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荀子哲学思想

荀子哲学思想


(2)心有征知:由意物而入征 知的认识理路
• 荀子认识论的主要特点是区别认识主体与 认识客体,第一次明确了认识的对象是客 体,强调根据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缘天官” 而进行理性分析的“征知”。荀子认为: 人的认识开始于”缘天官”和“天官之意 物”,并认为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 后对事物产生的意象即“意物”并不一定 准确,有时会受到各种”冥蔽”,因而必 须做”解蔽”的工作,以照”实情”,而 定是“理”。
(4) 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方法

荀子主张“制名以指实”的名实论, 并从此出发,对墨家、惠施、宋子、尹文 等人的逻辑错失即“三惑”进行了批判。 • 第一,“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方法:
①含义:
• “制名以指实”即是在名实关系上,荀子认 为“实”(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名” (名词)是第二性的,主张根据事物的实 际情况给予事物以恰当的名称。
荀子对先秦哲学的批 判与总结

荀子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对 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其主要特色是兼综 道家,调和儒法,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 的自然观,重在“解蔽”的认识论,“化 性起伪”的性恶论的人生观,调和礼、法 的政治主张,归宗于“齐言行,一统类” 的理想追求。
1. “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
• 5.荀子批判百家之目的、宗旨——“齐言行, 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 荀子认为,由于百家之学各逞其”邪说“、 “奸言”,致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 之所存”,所以,需要对其作出批判。

荀子认为,圣人有两类:一类为 未得”势”者,“总方略,齐言行, 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 古,教之以至顺。……六说者不能入出的主张可以成为统一思想的基 础;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人生观
(1)人性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 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 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 谓之性”,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 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 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 焉” 。
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 为(即“伪”)的,“人之性 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 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 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 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 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重视”礼” 学的,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荀 子的基本立场是国家在统一的礼法 治理下的秩序与稳定,其着眼点是 现实政治的,而不是超越性与精神 性的。
(1)礼的社会功能
• 荀子对孔子的“礼”学进行了历史的改造,他重 新解释了”礼”的产生与社会功能。 • 他提出:“礼起于何也”? •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 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把“礼”解释为调解财产 关系,调解社会关系的伦理范畴和标准。
主 讲 马 春 梅
荀 子 哲 学 思 想
(一)生平

荀子(313-238 BC),名况,又称 孙卿,战国晚期赵(今山西南部)人。 荀子倡“性恶”论,强调道德根源于圣 人“积思虑、习伪故”而作的“礼义法 度”,重视天人之分,肯定人优于禽兽 者在人之礼义,主张以“礼义”之教使 人成为有德的“君子”,并主张以“礼 法”之志导正天下于太平。荀子侧重 “外王”之道,开儒家礼义之学,著有 《荀子》一书。
2.重在”解蔽”、“征知”、 “体道”的认识论
• 孔子本来重视内者的修养,强调对事物的 体悟,并没有提出系统的认识理论。荀子 主要是继承了《管子》的《心术》(上 下)、《内业》、《白心》等四篇黄老著 作思想,而发挥成系统的认识理论,这在 先秦思想家中是最出色的。他的认识论主 要反映在《劝学》、《解蔽》、《正名》、 《天论》、《性恶》等篇论文中。
• “惑于用名以乱实”,即用”名”的 区别扰乱事物在事实上的联系。

如“牛马非马”等命题。荀子认为 “牛马”是牛和马的集合,其中既包含牛 也包含马”马”的概念在内涵只指涉”马” 这一物种的属性。因而”牛马”与“马” 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但在事实上,“马” 即包含于”牛马”中,这是人们相互约定、 共同认可的存在状况。故荀子认为这是 “用名以乱实”。

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 “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 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 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 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 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 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在坚 持”性伪之分”的前提下,倡导” 化性起伪”,促使先天本性与后天 人为走向统一。
•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 道法自然”的思想。他的《天论》是一篇 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 (1)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 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 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 之谓天”。
意义
(1)荀子的这一系列思想,在先秦 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 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 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荀子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 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性,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 作用自然的思想,“明于天人之 分”,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 自然界,这是继承老庄的思想。
对先秦百家逻辑错失的批判

荀子对先秦百家逻辑理论进行 了批判,指出了三方面的错误即所谓 “三惑”:
①“惑于用名以乱名”
“惑于用名以乱名”,即利用名称 的不同或名称在内涵上的区别制造混 乱。
• 如“见侮不辱”、“杀盗非杀人”等命题。 荀子认为“侮”与“辱”,在内涵是相同的,但 名称有别”见侮不辱”的命题,是利用名称的不 同制造混乱”盗”与“人”,在内涵上是有别的, 但在外延上是相关的“杀盗非杀人”的命题,是利 用名称在内涵上的区别制造混乱。故荀子认为这 是“用名以乱名”。
主要论题:
天人关系 • 身(形)与心(神) • 智与德 生死与道德 • 性恶论 化性起伪 • 群与分 • 礼与欲,礼与理 ,礼与道,礼与 法 , • 虚壹而静 ,义与利 ,王与霸 , 名与实
荀子,生于公元前325年, 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劝学篇》 里说::“学不可以己。青出 于蓝,胜于蓝。”(意思是, 学无止境,青色,出于蓝色, 而比蓝色好看。)荀子说到做 到,坚持学习.
• “解蔽”就要靠”征知”。征知,是指人运 用思维(心)把天官接受来的各种意象进 行归类分析,得出类似理性的认识,所以, “征知”的基础是“缘天官”而又突破了” 天宫之意物”的认识。故说:“心有征知, 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 然而,征知必将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 也”
(3)倡虚静而归静笃, 认知体道
②“制名”的必要性:
• 分别制名以指实,使名实相符,使人与人 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有明确的贵贱、同异 区别,以提供确定的认知和与他人正确地 进行交流。
③”制名”的根据:
• 人们对同类事物大致可以得到 相同的感觉和认识,所以人们 的“制名”不是主观随意的, 而是约定俗成的。
④”制名”的原则:
• “同实同名”、“异实异名”,有 隶属关系则使用”共名”、“别 名”以识别等原则,以确保”名” 与“实”的对应性。

赵王表面尊重荀子,却不采纳他 的政治主张。于是他便离开赵国到 秦国去。 • 秦昭王召见荀子,听他结合战国 形势和秦国情况,畅谈治理国家, 统一天下的方法。秦王十分高兴。 遇范雎嫉妒,要赶走荀子,以免他 压过自己。荀子看出杀机,只好离 开秦国,前往楚国。

楚国春申君为相,召集贤才。 他委派荀子为兰陵吏令(兰陵 的长官)。不久,兰陵令也做 不成了。年老的荀子决定留在 那里,著书立说,教授学生。
(2)礼与法的关系
• 这种思想酝酿了一种新兴制度的诞 生。荀子的“礼”已经包含了”法”的 思想,他的“法”在封建社会中实际上 就是起不成文”法”的作用,这即是有了 调和礼法的倾向。“礼者,法之大分,群 类之纲纪者也”因此他提出的治国指导 思想或治国的思想纲领便是:“隆礼重 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又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 爱民而霸”
② “惑于用实以乱名”,
• “惑于用实以乱名”,即是用个别的 实来否定概念的普遍意义,从而混淆视听。 • 如“山渊平”等命题。荀子认为就个别现 象而言,有些海拔较低的山可能与高原上 的渊相平,这是“实”。然而,“山高渊 深”这组概念是抽象出来的,具有确定的 含义。故荀子认为这是“用实以乱名”。
③ “惑于用名以乱实”,
• 荀子认为在“征知”中最重要的是 “心”主神明功能“心居中虚,以 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心不使焉, 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 耳不闻”。所以荀子认为要得到一 个正确的认识,必须“清其天君, 正其天官”,即正确发挥“感官” 与“思维”的作用。
• 同时,由于心对感官也有着重要的影 响,故而人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还 必须“虚壹而静”,“虚”指“虚 心”,即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 的知识;“壹”指专一,即不因为对 另一些事物有认识而妨碍专心地认识 某一事物;“静”指静心,即不让各 梦幻或空想来扰乱认识。能做到“虚 壹而静”,就可以知“道”,就能达 到完全透彻、无所偏蔽的“大清明” 认识境界。
(2) “明分使群”
• 与性恶论相应,荀子还研究了人和社 会的起源问题,认为人同时具有气、生、 知、义,位于自然演化序列的最高等级; 但人之高于物主要还在于其社会属性,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明分使群”, 即在明确上下职分的基础上按照”义”的 原则来组织社会,是人类最为可贵的品性。
调和礼、法的政治主张

另一类为已得”势”者,“一天 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 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 禹是也”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权位使” 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而实现政治的统 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