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可持续发展状况 学生姓名 孙壮 学 院 城市与规划学院 专 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班 级 自然地理131 学 号 13273438 指导教师 王 刚
苏州可持续发展状况 摘要:考察与回顾苏州人口发展的历史,对苏州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所形成的人口承载力与水 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出发,探讨必须 把保护水资源作为首要的决策因素之一,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人口与水资源的平衡关系,建立生态城市。 关键词:人口,水资源,承载力,苏州市,城市化,生态环境 引言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和活动中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1]。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苏州作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领军性城市,研究苏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为苏州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区域概况 苏州坐落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由于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乡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2]。苏州市共辖6个市辖区,2011年全市户籍总人口642.3万人,其中市区245.2万人;GDP1589.6亿元,位居中国大陆第五[3]。在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人地关系等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苏州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于1987年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 又不危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此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4]。大致归纳如下: (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2]。(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 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 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2]。(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斯帕思(JammGustareSpath)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2]。 虽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并未统一,但是它却有着相对统一的两个角度的内涵:(1)从系统学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多要素、多层次、多阶段的复杂巨系统,旨在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向上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与各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异和时间变化特性密切相关,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可反映系统的基本特征[5]。 (2)从地理学范畴看, 空间秩序和时间序列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两个重要的科学维度,其中空间秩序是指某一地域内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分布规律,而时间序列是指某一地域不同时段的空间秩序所形成的序列,揭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秩序变化的趋势性、节奏性和旋回性[5]。 1.苏州市人口发展与水资源 确定城市人口适宜度,要坚持可能性与合理性的结合。可能性是根据人口历史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条件,提出今后某时段内可能达到的发展规模;合理性指在一定生存质量前提下的合理人口规模。整个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两朝是苏州历史上人口最多的鼎盛时期。康、乾、嘉三朝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人口与经济政策,嘉庆15年(1810)苏州府人口突破300万,10年之后翻了一番,增至近600万,达到有史以来苏州人口的顶峰。当时全世界只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苏州就占据一席之位,属世界级的特大城市。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正是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的允许范围内,并通过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最终促进了城市整体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社会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条件,而且决定着人类能否生存繁衍。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维持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整体协调,因为有限的水土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当增长的人口超过逐渐降低的自然资源承载力,社会文明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不复存在,历史上无数大的城市的衰退甚至湮没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真理。苏州在当时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对一定生活质量状态下的人口承载力,对经济活动强度的容纳量是可行的。在当时的水资源条件下,水资源承载力满足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水既是一种资源,又是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无论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还是对改造美化环境都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州25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苏州傍水而生,因水而兴,其古老灿烂的文明与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密不可分。苏州境域河网纵横,湖泊众多,发挥舟楫灌溉之利,为城乡生产与生活提供水源,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先躯。 2.城市化进展与城市的承载力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北倚长江,西南靠太湖,东与上海接壤,西与无锡为邻,南与嘉兴、杭州相连,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境内铁路、公路、航道成网,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苏州市现为省辖市,根据2000年《国务院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苏州城市建设与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保护古城风貌,逐步把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传统的现代化城市。 苏州市近年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2001年年末总人口已达580.5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5.8%。从1996年的30.7%增长至2001年的45.8%仅用了5年的时间,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由自然增长为主转为以机械增长为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果规划管理不善,致使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超过了其自然和环境承载力,就会引起了诸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住房紧张等环境问题;同时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会日益增长。据统计,1997年苏州市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镇及农村生活用水等总用水量为41.74亿方,到2000年已达51.61亿方,增长幅度较大。而废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水是左右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不是生产水的场所,而是专事消费水和污染水的地方。城市越膨胀,污水量就越大。城市生态系统中,人是主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规划,到2010年苏州市人口将增加到60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必须未雨绸缪,对人口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作出正确的预测,以利苏州市今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城市化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一般为径流规律发生变化,易形成暴雨洪水;地表水质降低;河流湖泊富营养物质增加发生富营养化;改变地下水系统(水质变坏,地下水位降低),生活卫生用水与供水的缺口加大;耕地损失;废物(固体、液体、气体、热量)处理位置选择困难;破坏生活条件及发生社会影响,增加水体传染病的危险;城乡矛盾、土壤侵蚀、森林砍伐、不同用水户的矛盾等。通常人口涌入城市的速率总大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的速率,以致城市面临许多困难,近年来苏州的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可避免的削弱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现状 从生态系统的能量角度看,城市对于整个生物圈而言是个巨大的能量耗散点和高度集中的点污染源,污染强度远远超过城市有限空间的环境承载能力。水是构成城市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演替的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与水污染的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后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首先考虑水资源的承载力,苏州目前的水环境现状已不同于180年前的乾、嘉时期,在人口、地域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质状况就是与50年代也不可比拟了,出现了水质型缺水的状况。 随着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日益增加,造成苏州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因素是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污水排放量增加,未经处理直接排人河道,几乎主要河道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据统计,2001年苏州市全市废污水排放量达7.78亿吨,并在逐年增加;苏州十大骨干河道有机污染都较严重,水质污染近年来呈逐年加剧的趋势,水质较好的仅有太浦河。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和现在的治污水平,十大骨干河道污染的程度将进一步加重,中小河流将受到更大的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