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昌平区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昌平区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昌平区“十二五”时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昌平区商务委员会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昌平区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消费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8.3亿元(按法人在地统计口径计算),在10个远郊区县和5个城市发展新区中排名第三位;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2倍多,年均增长2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8个百分点,高于5个城市发展新区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

(二)行业、业态结构日趋健全完善批发零售业已有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和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汽车、建材家居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市场;餐饮业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特色的餐饮网点大量出现;居民生活服务业中的洗染、照相、修理、洗浴、美容美发、再生资源回收等网点有所增加;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达到380多家,实现了千人以上大村全面覆盖;现代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三)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商业服务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

2010年,全区商业服务业(含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下同)实现增加值55.3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4.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8.7%。

2010年,商业服务业企业实现税收30.9亿元,比2005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4%,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1.7%,占第三产业税收总额的36%。

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商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及税收均居首位。

昌平区商业服务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商业服务业发展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健全完善,规划落实缺乏有效保障,资源配置、空间布局还不尽合理;商业经营定位差异不明显,整体经营层次偏低,特别是缺少高端零售商和商品品牌;部分企业经营效率低、经济效益低、发展后劲不足等。

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十二五”时期及以后逐步加以解决。

二、发展机遇昌平区商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3亿元,年均增长14.8%,比“十五”末翻一番。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渐趋合理:第一产业趋向特色化、精品化;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特色的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持续优化提升;旅游市场繁荣活跃,年接待游客连续10年超过千万人次,旅游收入稳居全市各郊区县首位。

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口规模扩大,消费能力提升到2010年,全区常住人口已达到166.05万人,“十二五”时期,昌平区人口规模将控制在150万人左右。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北京城区向昌平区疏散人口增加、各重点功能区和小城镇人口承载功能的增强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消费群体规模将稳步提升。

未来昌平区商业服务业的主要目标消费者包括:城乡居民、旅游人口、各产业功能区人群、高校师生、驻区部队、流动人口等。

2010年,昌平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48元。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

根据昌平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将分别保持8%和9%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将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大,并带来消费层级的提升和服务型、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的增长。

(三)相关规划、政策提供发展动力国家、北京市关于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增强社会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将有力地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

各级政府支持发展便民商业、推进流通现代化等相关政策,将为商业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构想,昌平区建设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发展定位以及“强二优三精一”的产业发展思路,为昌平区商业服务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昌平新城规划和昌平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昌平区作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节点和城市发展新区之一,承担着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集聚新兴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昌平区必须加快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3三、发展目标(一)行业定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保障市场繁荣稳定的基础行业,促进消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展示现代城市风貌的窗口行业。

(二)行业使命1.构建业态健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规范安全、繁荣便利的现代化商业服务业体系,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环境。

2.实现“三个促进”、“四个提升”,即: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促进昌平区现代化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建设,促进扩大消费、改善民生;提升商业服务业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对区域经济贡献度,提升城市功能。

(三)发展原则高端引领,品牌兴业,突出重点,强化特色,跨越发展。

高端引领——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商业设施建设和品牌培育、引进。

品牌兴业——着力培育和引进商业服务业及商品品牌,提升商业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品牌的丰富度。

突出重点——做好重点工作,抓好重点项目,带动全局发展。

强化特色——依托区域优势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商业服务业。

跨越发展——适应全区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

(四)主要指标“十二五”期间,全区商业服务业力求实现如下主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产业活动经营地核算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2%左右,从2010年的245.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30亿元左右;——商业服务业增加值(按法人经营地核算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左右,从2010年的55.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9亿左右;——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服务和商品品牌?个;——建设社区便利店?个、规范化社区菜市场(菜店)?个;——服务外包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从2010年的2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8亿元左右。

四、发展重点(一)重点工作1.做好商业配套,提高城市品质适应未来科技城、沙河大学城、昌平新城、科技商务区(TBD)、城市中心区、特色小城镇等重点城镇以及研发服务、高新技术、高教、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做好商业配套,为重点城镇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产、生活服务支撑。

在重点城镇,建设与现代城市功能与形象相匹配的高品位商业服务设施,形成城市标志性商业中心,集聚国际国内名优品牌,彰显生活时尚,促进城市繁荣,提高城市品质。

在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商务商业中心区,配置不同规模的购物、餐饮、休闲、会展等设施,优化产业配套服务,形成商务及生活服务产业集群,促进商务和商业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2.拓宽发展领域,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发展领域,大力发展与传统商业服务业紧密关联的新兴服务产业,从而优化行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区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同时培育商业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会展经济。

制订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链条,促进会展业发展,争取更多国内外会展活动在昌平举办。

依托昌平在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产业上的优势,策划专业展会;依托温泉资源优势,延长温泉休闲产业链条,发展温泉养生、温泉水疗、温泉旅游、艺术演出等,打造温泉休闲产业聚集区;举办艺术品展览、拍卖、艺术家沙龙等活动,促进文化创意发展。

——发展服务外包。

以规模化、高端化和国际化为目标,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服务外包示范区为主要载体,以业务流程服务外包为重点,加大服务外包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发展。

经过5-10 年的建设,将昌平建设成为北京市以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外包企业核心集聚区。

——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建设中关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B2B、B2C、C2C 等不同模式的电子商务。

鼓励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打造网上零售品牌,促进“网购”消费。

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农产品流通发展新路。

——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

以马池口综合物流中心为核心,以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产地型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为辅助,形成辐射三北、联系欧亚的大型现代化物流港。

力争2012年京北铁路集装箱货运场站投入运营。

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推进中德国际铁路集装箱直达车项目,探索建立综合保税区。

培育具备较大规模和经营实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带动全区物流产业发展。

支持发展专业化物流,鼓励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物流配送企业发展。

推广应用绿色物流、5科技物流技术,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为昌平区产业功能区发展提供现代物流服务保障。

3.发展便民商业,保障安全便利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社区商业中心。

推动社区便利店、菜市场、餐饮、家政服务、维修、洗衣、美容美发等配套商业终端建设,加快建立、推广实体店与网上销售服务相结合的社区电子商务模式;提供宅送、订购、商务、刷卡支付等连带服务,增加代收代缴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商业连锁化、品牌化,促进规范发展,加快低端业态提升;注重新建商业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和停车设施配置、建设,加快原有商业场所的相关设施改造。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扩大“万村千乡”工程覆盖面,提高主要商品统一配送率,规范进货渠道,保障商品质量。

通过以上举措,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4.发展特色商业,弘扬商业文化——发展旅游休闲特色商业。

在十三陵、流村、崔村、兴寿等旅游资源丰富的特色小城镇,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促进旅游业发展。

——发展农产品流通特色商业。

整合农产品商业流通资源,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批发零售等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改造水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城北回龙观商品交易市场,形成首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建设和完善特菜、草莓、苹果、柿子百合花等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促进都市农业发展。

——发展餐饮特色商业。

充分发挥“阳坊涮肉”、“讲礼驴肉”等品牌优势,打造餐饮名企名店,支持其发展连锁经营,走出昌平,向全市发展,弘扬具有昌平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种风味名优餐饮品牌,特别是本市老字号品牌、知名餐饮品牌,繁荣餐饮市场,提升餐饮业品质。

5.发展生态商业,服务低碳经济以保护生态、净化城市环境、方便居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宗旨,探索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阿苏卫循环经济园的资源整合。

通过“五统一”(站点、标志、收购、培训、着装统一)方式,加强对回收站点及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