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浅析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浅析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 GDP 的比重由 1980 年的40.7%下降到 2009 年的 14.3%; 第二产业的比重由 1980 年的 41.2%上升到 2009 年的 56.6%;第三产业的比重由 1980 年 18.1%的低起点起步后逐步攀长,到 2003 年达到 34.3%的顶点后,近年 来一直在 30%左右徘徊。第一产业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由 1981 年的 61.5%演变为 2009 年的 5.1%;第二产业对全省生产总 值增长的贡献率由 1981 年的 6.9%上升到 2009 年的 64.8%,其中工业贡献率由 10.2%提高到55.1%;第三产业贡献率由 31.6%下降到 30.0%。在工业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传统优势行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据资料显示,2010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2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226.84亿元,增长14.8%,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11950.82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6452.6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2:57.7:28.1。

据河南统计局局长刘永奇介绍,在去年“十一五”期间,河南重点培育打造的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行业比上年增长22.1%,高技术产业增长15.6%,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煤炭、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5.6%,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3.4个百分点。在重点监测的全省59种主要工业品中,44种产品产量较上年有所增加,增产面达74.6%。经比较,2010年,河南省全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0%,同比加快4.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3.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3%。

“十一五”时期,进一 步提出了“两个加快、四个转变,”即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由投 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 推动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紧紧围绕发挥资源优势,拉长短板,做大总量,全省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我省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但长 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粗放、发展水平低、质量效益差,尤其是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过于依赖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状况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一)河南产业结构层次低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 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 14.3: 56.6: 29.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 过低,其中,第一产业 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居各省市区最后一位。农林牧渔四大业偏重于传统种植业。(二)工业主导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资源指向明显 河南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河南在全国产量排名靠前的工业产品主要是煤、铝、纱、水泥等初级产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空调、冰箱等终端高端工业品产量排名均比较靠后。(三)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结构反映的是行业的集中度。2008 年河南增加值排名前十位的行业集中度,只有煤炭和黑色金属冶炼两个行业的集中度较高,而其余行业的集中度都低于 40%,尤其是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业还不到10%,行业集中度低,大企业少的问题比较严重。(四)产业结构效益差。河南就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时,其相对应的就业结构大致为38.1:25.6:36.3,而目前河南人均GDP 已超越3000美元,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相对应的就业结构为 50.5: 26.8: 24.4,与三次产业结构 14.3: 56.6: 29.1 错位较大,第三产业就业明显不足。河南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效益较低。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不足。(五)城镇化进程滞后的制约,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削弱了第三产业在其结构演进过程中吸收农业劳动力和促进第二产业高级化的能力,影响工业经济聚集优势的发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六)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影响。河南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 程度源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上的差距。

针对我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养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 遵循产业规律, 确立正确发展方向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都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性, 这就要求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时, 必须首先对这种规律性有深刻的了解, 并遵循产业的客观发展规律。比如过度强调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 就是违背了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规律, 势必造成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危害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两个基本的方向即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级化。一方面要对产业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优化, 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证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要遵循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要求, 即保证产业结构朝着第二、 三 产业比重增高的方向、朝着高加工度化的方向、朝着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加的方向演变。( 二)立足省情实际, 体现区域特色各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状况不同, 资源条件也不一样, 因此各区域在产业发展中不应盲目求全和模仿, 造成区域产业结构千篇一律, 区域间争项目争资源的矛盾加剧。而是要遵循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 本着突出地区比较优势的原则, 确定本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 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也就是说要很好地处理好国家产业政策的区域化问题, 各个省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应给予充分重视。比如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 农业发展一刻也 不能放松,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主要是要优化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为解决众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仍要作为发展的重点之一, 应积极地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 三)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发挥政府的计划调控功能, 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功能。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 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保证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级化的正确方向。比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产业倾斜和更多的优惠政策, 从而引导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的重要作用还表现为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行业的发展保障上, 政府要保证这些在市场机制下可能得不到发展的部门的健康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是产品结构的调整, 更多的情况下, 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要通过完善市场体系, 促使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 增强企业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和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进军新兴产业和占领新兴市 场, 从而达到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四)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看, 产业的加工度低、产业链条短、产业的附加价值不高等都暴露出技术水平低是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处于低级水平的关键制约因素。因此,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技术进步, 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也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要给予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以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更多的政策优惠和产业倾斜, 积极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 的成长壮大。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 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风险投资基金, 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 引导资本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宏观管理, 理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尤其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使高新技术产业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副巡视员刘明宪表示,河南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工业结构调整问题。目前,虽然经过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河南工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河南工业生产总体来看仍然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河南应该加快产品制造业中高端产品的研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刘明宪表示,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以及河南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等不利因素相互叠加,河南省工业生产面临较大困难。而随着国家数次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等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出台,河南省既要抓住产业转移、城镇化加快、居民消费增长等有利时机,又要保持平稳的经济增长速度,着实经历了一个发展难关。但是在困难局势中,河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顺利过关,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尤其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有大幅增加。

参考文献: [ 1] 张敦富. 区 域 经济 学 原理 [ M ] . 北京: 中 国 轻 工业 出 版 社, 1999 [ 2] 李悦. 产业 经 济 学 [ M ] . 北京: 中 国 人 民 大学 出 版 社, 1998. [ 3] 方甲. 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M ] . 北 京: 中 国人民 大学出 版 社, 1997. [ 4] 李 林 杰, 顾 六 宝. 河 北 省 产 业 结 构 的 实 证 分 析 与 评 价产业结 构调 整的 效应 [ J] . 中 国 软科学, 2002, [ 5] 邵正光, 陈 俐艳. 浅析 产业 结构升 级的 跨越式 发展 [ J] . 宏观经济管理, 2004, [ 6] 毛健. 我 国产 业 结 构 变动 的 比 较 分析 [ J] . 经 济 纵 横, 2002, [ 7] 鲍荣 富. 试论 上 海 产 业结 构 变 动 趋势 [ J] . 上 海 经 济, 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