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 智慧课堂7.

语文 智慧课堂7.

小学语文学科智慧课堂建构实施意见
一、语文智慧课堂的基本内涵
语文智慧课堂就是教师充分运用教育智慧,以语文学习材料为载体,以学习运用语言和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营造真诚和谐的氛围,建构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道德与智慧同步发展的课堂。

二、语文智慧课堂的特征
(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上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建构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道德与智慧同步发展的课堂。

(二)凸显语言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因此智慧课堂的特征之一是凸显语言学习与运用。

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在语文学习中可以从中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迁移写法,运用语言,读写结合,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

(三)突出语文活动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联系
课外语文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实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

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读书、写作、口语交际、习作、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活动,建构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

(四)思维与能力同步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

在识字、阅读中运用比较、想象、观察等方法理解文本内容,渗透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感知文本写作顺序的同时领悟作者的思维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解读文本中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三、智慧课堂评价标准
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

既关注内容与情感又关注方法习得。

体现文本知识价值、训练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让文本例子功能实现最大价值。

将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舍弃删减,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削枝强干,追求简约而厚重的教学,教孩子有用的语文。

教师还要创造性地开发教学内容,课文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

要为我所用,整合资源,将课外资料适时引入,形成对接,为理解文本内容服务,为比较阅读服务,为读写结合创设情景。

3.教学预设要充分有效
充分而有效的教学预设是生成智慧课堂的前提条件。

有充分的
预设才有精彩生成。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及认知能力方面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预设学生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针对学情,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做充分的预设,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策略,关注学生差异。

(二)课堂教学
1.注重实践过程,把握生成资源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就是实践性。

也就是加强语言实践,落实语文学科的总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1)给足学习时间开放思维空间
落实学生主体课堂,抓住学科本质,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与
空间,静静默读、深入思考、互动交流。

低年级识字课要设置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分享识字成果的环节,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每节课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

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问题角度放大,答案多元化。

教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给不同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时捕捉学生发言的亮点和焦点,利用其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2)教会质疑方法呈现学生问题
“学贵有疑”。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教学生质疑方法。

低年级学习在重点词语中质疑;中年级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表达质疑;高年级在布局谋篇和表达方法上质疑。

每节课要给学生质疑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感受。

教师想问的问题想办法让学生问,激发内需,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学生质疑不出重点问题时,要通过呈现学习状况,使其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教学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有效推进课堂教学。

(3)关注学习过程,智慧引导提升。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呈现学生实践的过程、发展的过程。

课上给学生出现问题的机会。

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呈现问题,教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交流,及时反馈,及时引导,使学生呈现多回合思维碰撞的过程,丰富学生元认知。

引导学生思维逐步发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现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智慧生成,从而发展学生智慧。

2.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教师要采取不同读的形式,为教学目标服务。

低年级阅读要遵循“读通—读熟—读懂—读好”教学思路。

中高年级教学要经历:“读懂内容、读出理解、想象画面、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阅读过程,以达到读中积累、读中运用的目的。

注意朗读要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有效果;低年级做到读与说、写、演相结合,在阅读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中高年级做到读、思、品、悟相结合,入情入境,体验情感,认知与运用相统一,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应练在精处。

运用语言不能脱离意境,最好的结合点就是既学会了表达,体现了训练价值,又升华了情感,言意兼得。

因此,读写的结合点应在文章的空白处、延展处;练笔的内容应是句式训练,段式训练,有特点的表达方式与语言形式训练。

各年级根据学段目标设计有效训练,落实学生得意、得言、得法的目标。

3.转变方式促学生思维发展
(1)以学定教
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为智慧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课堂推进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是零起点。

要关注学生已有经验,以学定教。

当学生没有与知识点关联的知识与经验时,采取“先导后学”的方式;当学生已经有了前期经验和知识时,教师一定要采取“先学后导“的策略。

“导”前有学生学习问题呈现;“导”中有方法,或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或教师以新的形式呈现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或整合其他学习资源补充、比较,引导学生从中寻求新知识、
新思路,掌握新方法,探索新规律。

所有学生都体验学习的愉悦。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师生间、生生间互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带学生走进文本内容,设身处地体验人物心理、处境,体会作者的感受,以求得共鸣。

教师可以利用导读、导说的形式把文本内容、学生作品、进行时空对接,使之交融一体,达到语言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使学生触摸语言的温度与热度,更清晰地建立读和写的关系。

更有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3)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现代化手段在语文课堂的应用要依据目的选择呈现手段的时机。

为激发兴趣,先呈现课件;为验证学生经验,加深理解,课件放在学生阅读之后;为突出重难点,就在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之时。

课件要有效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取代教材,不能取代学生已有经验。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体现教师的设计智慧,有效启迪学生智慧。

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定能设计有智慧的教案,灵活的教学方式定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深度的教材研究和深厚的功底定能呈现精彩智慧的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