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困境与突围——王培元教育的历史观照与当代思考教材:权威话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在那几个少数派的牛人之外,不那么牛的多数人该如何有尊严、有智慧地通过教材和教参的那些迷墙?上世纪一个平常的早晨,织金二中的教室里坐了一批不同于平常的考生。
他们是需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教材过关”考试的老师们,因为成绩与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他们脸上的表情便有些丰富——有掩不住焦虑的,有忍不住自得的,有满脸既不屑又无奈的。
但试卷发下来之后,那些神情各异的脸骤然间统一为同一种专注,好像word文档里的不同字体被格式刷拖过了一样。
开考的铃声响过之后,语文老师王培元才从容地走进教室。
很多年以后,同事们都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接下来出现的一幕——他淡然地瞟了一眼试卷,肃然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昂然地站起身来,决然地把空白卷摆上讲台,然后在满屋子惊讶的凝视中施施然而去。
2011年10月25日,王培元老师在贵阳市白云区辞世。
一直到退休,王老师都没再过过教材关,也不见于官方公布的教育名师榜。
但王培元辞世的消息一经发布,织金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上立即就掀起了一股悼念的热潮,网民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将他称作没有头衔的真正的优秀教师甚至是教育家。
稍微留心的话可以发现,王培元的很多学生或准学生(有些人并不是王老师班上的,却依然愿意以王老师的学生自居),正在各个领域扮演着中坚的角色,但不管活跃于哪个圈子,他们都高度一致地表现出了良好的写作素养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过教材关”的华彩桥段显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被怀念王老师的人们一再的提及,并在传说的过程中被夸大扭曲(王培元的儿子王世锴证实说:其实不是交白卷,还是做了一道题的),还有人说王培元其实是做不来那些题,为了面子才交白卷的。
便有人特意注册了“王培元的学生”的网名在织金人民论坛上愤怒地反驳:“老师是不是老师得由学生说了算,他们的专业素养凭那一纸试卷怎能见出来?还给那些作奸弄科者以空间,甚至给不开窍者以疑惑:我教材关都过了,为何学生还不欢迎我不尊敬我这个老师?……一个只知道啃课本的老师会优秀到哪儿去?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只知道啃课本的学生会优秀到哪儿去?”建国六十二年以来,中国经过了八次课程改革。
每改一次,语文教材自然就换血一次。
但令人纠结的是,无论改革者如何竭尽全力地想使教材体现最完善的教育思想,语文教材还是饱受诟病——选鲁迅,有人嫌唯意识形态;选金庸,有人惊呼民族缺钙。
不过,内容都还不能成为教材的致命伤,规定好了答案的教学参考书才是一道绕不出去的迷墙。
学生说:“选金庸和选鲁迅都一样,只要是考试篇目,老师就有本事照着教参把武侠小说弄得跟会议文件一样的无聊。
”罗永浩就是被教参逼上梁山的一个——“有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我他妈怎么知道这体现了鲁迅的什么心情——然后就从高中愤然辍学,如今自立了一个山头,要把全国“有思想的年轻人”都弄到他的培训营里去。
不想臣服于教材的老师,可能都会适当给学生补充些真正营养的文字,王培元就是这样做的。
不过,比王培元更激进、走得更远的,还自有人在。
山东青岛的王泽钊,从80年代开始就把正规教材扔在一边,自己为学生选编阅读材料。
经过十几年充实完善,现在150万字的自编教材已经正式出版。
尽管他所带学生的高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他这种过于特立独行的做法还是让领导忧心忡忡:“虽然我们对他的看法与学生的反馈一致,认为他思想超前,工作能力也很强,是个不可多见的好老师,但他做事我行我素,有极强的叛逆性,又不注意与其他老师进行感情沟通和思想交流,这使他与其他人的合作不是很成功,也确实给我们的常规教学管理带来了被动。
”比王泽钊走得更远的,大概就是郑渊洁了,王泽钊还只是抛弃了教材,郑渊洁干脆连学校都给蹬掉了。
自己为郑亚旗编出了400万字的私家教材,自己上课,检测的方式是让孩子听完课出题考自己。
还带着儿子在家里搞升旗仪式,因为儿子在学校没有资格当升旗手——真是牛得上了境界。
关于教材的这一场纠结由来以久,估计也不会很快结束。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那几个少数派的牛人之外,不那么牛的多数人该如何有尊严、有智慧地通过教材和教参的那些迷墙?已有1人评分威望金钱贡献收起理由落雪无声+ 20 + 20 + 20 总评分: 威望 + 20 金钱 + 20 贡献 + 20 查看全部评分本主题由 落雪无声 于 8 小时前 添加图章版主推荐分享到:QQ 空间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回复 引用举报 返回顶部【织金人民网声明】帖子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织金人民网及织金人民论坛对任何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帖子的真实性、完整性等作任何保证,请读者自行鉴别与参与,言论后果自行负责。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菩提非树版主UID480 帖子1071 主题26沙发发表于 22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本帖最后由 菩提非树 于 2011-12-6 00:15 编辑教法:新名词与旧手段的交锋当广大被教育者个性被压抑,思想被窒息,能力得不到发展的时候,学生所呼唤的“新型”教师,往往可能是对教师本色的回精华12积分16569威望2435金钱8027贡献2541活动归,是对旧的教育精髓的传承,是对教育本质和终极意义的追问。
在二三十年前,当王培元的“亲亲学生”是一件让人艳羡的事。
他的学生不但在课上轻松愉快,课外也没有作业。
据说,王培元每节课只上二十五分钟的课,把应考的内容干净利落地归纳成口诀跟公式,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然后用剩下的时间来聊名著,学唱歌,或者海阔天空地侃,只要是兴之所致,貌似数学、地理、历史、时政无所不教,最让学生觉得拉风的是,“王老师还教我们怎么写求爱信呐!” 偏偏这群整天“不务正业”的学生,语文往往还考得比别班好,这就更让人既羡慕又嫉妒了。
王老师有多渊博,谁都不知道。
网友“大汉雄风”当时已涉猎西方文艺理论,想要试试王老师的了一篇作文交上去,要看他能否判别。
即使在今天,自然主义也还显得生僻,在那个年代更是知者寥寥。
“大汉雄风”觉得自己像发出了一件独门暗器,得意洋洋地等着老师中招,结果王培元不动声色地接了,轻描淡写地把他的暗器给掷回来:“自然主义不等于现实主义。
”“大汉雄风”吃惊且叹服,从此不再在王老师面前玩弄聪明。
(织金文艺网《神奇的教育家王培元老师》)在严肃的篇目上,王老师的课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网友“王培元的学生”在《纪念王培元老师》一帖中提到:“讲《桃花扇》的紧要处,他竟至不能自已而痛哭流涕,我们与他一道泪下沾襟之余,多少优秀的种子就在心里种下了?”这不免让人联想到“过教材关”的事情,《桃花扇》的教材人也随之落泪,恐怕就没有几个人做得到了。
可惜,“落泪”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不可以用来评职称。
能够见识世界的宽广,人生的丰富;能够无忌地笑,忘形地哭,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融入学生的生命,伴随他们一生?王培元时代,还没有新课程改革这回事,但王培元的教法,却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新课程精神:开阔视野,激发兴趣,提高动机水平,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人文素养的积累、独立思考的引导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其实,参照其他历史上的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来看,新课程的“新”,并非横空出世,与历史绝无干系的“新”,倒更可能是回归教育本质和教师本色的“旧”。
回到两千年前,孔子有平等民主意识,孟子有质疑思辨精神,苏格拉底有启发教学方法,柏拉图有系统 发展观点。
时间过去两千年,很多 真正的教育智慧、教育原则并没有 改变。
当教育被政治意识形态扭 曲,被短时经济利益挟持,被风行 的世俗观点影响的时候,当广大被 教育者个性被压抑,思想被窒息, 能力得不到发展的时候,学生所呼 唤的“新型”教师,往往可能是对 教师本色的回归,是对旧的教育精 髓的传承,是对教育本质和终极意 义的追问。
在中国教育接受了各界不绝 于耳的讨伐之后,第八次课程改革 于 2004 年正式启动,七年来,新 课程的势头以摧枯拉朽之势,从考 试改革、学制设计、教材编订、教 法改革等方面席卷全国。
一次次的 受教育之后,“生本位”、“课堂 生成”、 “民主教学”、“合作 探究”、“721 模式”、“杜郎口 经验”等名词术语终于让一线教师大概懂得了新课程的精神。
不过 真正将这些半生不熟的理念付诸 实践的时候,却并不如想象中的顺 利。
山东杜郎口经验被推广之后, 贵阳一所示范中学率先做了吃螃 蟹者,也把学生座位调成圆桌会议 型,每节课留出百分之七十的时间 给学生自主活动,只是一学期不到 又恢复了原状,“不好用”。
有些老师,不需要培训也能 上出新课程精神;有些老师,再怎 么培训也只是邯郸学步。
其间最本 质的区分,还在于内蕴与实力。
尤 其对于人文学科老师而言,更重要 的是加强自身人文知识与情怀的 修炼,而不是表浅地去落实一些新 概念和新模式。
有一个关于新课程 的段子,叫《课堂一开放,老师哭 了》,说的是有一位年轻老师到外 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
为 体现新课程精神,表现课堂的民主 性和生成性,就让学生当堂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五分钟内提出的问题 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有人问白帝城 为什么叫白帝城,有人问李白有多 大酒量,有人问李白同时期有哪些 诗人,有人问李白为什么被流放, 有人问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还 有人问李白有没有儿子……年轻 老师被彻底问懵,狼狈不堪,原有 的设计也无法开展,最后,在说课 的环节,他哭了。
去嘲笑这个年轻老师是没有 意义的。
如果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 命过分热衷于“新”名词“新” 模式的花架子,而不致力于回归教 育本身的平实和本色,长此以往的 后果,恐怕就不是让一个年轻老师 哭那么简单了。
已有 1 人 评分 收起 理由威望 金钱 贡献落雪 + 20 + 20 + 20 无声总评分: 威望 + 20 金钱 + 20 贡献 +20查看全部评分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菩提非树 板凳 发表于 22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本帖最后由 菩提非树 于 2011-12-6 00:15 编辑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规范与超越规范都不是问题版主UID 480 帖子 1071 主题 26 精华 12 积分 16569 威望 2435 金钱 8027 贡献 2541 活动 0师德考试是比教材过关考试更虚无的东西。
师生关系和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一样,要诀只在 于真诚二字。
王培元的个性,自然是锋芒毕露的。
即使面 对学生也是好恶分明,不加掩饰。
网友“听泉” 说他有一年跟王培元一起改话题为“爱”的中考 作文,那些作文写得实在是不通,王培元便一边 改一边唱:“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 爱,糊里又糊涂。
”(织金论坛《和王培元老师 在一起》)但对于优秀的学生,王老师却是毫无 保留的赞赏, 在他的学生胡清珍竞选二中校长时, 他为胡清珍的演讲击节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