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在中外文化文学关系中的意义

宗教在中外文化文学关系中的意义

2011年2月Jou rnal ofY ancheng Teachers U nivers it y(H um an i ti es&S ocial Sci en ces)Feb.2011宗教在中外文化文学关系中的意义*陈义海(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 要 宗教在中外文学文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如果不把宗教的因素考虑进去,跨文化研究便无从谈起。

相应地,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宗教在异质文化交往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则不仅能有效地认清人类文化的形成特点,同时更能确切地把握异质文化交流、对话的规律,进而获得文化间交往融合的方法之道。

宗教不仅可以看做文学文化传播的媒介物,同时它也在文学文化交往中起着范式作用。

这种作用在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上,在中国文化的发展特点中,都表现得特别明显。

因此,宗教是跨文化文学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钥匙。

关键词 宗教;基督教;儒家;跨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 B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873(2011)01-0080-04宗教在中外文学文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如果不把宗教的因素考虑进去,跨文化研究便无从谈起。

相应地,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宗教在异质文化交往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则不仅能有效地认清人类文化的形成特点,同时更能确切地把握异质文化交流、对话的规律,进而获得文化间交往融合的方法之道。

一、宗教作为文学文化传播的媒介物文学和文化的传播必定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媒介。

比较文学研究比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更重视研究媒介的传播功能和传播特性。

在人类的跨文化交流史上,文化、文学传播的媒介很多。

战争传播文化,民族的大迁移传播文化,商人的贸易传播文化;甚至个别种族的局部迁徙,也会将某种异质的文化传到某个地域去,而形成 文化飞地 。

在这所有的传播媒介中,毫无疑问,宗教是文学与文化传播的极其重要的媒介物。

宗教在文化、文学中的媒介作用,大致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在同一文化系统中的凝聚作用,二是它在跨文化交流中的 化合 作用。

首先,在同一文化系统内部,宗教与文化常常体现为表里关系、共生关系或彼此孕育关系。

英国文化哲学史家、历史哲学家、文化史学家道森(Christohper Da w son,1899-1970)在他的著作 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 (Re li g ion and the R i s e o fW ester n Cult u re)中,突出强调了宗教与文化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强调了基督教与欧洲民族特征之间的必然联系。

他认为: 世界各大宗教好像是神圣传统的大河,它们流过各个时代,流过它们浇灌和哺育的变化着的历史场景。

[1]4在他看来,宗教对社会的作用,远远甚于意识形态,因为 意识形态是人为的产物,是有意识的政治意向试图按照它的意图来塑造社会传统的工具 。

而宗教信仰则 引导人们走向一种更高的、更加广袤的实在境界 ,而不是政权和经济所造就的 无常世界 [1]4。

具体到欧洲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基督教的关系时,道森认为, 具有英雄崇拜和好战特点的蛮族王国的战争社会,与具有禁欲主义和克己理想以及高层次的神学文化的基督教会的和平社会 [1]15的两相融合,以及基督教的 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精神运动 的传教特点,使得欧洲民族在文化上获得了许多优势。

也就是说,他把欧洲的民族特点和欧洲的强盛归功于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归功于由于基督教的传播所带来的 具有创造力的新型才智和能力的发展 [1]7。

尽管道森忽略了其他因素*[收稿日期]2010-12-08[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西异质文化交流 (06JSD WW001)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他的观点还是为我们认识一个地区的文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事实证明,如果不了解基督教,而要了解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与文学,那是很难做到的。

正如杨周翰教授所说: 圣经 的影响真可以说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语言。

[2]14-15其次,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宗教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使得各种文化由于宗教的活跃因子而产生 化合 反应。

宗教,尤其是普世宗教,其特点就是要进行广泛传播( 外方传教 );然而,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宗教本身得到了地理意义上的扩展,它在获得地理意义上的扩展的同时,必然也带去并带回非常丰富的 副产品 文化;有时, 副产品 甚至比 正产品 获得更显著的传播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是异质文化系统间的非常活跃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历来就以 封闭 而著称,但它还是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撞击:汉末入华的佛教和明清之际传入的基督教。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汇早已 尘埃落定 ,并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告终,以至学者们认为 不懂得佛教,就不能懂得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 [3]1。

而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碰撞,既是 一般过去时 ,又是 现在进行时 。

说它是 过去时 ,是因为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史的多个阶段,从唐代,经元代,到明清,再到鸦片战争之后,都留下了清晰可辨的印痕。

说它是 现在进行时 ,是因为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对话仍在继续,即当下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跟利玛窦和信教的徐光启的交流,以及跟利玛窦和反教的三槐和尚的交锋,仍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甚至,当今人们关注的 民主 问题、 人权 问题、地区间冲突问题、东西方的价值观问题等,无不跟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阿克顿认为, 宗教是历史的钥匙 [1]5。

同样,我们认为,宗教也是跨文化文学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钥匙。

二、宗教在中外文学文化交往中的范式作用西方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其形成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地中海本身成为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轴心,成为融合多种文化的大媒介。

基督教诞生之前的希腊文明并不是空穴来风,它受惠于地中海周边的多种文明的刺激,而为后世欧地看,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特点大致上可以概括为 不变 ,西方文化的形成过程是 不断地变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连续 ,而西方文化则不断地被 打断 。

西方文化的这种 不断地变 和不断地被打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宗教。

宗教使欧洲文化成为一种影响链文化。

孕育于希伯来文明的基督教文化将欧洲文明在融合中形成、在融合中发展的特点更显著地彰显出来。

基督教整个传播过程就是影响的过程:基督对身边门徒的影响,对听他布道的群众的影响和门徒对更为广泛地区群众的影响。

据 新约 使徒行传 记载:扫罗(保罗)本是要去大马士革迫害基督徒,然而一道光从天而来照着他,使他变瞎了;他扑倒在地,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 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那是耶稣的声音。

耶稣通过 异象 感化了保罗或是影响了保罗。

于是,保罗便在大马士革开始了他的传教历程,成为 使徒保罗 ,由一个迫害者变成一个被迫害者,由一个阻止基督教影响的人,变成一个影响他人皈依基督教的圣徒。

总之,保罗成了基督教传播过程中的无数 影响链 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

尽管这种影响是通过 异象 来完成的,但耶稣死后的基督教对希腊罗马地区的影响更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影响来实现的。

在 圣经 正典化之后,在基督教教会形成过程中,以及在基督教组织化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模式基本上没有超越这种从人到人的影响模式。

所以,道森把基督教的传教特点概括为 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精神运动 ,并认为正是这一 影响链 的特点,使得欧洲民族成为所谓的优秀的民族。

波士顿大学教授南乐山(Robert C.Nev ille)认为: 对于宗教来说,不存在一套普遍接受的范畴体系,人们从没有在任何神学的概念上达到过共识。

[4]4这一观点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以启示,即宗教的争议性必然导致其所在文化的争议性,而文化的争议性必然带来相遇时的碰撞,并给异质文化交往带来活力。

宗教成为欧洲文化的最具活力的媒介物,而这一媒介物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的交流范式。

不但基督教本身的发展是一种历时的传播过程和共时的影响过程,同时,它本身也成为传播文化、沟通民族文化交往的一种新媒介;换言之,继它成为一个自身也在传播文化的大媒介。

罗马帝国固然在将欧洲的地理版图连接在一起的同时,也将各种文化版图拼接在一起,而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之后经过中世纪的长足发展,成为欧洲内部文化交流的新动力:宗教成为各民族文化、文学交往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

中世纪之后,基督教神学话语成为一种比拉丁语更为国际化的欧洲语言,人们说着这样一种语言,在文学和文化方面变得更容易沟通了。

所以,在欧洲文学文化史中 基督成为缔造文明的核心,即便是在它容许自身被掠夺或被扭曲的时候 [5]333。

宗教使西方文学具有了许多共同的禀性。

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它通过宗教的信仰和律条所沿袭下来的习俗传统,而在于由它融合、开启又经过人类的体验、思索和筛选而成的一整套观念[6]115。

从这一点上说,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宗教题材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在于宗教观念和文学文化观念之间的彼此渗透。

众所周知,基督教的所探讨的本质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处境是怎样的,人的出路或归宿在哪里等等。

这些问题也是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所要探究的基本问题。

具体到基督教与西方文学,我们发现,尽管欧洲各国之间存在着语言的差异,但由于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整合力、构成力(constructive force),使得西方文学在主题、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灵魂问题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的禀性。

这就是为什么亨廷顿认为 人类主要的文明总是跟世界上伟大的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 [7]42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研究,特别是跨文化的文学研究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宗教的这种文化构成力,准确地把握宗教系统中的文学的底色。

与西方一样,在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在文化、文学领域中,比较的方法在中国文化中也早已存在。

孔子编 诗经 ,司马迁写 大宛列传 ,均采用过比较的方法。

当然,由于中国 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 ,由于 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的切断 ,从而使得它很少像中东或印度那样受外来入侵的干扰而能较充分的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它的文明比世界上别的民族的文明更具有连续性[8]67。

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不间断历史影响链文化不同,而且呈现为具有自身强大生命力的同质包容性文化。

于是,宗教对于中国文学文化的作用便呈现出与西方宗教和文学文化关系的显著不同之处。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中国历来多少有点神秘色彩。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文化历来是被人从外部打量的,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禀性与西方文化的禀性相去甚远。

中国文化的独特的禀性,主要表现在其上下数千年的连续性和自在性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