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

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

- 1 - 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外语系 2006级日语 124032006039 汪之扬 指导教师 魏丽琴

【摘 要】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折射着社会现实并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研究日语流行语,有助于人们直面日本社会变化,了解当下日本民众的思维意识。但,也有人认为,伴随它的流行,传统日语遭受的冲击亦变得日益严重。本文以日语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产生过程和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日语流行语 产生 构造 影响

1.前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和活动,承载信息,传承文明。因此,语言本身不可避免的将随社会进步产生相应变化。一些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渐被淘汰,另一些词语却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二战后的日本,经历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高度成长期”创造的奇迹的出现,“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疲软及萧条,这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导致了日语的变化。 纵观日本历史,不论是在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吸收汉字,造成语言上日汉合一、不分彼此的局面;还是明治维新的对外开放时代,许多西方单词转化为外来语,致使日语词汇表增加了新的成员,皆说明,日本民族敏感的语言神经和卓越的领会能力。日语流行语亦是由他们所创造,并具备紧跟时代步伐的特性。因此,大多数日本人都乐于使用流行语,以示自我符合当下潮流。但,因其广泛使用而对传统日语模式造成的冲击和挑战亦日益为人所关注。流行语所代表的新词、新语或新义,一方面使许多词汇被迫遭受淘汰,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语法简化时代的来临。因此,如何正确看待流行语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2.先行研究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就逐步开始了针对流行语这一社会现象的探讨。槌田満文(1976)曾以作家獅子文六在战后的名作『自由学校』中的流行语“とんでもハップン”为切入点,对流行语的内在特点、存在期限、产 - 2 -

生来源、构词方法和传播手段进行了细致研究。米川明彦(1989)例举大量实例,对流行语的定义、产生、构词、普及乃至衰亡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它的利弊问题,金田一春彦(1982)肯定了流行语内含的讽刺批判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号召人们不应停留在流行语诙谐幽默的层面上,应更深入的对其所反应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在我国,针对日语流行语的关注也逐步提升。每年日本 “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评选结束后,《日语知识》杂志社都会刊登我国学者对获奖词语进行解读的文章。王庆民(1984)通过列举了八种青年人构造流行语的方法,认为“青年是创造和使用流行语的主力军”。苗芡(2004)详细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流行语的造词规则,得出“流行语灵活性较强,变化性较大”的特点。刘晓芳(2008)着重对其“琅琅上口的语音功能、艺术效果的修辞功能、风趣幽默的缓冲功能”三种特点进行了分析。 上述文献主要围绕日语流行语的使用特点和造词规则进行论述,针对其给现今日本社会和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的研究则稍显薄弱。因此,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通过探究日语流行语的产生、定义和构词特点,进而试析其所产生的影响。

3.流行语的产生及其定义 分析日本历年在“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中评选出的流行语,创作者多为政治家、作家或文体界知名人士,也有部分源自广告、隐语、年青人用语等集体创作。可见,流行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取材十分广泛。 『日本国語大辞典』将流行语定义为“ある一時期に、多くの人々の間で興味をもって盛んに使用される単語や句。はやりことば。流行言葉”。(译:流行语是一种在特定时期内,为许多人所感兴趣的,并广泛运用的词汇或句子。) 这一定义明确指出流行语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源于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并用于反应该现实。同时表明,流行语之所以能被冠以“流行”之名,除了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之外,还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大众皆可接受并能运用自如。此外,米川明彦还着重强调了感染力的大小对流行语是否能流行起来的重要性,认为“具备强烈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称之为流行语”。(米川明彦1989:17)

4.流行语的造词法 日语流行语的构成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即:新词新义和旧词新义。 4.1新词新义 指采用“新造词”的流行语。新造词在既存日语词汇中是不存在的,是全新的表达。长期以来,日本人善于对自身周遭环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强力的模仿,并十分重视吸纳外来文化,为己所用。因此,外来语和拟声拟态词的使用在日本非常普遍。这一现象亦为新词新义类流行语的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3 -

(1)ダーリン 表示“男朋友”。(靳卫卫 2004) (2)ワンパターン 表示“千篇一律、老一套”。(靳卫卫 2004) (3)キセラー 表示“不买票蹭车的人”。(靳卫卫 2004) (4)アヤ 表示“非常震惊时发出的声音”。(米川明彦 1989) (5)バヒャヒャ 表示“非常高兴时发出的声音”。(米川明彦 1989) (6)ホヨヨ 表示“询问对方‘这是什么?’”。(米川明彦 1989) 4.2旧词新义 指将日语固有词汇进行某些改造加工而产生的流行语。关于改造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保留原词结构不变,仅对该词赋予新含义,导致该词词义延伸或与原先词义相异;二是通过对原词结构的再加工,赋予该词新的含义。 4.2.1保留原词结构但改变词义所产生的流行语 此种流行语的优势在于词汇结构不必重新记忆,仅需明确使用场合,即可辨明词汇的新义和旧义。这种使用流行语的方法,多见于日本的年青一代。 (1)おっかけ 流行语语义为“追星族”。(明鏡国語辞典) 该词原意是“紧接着,随后,接连着”。伴随日本社会日益发达的个人崇拜,该词的词义也逐渐衍生出“追星族”这一义项,泛指那些按照艺人或运动员等心中偶像的行动日程四处追随投宿的人。 (2)地雷 流行语语义为“粗笨,呆板,不体面的人”。(姜英兰,2001) 该词原意是“一种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其流行语义项创造者为日本的女大学生。 4.2.2对原词结构进行加工后所产生的流行语 这类流行语的构词法大致可分为五种。米川明彦(1989)将其分别命名为:“借用法、合成法、派生法、省略法、もじり(谐音)”。 4.2.2.1借用 原词主要为隐语、方言和外国语。这类流行语,有的借用了原词的词义,有的仅将原词的发音日语化后,再对其附上新义。 (1)アイス 流行语语义为“高利贷”。(米川明彦 1989) 该词源自英语“ice”,原意为“冰”。 (2)やばい 流行语语义为“危险,不妙”。(米川明彦 1989) 该词原为罪犯间使用的隐语。 (3)ださい 流行语语义指代“在自我价值标准之下的东西”。(王庆民 1984) 该词源自关西方言“鈍くさい”,表示“无聊,拙略,土气”,常见于年青人用语。 4.2.2.2合成 将两个以上的既存词汇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流行语。日语中的“○○族”即是合成派流行语的代表。同理,“○○チャン”或 “○○君”亦可成为流行 - 4 -

语。 (1)暴走族 指“飙车族”。(梁桂琴 2004) 该词主要指某些不做考虑,任意莽撞行事的青年。 (2)ネッチャン 指“迷恋网络的女大学生”。(王光民 2003) (3)ミツグ君 指“使用小恩小惠讨好女孩的男生”。(王光民 2003) 4.2.2.3派生 在原词上附着接头、接尾词或采用附加活用词尾的方式所产生的流行语。 (1)以“超”作为接头词,表现“很,非常,极其”一类的形容词。 例:超満員 表示“很挤,极有人气”。(明鏡国語辞典) (2)以“っぽい”作为接尾词,破除只能接于名词、形容词、形动语干或动词连用型之后这一传统语法约束,只要是表示某种倾向或迹象的场合皆可使用。 例:行けないっぽい 表示“应该欠妥吧”。(明鏡国語辞典) (3)以“る”作为活用词尾,使原词词性改变为动词,并有可能将原词缩略。 例:タクる 表示“坐出租车”。(苗芡 2004) 该词源自名词“タクシー”。 4.2.2.4省略 将原词进行部分缩略后构造而成的流行语。常见于外来语、混种语、隐语中,甚至由数字和英文字母直接构成。这一构词法旨在将繁琐的词汇尽量简化,便于人们记诵和传播。 (1)アナ 意为“播音员”。(米川明彦 1989) 通过缩略 “アナウンサー”而得,流行于学生群体中。 (2)可愛ゴー 表示“可爱而且豪华”。(靳卫卫 2004) 本体为“かわいくてゴージャス”,多用于表现人的穿着。 (3)W杯 意为“国际足联世界杯足球锦标赛”。(靳卫卫 2004) 由“ワールドカップ”简化而成。 (4)MK5 表示“马上就要爆发”。(苗芡 2004) 原句为“マジで切れる五秒”,通过字母谐音方式演变而成。 4.2.2.5谐音 指采用“音替”或“字替”的方式来改造原词,以达到诙谐讽刺效果的流行语。 (1)由太宰治的小说『斜陽』而产生的表示“战后没落阶级”的“斜陽族”,其采用谐音法后,可演变为两个流行语,分别是: 社用族 表示“挥霍公款大吃大喝的人”。(刘丽华、马晶 1997) 車用族 表示“公车私用者”。(明鏡国語辞典) (2)わけわかめ 表示“不明白,莫名其妙”。(苗芡 2004) 原句为“わけがわからない”。 - 5 -

5.流行语带来的积极影响 5.1.1促使人们高度关注社会热点 槌田満文(1976)在对流行语的特征论述中,提出“越是流行的东西越容易过时”,可见,流行语的产生和终结与其所在的时代密不可分。对于某一流行语而言,它的兴盛发达和衰老灭亡都代表着这一时代所经过的历程。流行语的这一特性,使其作为“世相指向标”的意义不容小觑。它可以在折射着某种社会心理、思想情绪、社会动态和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的同时,引起人们的共鸣并广泛传播。因此,其传播的过程,就是某个社会热点获得人们高效聚焦的过程。可以说,通过对流行语的研究,即可了解各个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社会动态和焦点问题。 (1)自爆テロ 意为“人体炸弹”。(明鏡国語辞典) (2)テロリスト 意为“恐怖分子”。(明鏡国語辞典) (3)冷たい戦争 意为“冷战局面”。(刘丽华、马晶 1997) 上述三例,皆反应了国际形势热点。 (4)ワンマン 表示“独裁者”。(刘丽华、马晶 1997) 该词源于英语“One Man”。之所以在战后日本流行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源自日本国民送给首相吉田茂的“绰号”。1949-1955的六年间,吉田首相的独裁政治导致了国民的强烈不满。该流行语非常贴切的表示了民众对吉田首相 一言堂模式的反感,是当时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呼声之一。 (5)格差社会 形容“现今的日本社会被划分为‘战胜组’与‘失败组’两个阶级”。(王玉珊 2007) 泡沫经济破灭后,本在日本社会中占多数的中产阶级日渐式微,出现极少部分的上流阶层和绝大部分的下流阶层对峙的局面。这种危机,导致人们对如今的经济态势产生绝望心态,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不满和仇富心理。 以上两例,都可视为是流行语关于人民对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心态的折射。同时,流行语还能体现人们的社会心态。 (6)萌え~ 表示“砰然心动或突缀情网之感”。(王玉珊 2006) “萌え~”,“おたく”这类词汇源自青少年引领的动漫电玩领域,是顺应潮流动态的词汇。“萌え~”的义项表明,青年一代对人对事十分开放的心态。 (7)ワタシ(私)的には(侯仁锋 2001) 原创者为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飯田愛,是现下年青人热衷使用的暧昧表达的代表之一。这种句型,“可以避免说话中的断定语气,维护自身立场的同时又可窥探对方的反应”。(侯仁峰 2001)年青一代将这种方法视为礼貌的和他人保持距离的最佳手段。这种人与人之间刻意的距离,既反应了人际关系变化的趋势,又体现了年青人不够自信和不愿负责的态度。 5.1.2对社会现实的警示 流行语作为折射世相百态的“镜子”,除了吸引关注的目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提醒人们问题的存在,让人们尽早予以解决,并给人以启示或经验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