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本科毕业论文现代物理学革命是在经典物理学取得重大成就、接受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人们对它普遍接受的背景下发生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在多年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摸索,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得得法,教师教得轻松,师生和谐共创乐学的氛围。
在初中,数理化这三课总是困扰着学生的学习,学生经常说"物理难,化学烦,几何数学习题做不完",可见在学生的心目中物理学习的难度。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怎样通过教师的教来使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是我在教学中经常考虑的。
其实,学好物理无非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教师的教,另一个是学生的学。
只要两者得法,学生都能够学会这门课。
一、教学得法是关键(一)抓好学生的入门教育物理这门课因为和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在刚接触时往往有一种好奇心,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
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精巧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变学生的好奇心为兴趣,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比如,利用平时我们观察的现象:雨后彩虹的形成、纸盒能烧开开水、筷子插入水中的弯折现象等,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的有用和有趣,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学习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不仅能使学生易于理解一些枯燥的抽象知识,而且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及直观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有无比的优越性。
对于一些不易在课堂演示的物理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可以把物理现象及物理实验的过程反复操作、反复观察与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师生在和谐共处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交流,能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积极的思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求知欲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压制学生,不能有所谓的师道尊严。
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是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能热爱教师,才能听从教师的教导,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生喜欢哪个教师,哪一门的成绩就会好。
所以,在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从学习和生活上去关心和爱护他们,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爱,这样学生感到了来自教师的尊重,自然就会喜欢你教的课,从而对物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起来也就更有劲。
二、学生学而有法是保证(一)用实验打好学习的基础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而且中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动手,所以有些学生看到物理的实验器材就想动手操作,尤其是一些男生更是如此。
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在实验的操作中学习有关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电学的知识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来连接一个完整的电路,灯泡不论是并联还是串联都能发光,但相同的灯泡并联和串联后发光的亮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样,学生就能用到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有兴趣,也就有了学习下去的动力。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知识的真谛,通过实验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把教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学以致用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有用,物理的知识尤其需要这样,要能让学生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物理知识很有用。
我至今还记得我当时学了物理中的声音的传播以后,按照教师说的,自已在家里制作了一个电话的情景:在不同的屋子中用两个空纸杯,中间用金属丝连起来,就制作了一个简单的通话的装置,而且还做了通话的实验,很有效果。
通过这样的简单的实验制作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创造能力,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实验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也达到了学用的结合,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质的提高,是一次飞跃,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渔",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了学生,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
(三)注重复习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反思、总结和提高,只是单纯地去学习,不去静下心来思考,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讲清,当看一个题目时,有了一种解法,不要立即就下结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没有别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举一反三就是这个道理。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把学生放到了主体的位置上,接下来教师要做是怎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难学的物理知识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学习。
范文二:物理学视域下建筑节能问题探讨在物理学看来,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时它的总能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中所蕴含的能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既不会自行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
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思想———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这一定律只规定了能量的数量关系,并没有涉及到能量的转换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就解释了能量转换的基本方向。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只会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制成的,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其中的熵不断增加,它永远没有减少的可能。
最早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学者是麦克斯韦,后期有许多学者试图证明这一理论的错误性,但终究还是没有成功,直到1951年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将信息论与统计物理联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证实了麦克斯韦的这一假设。
这一假设中的事物交换与信息交换存在本质的区别,在事物交换中不可能出现两者共同拥有的情况,一方的增加势必导致另一方的减少,但是信息交换则不同,它不必遵循热力学定律。
可以说信息替代能源是建筑节能的基础,从布里渊的研究可以看出,信息的传递不遵循热力学定律,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在热力学允许的范围内做许多事情,例如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孤立系统中熵的增长速率,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信息替代能源。
能源是有限的,但是信息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发展导致能源在不断减少,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增加,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如果一直纠结于物质系统,很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而用信息资源代替物质能源就难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利用信息来降低能耗的实例:出行前预先在地图上标明线路,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降低汽车的能耗;在房间安装温控设施,随时了解房间的温度可以降低取暖能耗;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设备中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设备的能耗。
信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同时信息在建筑节能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引起我国建筑界普遍关注的高层建筑节能问题,就是因为对建筑节能信息了解的缺乏,才导致了设计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忽视信息的建筑工程必然会对整个建筑造成极坏的影响。
物理学知识在建筑节能中的运用(一)以物理手段实现太阳光照明经医学专家研究证明,太阳光可以降低诸如忧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之类疾病产生的几率,采用物理方法将太阳光引进室内不仅可以增加晒太阳的机会,更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在没有机会到户外享受阳光的时候,采用导光管装置就能将阳光引入室内,它主要是通过物理学中的反射原理传递光线,但是光线的每一次传递都会造成能量的损失,这种导光管装置不适合长距离的光线传递。
物理学家爱德曼兹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装置,这个装置的主体是一个塑料控板,控板上安装了许多由激光切割而成的镜片,这些镜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当太阳光照射到塑料控板上时亮度便会增强,然后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许多科学家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彩色荧光塑料上,他们试图采用荧光塑料来采集阳光,这项研究的原理是:白色是由红、绿、蓝三个颜色组合而成,科学家们尝试将由这三种颜色的塑料收集到的阳光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形成了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白色太阳光。
通过这种物理手段形成的太阳光所发出的亮度相当于两个75瓦灯泡所发出的亮度。
(二)利用太阳能取暖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就必须选用热阻和吸热系数较大的材料,热阻是指材阻挡能量进行传递的能力,吸热系数是指物体本身吸取热量的能力。
在传统热学工艺中这种方式较为常见,为了满足工艺需求一般使用热阻与吸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在减缓热量传递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充分利用太阳能不仅有利于节能,更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建筑选址最好是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阳光的接受。
建筑中的玻璃选用热阻与吸热系数较大的材料能够有效地进行能量储存,这些材料在白天吸收大量的热量,然后使用储热墙或者其他储热工具将热量储存起来,在夜间温度降低时这些储热工具便可释放出热量,增加室内温度。
对于冬冷夏热地区的建筑,要组织调温,窗外应当设有可以操控的遮阳设备,夏日温度较高时这些遮阳设备可以阻挡高角度阳光的照射,冬季温度较高时这些遮阳设备又可以将低角度阳光引进室内;也可以在遮阳装置中安装双层玻璃,在冬季档有日照的时候双层玻璃的吸热作用能够提升室内温度,晚上关闭反射膜或者百叶窗,能够有效的组织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
(三)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纳米原本只是一种计量单位,当某种材料的粒径小于100nm时,它便可以称作是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兴技术,制作具有小粒径材料的技术就是所谓的纳米技术,纳米科学是原子物理、量子物理等多种学科的聚集点,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尺寸小的特性,从而就成就了它不同于一般材料的特质,如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殊性质。
纳米技术在混凝土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通过对碱骨反应的抑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光催化效应等性质,因此采用纳米技术制作而成的混凝土具有分解有毒物质、净化空气的功效。
纳米材料的其它功能能够制成不同功能的混凝土材料,如能够进行智能报警与自我修复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能够使材料的刚度、强度、韧度等发生变化,利用这些特殊的性能就可以生产出各种不同的材料,如弹性水泥、延性水泥,抗菌陶瓷、保温隔热玻璃、抗菌塑料等具有高性能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更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有效的降低因能源消耗而造成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