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书报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书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科学生假期读书报告选择二级学科门类:【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书目:(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次印次):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1998年7月2、《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陈思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3年12月1日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温儒敏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7年8月4、《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下册)》:雷达等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07年1月1日报告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图书梗概:(介绍本书的体例,概括各章的分布和主要内容,300字左右)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一编八章、二编十二章、三编九章,凡三编共二十九章。

首先在每编的首章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包括每一个“十年”之间影响文学发展的政治、文化等社会背景,以及文学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在各编剩余的章节中按照“文体”的格式展开撰述。

书中作者重点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

注重突出各文体的性质、走向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

另外,作者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有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

强调主流文学,从地域、文化多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纷繁茂盛的原本面貌。

读后个人心得:(结合阅读的内容,谈谈你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于文学创作来说,历来作家都围绕着文学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精神的还是土地的,民族的还是国家的,以“我”为中心的还是为国家和革命服务的话题展开讨论。

作家们自己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着绝对的答案,很多作家一方面心怀个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又都真诚地渴望为社会服务,这矛盾其实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才是完整的心绪,才是完整的精神。

从大观来说,其实个人和社会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这些矛盾本来或许可以更好地融合,但我想也许是中国特殊的动荡的局面使得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使作家不能很好将社会责任和个人情感融合在作品中。

对于我自己而言,文学本身还是存在着独立的形式。

文学是否应该存在独立性,这个问题一直在现代文学后期备受争论,作家们各抒己见。

文学到底是不是只是为国家政治方向而服务的工具?这个问题也许对一些内心真正热爱文学和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很好回答,但是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实际上却并不容易去实践。

从中反映出一个问题:坚持文学的独立性,纯粹的审美性和纯文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在功利化趋势严重的当下,无论是哪个作家,都应为自己完全倒向文学的社会功用而忘记了文学本身的文学性而感到惭愧。

但是也有作家会在自省中获得新生。

作为学习文学的新一代,我们在不迷失本性的前提下,都应该去热爱文学,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以及关于文学的一切。

特别是对于每个作者,思想成熟,见解独到,作家个体来说或许就已经足够了。

文学史是一种历史,因为是历史,所以要以历史的眼光去研究和看待它,而它是文学的历史,因此其中的作家作品,思潮和运动是我们主要研究和讨论的事情,学习文学史的话,找到其中的外部的和内在的联系或许就已经够了。

对于作家自身而言,文学创作是一种一生的事情,是可以外于文学史而存在的。

请评价本书的优点:(分点陈述,简要结合书中观点和内容证明,不少于3点,400字左右)这是一本大学教材,是一册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又是一部关于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史。

优点其一,本书的内容价值在于记录了这门学科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进的历史足迹。

它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著作,这基于以作家的创作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在从丰富的文学现象来探讨各类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同时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特别是注意分析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各种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风格上所起的作用。

其二,本书采用了先有总论然后按文体分类评述的体例,这对以后的现代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三,高校为适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经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一社会背景下新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课程的教学需要,教育界先后出现了好几种比较完备系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以教材形式出现的著作虽然都努力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但都没有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此著作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片空白。

请提出本书存在的不足:(就你的阅读感受提出你认为本书各方面存在的问题,200字左右)作为大学教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可以说是内容最完善、叙述最详细的,但本著作凸显出来的缺点有文学发展时期不能严格地分期,叙述详而乏味,缺乏总结性语句,理论化太冗重等。

同时,论者重视世界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而对于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相对轻视;重视现代美感特征的悲剧特质,但无法概括现代文学中的雄壮昂扬的一脉;晚清发端的二十世纪文学本身可能造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历史价值的轻估,现代文学的真正确立亦在考究。

根据你寒假阅读的书目和你的相关学科知识储备,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论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选题依据、意义及创新点:(选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论文的创新点,500字左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越来越醒目,即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使用“现当代文学”概念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

尤其进入新世纪,这个问题就更加凸显。

比如在教学上,当我们说“现代文学”的时候,不是指包括说话时的“现在”,而是指一个甲子以前。

在教学使用概念上,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文学的发展分析并分期。

在教学课堂上,老师也曾组织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分组讨论,但每次讨论结果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

在中国文学史发展上,1840年以来的历史被划分成三大阶段。

一般定义为: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现代”,1949年迄今则是“当代”。

以此文学史发展时间为基点,就“中国现代文学”来说,那基本上对应着中国现代史的文学。

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学/研究框架,即通常简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

不可否认,在现在高等教育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

若要把这些概念问题研究清楚透彻,毫无疑问的做法是要回到文学史中去,分析研究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唯有这样才会尽快找到“现当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包含二级标题,每一小部分做适当的思路分析和展开,不超过800字为宜)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小结:(1)(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特征:①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②胡适与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③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④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⑤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⑥“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

⑦“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

主要研究作品:《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女神》等。

(2)(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

特征:①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②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③老舍与“京味小说”。

④巴金的小说创作与安那其主义思想。

⑤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田园乡土风格。

⑥左翼文学。

⑦京派与海派文学。

主要研究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金锁记》等。

(3)(第三个十年):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与政治。

特征: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③雅俗交融文学创作。

④张爱玲的小说。

⑤徐訏、无名氏的小说。

⑥钱钟书的《围城》。

⑦艾青诗歌的独特意向、风格和主题等。

主要研究作品:徐訏《鬼恋》赵树理《三里湾》等。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小结:(1)第一编(“十七年文学”):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

特征:①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当代文艺方针的确立。

②文艺批判运动。

③“双百方针”。

④文学的政治化倾向。

⑤长篇小说和短暂的短篇小说的繁荣。

⑥以贺敬之、郭小川的诗作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的繁荣。

⑦当代散文的代表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⑧话剧创作及老舍的话剧《茶馆》。

主要研究作品:《创业史》《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红豆》等。

(2)第二编(“文革文学”):“文革”的发生过程。

特征:①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的出版。

②文化专制和“样板戏”。

③“三突出”创作原则。

④文革的“地下文学”。

⑤丰子恺、穆旦、牛汉、无名氏等人的“地下创作”。

⑥食指的诗歌,“白洋淀诗群”。

⑦手抄本小说。

⑧天安门诗歌。

(3)第三编(新时期文学):思想解放潮流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特征:①新启蒙下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

②文学观念变革。

③多元形态的文学话语与写作立场。

④新时期的小说代表性思潮: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现代派小说、新写实文学、新生代小说。

⑤王朔、王小波等人的小说。

⑥新时期诗歌思潮:“归来者”的诗歌,“朦胧诗”,新生代诗歌。

⑦新时期的散文:报告文学,反思性散文,文化散文。

⑧巴金《随想录》的文学史意义。

主要研究作品:《动物凶猛》《伤痕》《班主任》《爸爸爸》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