类:◆参照群体;◆参照物;◆镜中我;社会学的一个概念,表现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以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作镜子来修正认知自我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对自己的要求.23、新闻敏感与记者人格的关系人格是指个体的精神特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即构成精神的结构要素和外在表现模式。
记者要提升自我人格品质增加职业使命感职业忠诚度;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辨别判断的思想敏锐力和意力;让记者认知----情感-----行动上形成健康人格。
记者要在新闻实践中打造新闻敏感,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自觉培养健康人格,(1)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并自觉地把理论运用到新闻传播实践中,在实践中形成培养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
2)要自觉培养自我塑造能力。
24、版面设计与制作同新闻心理学有什么内在联系A、编排的实用原则1.减轻读者的视觉疲劳:一般人的最佳视域是100mm左右2.顺应读者心理:一般读者的心理是“心逸恶劳”3.有利于读者思维;B、编排技巧及情绪的表达:1、强势,作为报纸编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版面具有的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
强势大,吸引读者注意的程度高;强势弱,吸引读者注意的程度低。
2、区序,就一个版而言,版面空间可划分为若干区,各个区根据强势大小所排列的次序,就是区序3、要闻版,第1版与其他版相比,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最具有强势。
因此,我国的报纸一般都把第1版作为要闻版,用以刊登当天最重要的新闻4、色彩1)能够表达特定的感情,烘托气氛。
2)版面上色彩鲜艳的地方,往往是读者最先注意的地方,具有较大的强势。
因而,黑白两色报利用套色可以突出重要稿件。
3)适当运用色彩,可以美化版面。
C、版面编排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1.追求完整性制作专栏;集纳;专页;2.追求深刻性配资料新闻人物 E.G. 新闻背景 E.G. 新闻地理科学知识名词解释3.追求形象性25、记者如何调动自己的正面情绪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A、区别情绪与情感,不要随便展示自己的情绪,尽量学会沉稳平和。
B、记者对自我消极情绪的控制消极情绪1:过分激动应对之策:冷处理;自我暗示;换位思考;学会自嘲消极情绪2:愤怒应对之策:尝试延迟发怒时间;分析发怒原因等;消极情绪3:内疚应对之策:自我解脱法;消极情绪4:嫌恶应对之策:寻找角色法;消极情绪5:恐惧应对之策:面对现实保持进取态度;26、新闻工作者写作的时候应该注意考虑读者的哪些心理因素以及时应对;1)、求新——先睹为快;心理学的反射原理证明,越是新的东西,越能激发人的愉快心理,越能促使人对外界刺激物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