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本剧成为学生乐学语文的催化剂摘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课本知识是首要的学习对象。
课本剧表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与文本世界更加亲密接触,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富有灵气,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发展思维能力。
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多开展、组织课本剧表演的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激发兴趣;课本戏;乐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课本剧表演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科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和需要、动机一样,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
实践证明,课堂上表演课本剧,能指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点”,因为对表演活动的浓厚兴趣,他们自觉自愿,心力专一,兴致勃勃,出色地、创造性地学习着语文。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濶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
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
一、编演课本剧的作用和意义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
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
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磨练意志,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
(一)演课本剧的语言学意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思维工具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源于社会生活又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
因此,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大而言之,是体验语言生活飞跃的趋势,掌握和运用语言生活飞跃的成果。
小而言之,对提高学生内在语言和人体语言的成熟度,也是一帖上好的催化剂。
这对实现“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演课本剧的文化学意义。
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
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反映认识的文化、规范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
借戏剧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
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使他们同时拥有审美的共占空间,而且拥有共享空间。
这就是说,使学生在人们最向往的精神活动中,不但磨炼了他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切实掌握文化,走社会生活之道,迈向人的全面发展。
再从改编课本剧的可利用资源来看,有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寓言、文艺名著名篇,乃至科普小品。
这表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大有利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的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三)演课本剧的心理学意义。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活动的投影,而对于戏剧来说,这种生命活动的投影就是一种生命仪式。
人类通过这种仪式而获得成长。
这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开发功能,即开发大脑潜能的有效信息源。
二是促进功能,即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
演课本剧正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仪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产生艺术冲动、吸纳艺术信息、进入艺术状态、获得艺术体验、形成艺术意识、发展艺术能力,从而完善艺术心理结构。
由模仿走向创造,由审美走向创美,由审美期待转化为成就美感。
(四)课本剧能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迅猛发展的现代影视业的激烈竞争中,传统戏剧正面临着愈来愈强有力的挑战。
与以前相比,进戏院看演出的观众渐渐少了,戏剧的茫然无知者却一天天多了,让戏剧到青少年学生中去,事关戏剧事业的未来;为此必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不但要演给他们看,而且要让他们自己演,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让中小学的课堂里、教室中经常有文明戏剧的笑声、鼓掌声,也让那些有演出才能的青少年受到锻炼,脱颖而出,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一份应有的贡献。
课本剧取材于语文教材,且多为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后,又具有了较强的教育感化作用。
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无疑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可以变课堂为舞台,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做人”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本剧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五)课本剧能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课一定要研究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喜欢。
当今学生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不愿轻信别人的结论,不愿盲从,倘能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
自强心理、成就心理也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倘能挖掘新奇的事物,必将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高中学生的显示欲很强,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他们常对活动充满热情,倘能组织团体活动,学生一定踊跃参加。
另外,他们在逐渐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时,内在审美体验也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倘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一定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
(六)课本剧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课本剧教学,就是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
要编演课本剧,显然不是一个人的事了,哪一个角色、动作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整部剧情的发展、主题的表达。
无形中灌输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
此外,进行课本剧表演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活动,有利于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实践证明,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编演课本剧的优点体现“新”在新课程理念下,全国上下语文教材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缤纷景象。
让语文教师感到耳目一新的是,新教材在阅读课文中多了一种特别的课文——课本剧。
我梳理一番,就以我校正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s版教材为例,发现从二至六年级,每一年级都安排有课本剧。
如下表:从以上课本剧目统计表来看,编者都把中外故事的精髓以课本剧形式呈现给学生,那是为什么?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课标理念下的指导下,编者的目的是让教师把语文小课本变成学生活动的大天地,使学生学语文、活用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据我观察大部分教师对课本剧的意义不甚了解,在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过程中,往往把课本剧当作略读课文让学生分分角色朗读而已,并没有充分发挥课本剧的实际意义。
我校某班级数学教师上到统计这一知识时,向班级47个学生做调查,喜欢数学9人,喜欢语文7人,喜欢体育24人,除外喜欢其他科目共7人。
才7人,占全班人数约15%,这组数据深深刺痛我。
是呀,老是讲读、练习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早腻烦,教师应该反思了。
课本剧的出现,让我惊喜,教师何不充分发挥课本剧的催化剂作用,激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要做到用好课本剧,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试一试。
(一)形式新。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
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
(二)内容新。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
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训练中得到提高的过程。
改编课文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
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
(三)思维新。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
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
三、上好课本剧的方法与策略(一)曲径通幽,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上好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始终抓住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不放,把这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语感教学的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语感实践。
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二是语感分析。
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
小学语文阶段既是语感训练的启蒙期,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剧课培养学生的语感实践。
①教师要摒弃课本剧是略读课马马虎虎上就行了的思想,要认真备课拿出十二分功夫来;②要抓住课本剧是学生个性阅读的体现来进行语感训练。
教师只有养成其“自读——自悟——自乐”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其表达出良好的语感。
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及课本剧剧情的内容,有准备的做好学生语感训练落脚点。
例如:我上二年级的《孟母断织劝学》这一剧目时,我把教材要求的知识点传授后,主要抓住学生语感的训练。
《孟母断织劝学》这个剧目内容简单,为了烘托出剧中主要人物孟母严格教育孩子的伟大母爱和孟子知错就改勤学上进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