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发展:一篇文献综述毕泗锋摘要:本文对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文献(2000年—2006年)进行了回顾、总结和评述。
主要的工作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行总结,二是回顾并评述了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进展。
在第二部分,本文将保险产品创新理论分为四个主题分别进行了分析:(1)为什么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2)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有哪些;(3)如何进行有效的保险产品创新;(4)保险产品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
文章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文献的贡献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保险产品创新研究历程文献综述A literature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productinnovation theory in china:Bi Sifeng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summary and remarks on the literature of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2000--2006). All the work is about two topics: one is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course; the other is the reviews and remarks on the literature (2000--2006). In the second topic,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in four categories: [1] why we innovate new products; [2] what factors limit the product innovation; [3] how we innovate products effectively; [4] what is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of products. In the last par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 above and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emphasis in the future.Keywords: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course review; Literature summary一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研究历程我国对保险产品创新问题的关注始于2000年以后的一系列文献,其原因在于1999年10月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投资连接型的寿险产品,而紧接着在2000年3月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聪明宝宝”“理财通”等一系列分红型保险产品,同年7月太平洋保险公司则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推出了分红保险1。
这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促成了大批学者、保险界的相关人士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2。
在这些文献中,较为集中的探讨了保险产品创新的重要意义、制约因素、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发展趋势等问题。
整体上来看,对寿险产品的研究多于对财产险的研究,这不仅表现在专门考察财产保险产品创新的文献较少,而且表现在对整体保险业产品创新的研究中更主要的以寿险产品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
关于这些文献的整体贡献我将在第二部分进行评述。
随着寿险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多,推出新产品的公司不断增加,政策监管部门开始加大推动产品创新的力度。
代表性文献是吴定富主席的两篇文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研究》2003年第8期,pp.2--7)和“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做大作强保险业”(《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pp.1--3)。
前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我国正值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作者在该文中倡导财产险和寿险市场要加大创新力度,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后一篇文章中,作者就保险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说明,其中保险产品创新作为四大创新内容之一,作者总结了产品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的四大原则、需要处理好的关系等问题。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04年8月19日由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产品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这是保险业界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保险产品创新论坛。
有来自全国近200人的专家、学者、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大会。
吴定富主席在讲话中进一步总结了产品创新的成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原则和创新的领域等问题。
本次会议为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研究指明了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之后,2006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将“推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与规范”确定为该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
吴定富主席更是在此次会议上宣称:“2006年是保险创新年”。
同年6月份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保险业要“推进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保险业产品与服务创新工作受到了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尽管1992年美国友邦上海分公司引入个人行销制度后,针对个人的新型保险产品就已经问世,但是直到1999年平1资料来源:《我国保险创新实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扬威月、何光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9/92 初步统计有近60篇与此相关的文献,由于大量的文献存在重复论证的问题,故本文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30多篇文献进行了评述。
安保险公司推出投连产品以后,才真正形成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大量研究。
1999年到2004年间,市场主体相继推出各种新型的保险产品,市场异常活跃,而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推动产品创新的力度。
2004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年吴定富主席发表了一篇重要的号召性文章,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以保险产品创新为主题的会议,为下一步保险产品创新扫清了障碍。
2006年“保险创新年”口号的提出以及《意见》的颁布为保险产品创新的发展和研究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保险产品创新文献综述整体来看,保险产品创新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的主题,(1)为什么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2)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有哪些;(3)如何进行有效的保险产品创新;(4)保险产品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
我们分别来看关于这几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保险业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创新?盛和泰(2002)指出,当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产品结构的失衡、保险条款的粗糙、不合理的费率水平、新产品推广不力等等,必须要通过产品创新加以解决。
吴定富(2004)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规模偏小,发挥的功能有限,在金融业中所占比重太小,保险产品的提供与广大群众化解风险的需求存在差距,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在微观层面,吴定富指出处于化解风险的考虑,保险公司可能会主动创新保险产品,比如1999年之后的投资型险种就是对市场利率持续下调的反映;刘春燕(2004)则从保险产品创新需求的角度论证了创新的必要性,认为从整体的市场规模、巨灾风险给市场带来的挑战和发展潜力、新型风险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改革、农村市场的开拓等方面来看,中国必须要发展出大量实用的新型保险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吴主席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这些文献逻辑上不存在冲突,互相补充,较为充分的论证了我国保险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理由。
与为什么要创新的主题相比,对保险产品创新制约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多,而问题也更加复杂。
吴定富(2004,b),沈秀、肖英(2005),秦蓉蓉(2005),王文祥(2005)的文献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的机制不完善、人才的缺乏、创新的动力不足、技术约束、外部环境的制约。
对于产品创新机制的问题,沈秀、肖英(2005),秦蓉蓉(2005)主要分析了公司管理机制、销售模式的不健全,产品难以在这些制度环境中顺畅的到达消费者。
关于人才的缺乏相关文献均认为,因为成功的产品创新需要精算人才、法律人才、管理人才的储备,但是目前来看,人才的供应显然难以满足对这种需求,从而形成创新的制约。
秦蓉蓉(2005)还从外部环境—国际政策法令、相关行业制度、保险监管的的角度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进行了定性分析。
与前面从制约因素分析的角度不同,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的胡振飞博士作为执笔人在《保险产品创新呈现五大趋势》(上海证券报2006年02月24日)一文中从推动保险产品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一般的金融工具创新相同,保险产品的创新通常也是市场需求、竞争(供给)状况、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等四大因素作用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若市场需求不旺就难有创新产品出现的可能,市场竞争不充分保险公司也缺乏创新的冲动,制度环境不佳、技术进步落后更难以支撑保险产品的创新。
其分析的过程和结论与上面的文献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关于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饶有趣味,我们多花点篇幅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
文献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制约因素,两个角度值得关注:一个是吴定富在2004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市场规模问题,他认为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市场规模较小,发展潜力很大,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小,因而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3,与此相联系,王文祥(2005)也指出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保险公司创新的动力较弱。
其实,市场规模小与市场竞争不充分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是看的角度不同而已;另一个角度是耿小清、徐静(2005),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2003)从保险产品易于模仿的特性出发说明了保险产品为何创新乏力。
他们认为创新最终都要“具体化到保险险种的设置以及具体保单格式和内容的变化上来,关于承保范围、价格、险种的设置必须以文字进行清楚的描述。
文字的开放性使得对保单条款进行的任何创新性改动都极易为竞争对手模仿,而模仿者却不必为此付费”4。
国内其他作者在论述保险产品创新制约时也提到保险产品的这一特性5,但仅仅是提到而已,他们均未严密的论证保险产品为什么具有这一特性以及它怎样导致了创新的乏力。
关于这个问题,也许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 以及 Horst Hanusch在“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一文中提供的材料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对于非物质性的服务产品如保险产品,通常较为容易被其他竞争者模仿。
但是,虽然竞争者可以较为快速的模仿新产品的特征,竞争者欲达到同样的新产品开发公司3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94保险产品创新的难点及对策,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中国金融2003/5,pp.425 比如,制约保险产品创新的因素及其对策,沈秀、肖莺,特区经济,2005/1,pp.173-174; 保险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王文祥,保险研究,2005/11,pp.26-28; 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10,的声誉水平以及获得消费者同样的认可却远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