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日流行语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中日流行语的区别与联系

[收稿日期]2010-03-09[作者简介]张新(1982-),女,广东潮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 e2010年4月第10卷第2期Apr.2010Vol.10No.2浅谈中日流行语的区别与联系张新(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词汇是构成语言基本元素,我们可以从某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管窥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变化。

文章主要介绍近几年中日流行语的发展情况,探讨中日流行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日语学习与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流行语;相同点;差异;联系[中图分类号]H 3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10)02-0094-03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就是流行语。

”《日本国语大辞典》则界定为:“在某个时期,引起多数人的兴趣并广泛地被使用的词语”。

笔者认为:“流行语”是一种受到社会认同和关注的时尚词语,它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多方位地反映了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

考察近年来汉语与日语的流行语,笔者发现,中日流行语既有共性又有区别,还呈现相互影响的特点。

一、中日流行语在内容方面的相同点1.反映政治生活的流行语作为一种变化的符号,中日流行语均传递着富有当今时代的讯息,折射出某些新生社会现象。

中日反映政治生活的流行语,大多带有一定的讽刺性。

在中国方面,面对大学生就业率造假问题,有人戏称自己是“被就业”。

而“发烧死”、“躲猫猫”等词汇则源于两起类似的在押囚犯在看守所内离奇死亡的事件,反应了我国法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表达了民众对事件真实性的质疑和对事件不透明化的不满。

在日本政界,“身体検査”特指首相在组阁或改组内阁时,对阁僚候选人进行方方面面的调查,以免入阁后被舆论揭出丑闻,影响内阁声誉,进而导致首相被追究用人责任。

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初次组阁时将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的“有功之士”拉入内阁,被舆论戏称为“お友達内閣”。

由于安倍忽略了日本政界传统的政治“体检”措施,几位“政治与金钱”丑闻缠身的大臣“带病入阁”,结果中途落马,其中还有一人自杀。

随后,日本报纸也抖落出一系列有关政府及自民党高官、自民党议员涉嫌金钱方面的问题,令人大跌眼镜。

“身体検査”一词随之成为2007年度“UCAN 新语流行语大奖”的候选词汇。

“(消えた)年金”是指多达5000万份的基本养老金资料丢失的情况。

有“Mr.养老金”之称的议员长妻昭先生充分运用了其原经济杂志记者的调查能力,彻底追查养老金问题,并在国会上发起质问,从而引起了极大轰动。

“(消えた)年金”一词由此荣登2007年度“UCAN 新语流行语大奖”榜单的前十位。

类似的反映政治生活的流行语还有“事務所費”、“ねじれ国会”、“居酒屋タクシー”、“霞ヶ関埋蔵金”、“生む機械”等。

2.反映社会民生的流行语社会民生各方面也出现了不少流行语。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中国出现了代人排队的“代排族”、出售超市返券的“返券黄牛”;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的高压下,出现了“城市依赖症”、“办公室祥林嫂”、“蚁族”,甚至是捏碎超市的饼干排解压力的“捏捏族”;新的经济形式,催生了“车奴”、“房奴”、“卡奴”、“拼客”、“换客”,也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婚姻爱情观念,出现了“吵架公约”、“丁宠家庭”、“断94背”、“半糖夫妻”、“丁克家庭”等。

还有反映居民住宅问题的“楼脆脆”、“房的一米”、“蜗居”等;“草食男”、“干物女”、“非主流”、“腐女”、“冻容”、“春哥教”等则反出了年轻人的心态和思想变化,“抱抱团”、“快闪客”等从欧美传来的新潮的行为艺术,也因为年轻人的追捧而成为风靡网络的流行语。

在日本,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期提高,出现了“アラフォ—”一词,是指40岁左右的日本独身女性,她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工作,收入较高,事业有成,而却在婚姻问题上或踌躇不前,或屡屡挫败,类似于汉语的“剩女”,凸现了中日女性面临的同样的社会问题。

也出现了“熟年離婚”、“定年離婚”的情况,这是女性在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的一个尝试。

随着少子高龄化的不断加剧,近年来日本出现了“后期高龄者”一词。

这原本是指政府为75岁上的老人制定的特殊医疗制度,称为“長寿医療制度”。

但是,据说由于日本人觉得“長寿”一词带有“老了不中用”、“老态龙钟”、容易让人联想起“弃老习俗(うばすて)”等负面色彩,故有人制造出“后期高龄者”一词,后来也将这种保障老年人享受医疗保险权益的制度称为“后期高龄者制度”,带着淡淡的日本式的人文关怀气息。

另外,在2009年度“UCAN新语流行语大奖”中,“草食男”一词入选前十名。

“草食男”是指有稳定工作、温文尔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对恋爱和婚姻不积极的低于40岁的男性。

他们与异性交往不愠不火,温柔体贴,善于营造浪漫气氛,但对婚姻并不上心。

“草食男”大多出生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在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的八九十年代,而当他们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伴随他们的是经济持续低迷,政坛频繁变动,少子高龄化加剧,家族制度、企业终身雇佣制度和年功序列制的崩溃等一系列社会现象。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以及行为方式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们缺乏父辈通过勤奋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自信和冲劲,对婚姻不强求,认为过分追求女性只会伤害自己,而更愿意像食草动物一样保持温和、友善的个性。

这个词语的流行颠覆了日本男性粗犷坚毅的“高仓健”式的形象,反映了日本社会变化对日本男性精神世界的影响。

二、中日流行词来源、构词方式上的差异1.汉语新词主要起源于网络、影视作品、新闻事件等,其中大部分流行于网络,量多而松散在号称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网站的“互动百科”上列出的网络新词,笔者粗略估算一下,有500余个。

其中不乏有仅在网络流行,而未被纸质媒体认可并广泛使用的。

也有不少词汇,由于隐喻的新闻事件复杂,不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如用于借喻杭州飙车撞人事件中弄虚作假情况的“70码”一词,由于理解该词汇,必须对整个新闻事件有所了解,方知其意,故其生命力并不长久。

目前中国有多个流行语排行版,较为权威的是《中国青年报》每年评选的“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

2010年第2期《咬文嚼字》公布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中,则除了官方语言“低碳”等,还收录了民间话语“不差钱”、“秒杀”、“纠结”,也有“躲猫猫”、“被就业”、“裸”、“钓鱼”、“蜗居”、“蚁族”等社会流行语。

而日语的新词流行语评选,主要由《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杂志主办,自2003年起,与日本通讯教育联盟合作,并更名为“UCAN新语流行语大奖”。

由《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读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候选词当中投票选出该年度流行程度最广的前十个流行语,并对获奖者进行颁奖。

因此,就曾出现了前首相福田康夫凭借一句“あなたとは違うんです”入选2008年流行语前十名而福田康夫拒绝领奖的有趣场面。

每年12月1日,该年度新语流行语的前十名一经公布,各大报纸都会有相关的报道和评论,可见日本人对新语流行语的关注程度比中国人要高。

2.从构词方式上来看,汉语流行语主要由前缀或后缀构成,有很强的衍生性可以说都市中“草食男”、“柴男”、“电车男”、“凤凰男”、“经济适用男”们和“肉食女”、“腐女”、“宅女”、“比婚女”、“逼房女”们充当着或“草根族”或“代排族”或“低碳族”或“啃老族”,心甘情愿或是被逼无奈地成为了“房奴”、“车奴”、“卡奴”甚至“孩奴”,“被就业”着,“被代表”着,“被增长”着,“被自杀”着,上演着一幕幕“解说门”、“奶粉门”、“电话门”、“召回门”。

根据添加前缀或者后缀,人们可以灵活简便地制造出不少新语,由于这些新词,时髦中带点调侃,通俗中带点讽刺,而迅速窜红网络,进而进一步影响纸质媒体,成为流行语。

而日语新词流行语,多来自某一具体事件,例如:“あなたとは違うんです”、“そんなの関係ねぇ”、“(宮崎を)どげんかせんといかん”,较长而且移植性较差。

还有,日语新词中不少是用片假名直接对译英语词汇,例如:“アラフォ-”、“グ-”、“イナ95バウアー”,“エロカッコイイ(エロカワイイ)”等,独立性强,缺乏可衍生性,无法进行举一反三式类比或复制,所以,在一段时间后,随着事件逐渐被人们遗忘,这些流行语也就渐渐地失去了生命力。

三、中日流行词的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无论是古代的“汉字东渡”,还是19世纪末汉语大量借用日语词汇翻译西方概念,抑或是改革开放以后日语词汇的输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语言的词汇交流方面从未间断过。

查看一下近年来中日流行语的交流,我们会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

多年前从日本传入的“~族”的用法,近年又有了“啃椅族”、“草莓族”、“啃老族”等新词;以“电车男”为代表的“~男”,“干物女”为代表的“~女”的构词方式,由于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故迅速产生了“凤凰男”、“孔雀女”等词汇。

除了借用日语构词习惯来制造汉语新词,某些日语词汇传到中国后也出现了转义。

例如,“お宅”在日语中主要指痴迷于某种事物,类似与汉语“发烧友”的意思,而汉语中使用“宅男”、“宅女”,则多望文生义,把日语中的“宅”等同于“家”,用于指“呆在家中,不爱外出,不善于社交”的人。

由此可见,日语流行词在传入汉语语境的过程中,只有自觉接受了汉语表达习惯的改良和引申,才能最终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并使用。

另一方面,日本人也经常关注汉语流行语的发展。

他们把“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杭州70码”、“范跑跑”、“芙蓉姐姐”等词分别译成“目隠し鬼”、“油を買う”、“腕立て伏せ”、“時速70キロ”、“逃げる範さん”、“フーロン·ジエジエ”或“芙蓉姉さん”。

虽然这些词偶见于日本网络论坛,但并未在日本大众中广泛使用。

不过,有些日本学者将这些词汇作为切入点来研究我国的社会现状,窥一斑而见全豹。

可以看出,流行语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流行语除了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能反映新鲜真实的社会事件,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该国国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全新的视角。

四、结语流行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够及时、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研究中日流行语的区别与联系,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两国国情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有利于我们彼此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全方位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1]日本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语大辞典[M].东京:株式会社小学馆,1974.[1]曲彦斌.“社会流行语”及其规范[J].辽东学院学报,2007(5):64-69.[2]楼志新.新语新词的新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6):63-66.[3]自由国民社.现代汉语基础知识—“UCAN新语流行语大奖”[EB/OL].[2009-11-12]http://singo.jiyu.co.jp/.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atchwords in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ZHANG Xi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Abstract:Words a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language.We can learn the social changes of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from the birth,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 certain languag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atchword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in recent years,and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Japanese learning and teaching.Key words:catchword;similarity;difference;relationship[编辑:侯卫] 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