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

九.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
四联总处:1937年8月,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即中国,中央,交通,农民四行联合办事处的简称。

11月,四行联合办事处迁往汉口,改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连总处”,后又迁往重庆。

其任务是“负责办理政府战时财政金融政策有关各种业务”。

工厂内迁: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战时大后方建立长期抗战的工业基础,避免沿海民营工业遭受灭顶之灾。

并防止为日军所侵占,国民党政府决定将沿海工业内迁。

工厂内迁的作用:
1.工厂内迁奠定了内地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工业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2.工厂内迁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对大后方的工业开发起了很大作用。

3.内迁工厂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后后方的军民需要。

1937-1942年的大后方私人资本短暂繁荣的原因:
1.大后方急剧增加的人口有效的拉动了市场需求。

2.进口商品的锐减和外国在华投资减少,为后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3.大后方出口锐减,为后方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工厂内迁不仅使私人资本流入后方,
而且也带来了精良的设备与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

1943-1945年私人资本衰落:国民党政府国家垄断资本恶性膨胀,扼杀了私人资本的发展道路。

1.通货膨胀政策。

2.捐税政策。

3.经济统制政策。

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策略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对经济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政策的调整。

在土地政策方面,由原实行的平均分配土地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政策。

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与债权,调动他们的抗日热情。

减租减息政策提供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推动了根据地对敌斗争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减租减息:1937年8月25日,在《抗日救过十大纲领》中,提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包含两重意义:一方面,是减少封建性的地租额与高利贷利息额,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以提高农民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也为以后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是在减租减息的同时,实行交租交息,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和债主的债权,使之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论述:日本侵华战争是20世纪最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试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掠夺与破坏,并分析国民政府实施工厂内迁战略的积极作用: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对中国主要工业城市狂轰乱炸,企图摧毁中国国民经济体系和近代工业基础。

中国关内的主要工业中心和农业发达地区相继沦陷。

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兴亚院”,“华北开发会社”,“话中振兴会社”等机构强占和控制中国沿海与内地工矿业。

为了保存中国已经建立的近代工业基础,加强抗日经济力量,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工业内迁,先后内迁的工厂448家,技工1万多人,机器材料7万余吨,分别迁到西南地区的四川,湖南和陕西,广西等地。

工厂内迁奠定了发展西南工业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工厂内迁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对大后方的工业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内迁工厂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方的均需民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