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中央银行学课件
(一)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货币政策作 用机制
商业银行 购买中 央银行 债券 超额准 备金减 少
可贷资 金减少
货币供应 量减少
(二)中央银行债券的发行方式
信用发行 发行方式 外汇质押发行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采用 信用发行方式。
(三)中央银行债券的计价与发行成本
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向投资者支付 的利息就是中央银行发行债券的成本支 出。 中央银行债券在发行时,多采用贴 现方式计价,票面值扣除利息支付就是 中央银行债券的价格。
货 币 发 行 量
货 币 需 求 量
(一)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
现金准备 ,包括黄金、外汇等具 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 证券准备 ,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 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券等等。
构成
(二)货币发行准备金的比率
指一国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准备与 证券准备各占多少比例。
(三)主要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弹性比例制度 ★保证准备制 ★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
一种做法是采取当期准备金账户 制,即一个结算期的法定准备金 以当期的存款额作为计提基础 一种做法是采取前期准备金账户 制,即一个结算期的法定准备金 以前一个或前两个结算期的存款 余额作为计提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采用前期准备金账户制,当旬第5 日至下旬第4日营业终了时,各金融机构按一级法人 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旬该行全行一般存款平 均余额之比,不低于要求的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目前没有对上交的准备金资产中现 金和存款应占的比重做出具体规定
三、中央银行的其他存款业务
政府存款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其他存款 业务
外国存款
特定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 特种存款
四、中央银行存款业务与其发挥职能作 用的关系
1.作为发行的银行,存款业务与流 通中现金的投放有直接关系。 与其发 挥职能 作用的 关系
美联储的货币发行与回笼 的程序:
①申请发行数 额并递交抵押 证券 ③发行
•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 与回笼程序:
中国人民银行
联储 ⑤回笼
流通中现金 ④回笼 核定库存限额 商业银行业务库 库存现金低于限 额时,发行基金 拨到业务库 人民 银行 发行库 商业 银行 业务库 流通中 现金
抵押证券
现金 ②证券审核、 交付现金
抵押证券
⑥归还
联储委员会任命的 货币发行代理人
商业银行 业务库库存现高于 限额时,缴回现金
四、货币发行业务及管理 (一)发行基金的含义 (二)发行基金计划 (三)发行管理
1.发行库和业务库的职能及区别。 2.发行基金运送管理。 3.反假币及票样管理。 4.人民币出入境限额管理。
(四)发行收入
第三节
★现金准备发行制
★比例准备制
(四)主要国家及地区货币发行制度 的比较 (自学)
★美国的货币发行制度
★英国的货币发行制度
★日本的货币发行制度 ★加拿大的货币发行制度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货币发行制度
中美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比 较
美国:有价证券保证制度。美国在1980年后 实行发行抵押制度,通过联邦储备银行发行 的联邦储备券必须有100%质量合格的、在金 融市场上可买卖和流通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 中国:边际增量约束制度。它是一种货币发 行信用保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发行 并无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资产的限制, 而是规定一个边际增量,由货币管理当局在 年度(甚至是季度)内控制。
(五)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实践
★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化国家,中央银行
债券都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中央银行债券在2002年9月以前 主要采取中央银行融资券的形式,之后主 要采用中央银行票据(突出其短期性)的 形式。
•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2008年第18号 • 人民银行于本周四(3月13日)以价格(利率) 招标方式发行了2008年第二十九期、第三十期 央行票据,并开展了正回购操作。具体情况如下: • 第二十九期央行票据发行情况 • 名称:2008年第二十九期央行票据:发行量 500亿元,期限 3年,中标利率 4.56% • 第三十期央行票据发行情况 • 名称:2008年第三十期央行票据,发行量800 亿元,期限3个月(91天),价格99.16元,参 考收益率3.3978%
★垄断发行的原则
★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有一定的发行准备) ★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三、中央银行货币 发行的准备制度
发 行 准 备
★定义: 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在 货币发行时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 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 的发行量与某种贵金属或某些其他资产的 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的制度。
一、货币发行的含义、种类、渠道 与程序
(一)货币发行业务的含义
★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 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 ★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 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二)货币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
★货币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 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 ★货币财政发行,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 行的货币发行 。
★存款准备金是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 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自存准备:通常以库存现金和在 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两种方式 存在 。 法定准备金:根据法律规定, 商业银行必须按某一比例转存 中央银行的部分。
存款准备金
(二)准备金存款业务的基本内容 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亦即法定存款准备 金率 我国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动表:存款准备 金率历次调整.xls
1998年 1999年 2003年 2004年 2007年 8 6 7 7.5 14.5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 准备金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 率制度.doc
2.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的内容
第一准备: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现款随时可 以兑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放在 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也叫“现金准备” 或“主要准备” 第二准备:指银行容易变现而又不致遭受重 大损失的资产,如国库券及其他流动性资产, 也叫“保证准备”。
二、准备金存款业务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 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据控制金 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 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 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 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 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这一制度始于18世 纪初的英国;到20实际30年代,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已作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 ,各国均以 法律形式规定该比率,并授权央行依照需要加以调 整。目前它已成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的工具。
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金融机构、政府、 个人和其他部门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由存款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其他负债业务和资本业务 构成。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
• 一、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与特点 • 二、准备金存款业务 • 三、中央银行的其他存款业务 • 四、中央银行存款业务与其发挥职能作 用的关系
•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2009年第7号 • 人民银行于本周二(2月3日)以利率招标方式 开展了正回购操作。具体情况如下: • 正回购操作情况 • 期限28天,交易量800亿元,中标利率0.90% • 2009年第8号 • 人民银行于本周四(2月5日)以价格(利率) 招标方式发行了2009年第三期央行票据,并开 展了正回购操作。具体情况如下: • 第三期央行票据发行情况 • 名称:2009年第三期央行票据,发行量300亿 元,期限3个月(91天),价格99.76元,参考 收益率0.9650%
2.按银行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比率
一般认为,对不同经营规模、经营环境的银行 分别制定不同比率的方法较有利于央行更加有效地 控制货币供应量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 金率规定为17.5%(大型金融机构为21%),就是考 虑了农信社单体规模较小、农村金融环境特殊。
3.规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幅度 4.规定准备金中现金和存款的比例
2.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准备金存款 业务,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能 力和支付能力有决定性作用,从而成 为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之一 。
3.作为政府的银行,为政府经理国 库,对政府融通资金。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 一、货币发行的含义、种类、渠道与 程序 • 二、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 • 三、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 四、货币发行业务及管理
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 一、发行中央银行债券 • 二、对外负债 • 三、资本业务
一、发行中央银行债券
★定义:中央银行债券是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
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它是央行 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 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调节 货币供应量
★发行目的
以此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在 发展中国家中,央行债券往往成为公开 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第一种方法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商行把应交未交的法 定准备金作为超额准备金而用于资产的现象,但其缺点 是过于繁琐,难以保证顺利执行。 第二种方法具有简便易操作的优点,但存在货币政 策控制方面的缺陷 目前大多数工具采取以月平均余额作为计提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是按旬平均余额考核的。
(2) 确定缴 存存款准备 金的基期
(四)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招标方式
★价格招标 :中央银行明确招标数量,一级 交易商以中央银行债券的价格(利率)为 标的竞标,最终的成交价格由竞标产生。 ★数量招标:中央银行明确招标价格(利 率),一级交易商在个体投标量上限内以 数量为标的竞标,如果投标总量超过债券 发行量,最终的成交数量按比例分配;如 果投标总量不足债券发行量,最终的成交 数量按实际投标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