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文献综述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文献综述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文献综述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一、宗教文化概述高长江在《宗教文化传播的美学之维》说过:宗教文化不仅是古代世界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主要媒介与形体。

对于宗教学、神学和历史学而言,宗教文化传播的精神驱力和影响力主要源于传播者的"神爱"意识、普度众生的超凡精神以及接受者寻求救赎的心灵渴望,但这不完全是事实。

宗教"真理"传播力的基质,还在于神圣传言的信息、形式以及媒体的审美形质,正是审美体验构成了宗教传播力的"内在精神力",并藉此升华人们追求真与善的精神力量。

李振宇在《文化安全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说过: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个体大多相信宗教自由,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同样宗教信仰也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个体对宗教观念理解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文化安全。

从目前高校宗教观教育开展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可以说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非常有必要。

因此,建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以文化安全建设为切入点,健全文化安全视角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机制。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科学的宗教观,它辩证地阐述了宗教观念。

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应加强在文化安全视角的基础上探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能够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纳入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体系。

刘登鼎在《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说过: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民间文学因汲取了宗教文化的内容而更加丰富多彩;宗教文化通过民间文学通俗、生动的展示,口口相传,成为脍炙人口的传说。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传承、传播的语言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代代传承,以特殊的方式延续、传递民族的历史记忆。

张志刚在《重新认识“宗教与中国文化传统》说过:如何重新认识"宗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关系,可谓中国宗教研究中一个关键问题。

笔者之所以从学理上探究这一关键问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理探讨可以深化中国理论界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一场思想观念转变,即从"宗教鸦片论"经"宗教文化论"再到"宗教—文化观";二是,这一学理探讨有助于更新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论,即一改以往海内外学者大多"主要就各宗教或五大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本身来研讨中国宗教"的简单化学术倾向,而是力主"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宗教首先置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之下来重新加以认识"。

后一个论点,是本文所要着重论证的。

二、历史背景下宗教文化的差异庞希云在《“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说过:处于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之下的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西古典小说,有着许多根本性的差异。

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古典小说与宗教文化心理密切的交互关系,西方传统文化心理以基督教精神为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则以儒释道思想为主宰。

西方人关注的是灵魂,中国人关注的是人心;西方人祈求的是神的救赎,中国人注重的是现世的自悟;西方人叩问的是个人的心灵,中国人则在现世社会中去寻求和谐。

“人心自悟”体现了中国儒释道文化中依靠自我力量获得超越的鲜明特征。

它既是中国人自我修养的行为与方式,也是自我升华的一个过程、自我超越的一个途径。

“灵魂拯救”体现的是西方文化中在神的关照之下实现个人完善的特征。

它是西方人寻求解脱、追求永恒的心理行为方式,是个人灵魂得救的过程与途径。

“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两者各自皆分别长期积淀于东西方人的心灵深处,持续对人类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些文化心理的差异,也深刻地影响着作家不同的创作思维和创作倾向。

受“人心自悟”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以正史之补,以经世致用、益于世道人心为宗旨摆脱“小道”的卑下地位;另一方面,也融入“澡雪精神”、陶冶性情的审美理想。

至明清,这一文学关注世道人心与追求人心超然的创作倾向融合互补,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统摄了善与美的文学追求,注重社会人格与自然人格的理想融合,注重人与天地自然、个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仁义忠孝与空灵无常、因果轮回一起共同构成了小说所寻求的善与美的境界。

处于“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不同文化心理制导之下的中西古典小说,有着双方共同关注的表现对象,共同的精神内核及共同的文学追求,也有着不同的创作心态和接受心理,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不同的关注重点及相异的价值指向,双方既有各自文化所带来的优秀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管恩森在《十字架遭遇龙图腾》说过:明清时期基督教入华,不仅具有宗教传播的意义,而且,也是中西文化双向交通的肇始,同时开始了与中国进行宗教文化对话的实践,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对话模式:宗教性文化对话。

这种对话模式既保持了宗教性质和信仰内容,同时又在平等、认同的基础上努力去寻求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对中西双方“去中心主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西宗教、文化间为达成彼此的理解与会通而探索、实践的较为有效的途径,为中西异质文化交流提供了较好的对话范型.探讨这一对话模式的形成、发展、遭际,以及对话双方各自在宗教策略、文化含义上产生的不同变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宗教文化对话的基本规律,遵循互相尊重、互为主体、互补互益、共同发展的对话原则,促进人类文明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的对话和发展。

尤其是在今天,地区间的文化、宗教冲突不断升级,世界和平主义和反恐怖主义政策在全球化境遇下显得更为迫切并逼近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我们有必要对宗教间对话探索保持高度的警醒和充足的兴趣,这也是对全人类共同的未来负责。

王小路在《方禅学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基于二战后亚洲宗教及跨文化传播背景》表明:美国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从社会史角度切入艺术史,会发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在二战后受到异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在此社会背景中,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吸收了一定程度的亚洲宗教思想(包含东方禅学思想),并在创造中进行了跨地域文化语言元素的艺术转换。

也就是说,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形成与东方文化中的禅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在此意义上,通过探讨东方禅学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呈现其中的复杂面貌。

祁进玉,马婧杰在《中国民族宗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的研究中心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纹理构筑了民族与宗教发展不可分离的历史和现实。

民族宗教相互交织的客观规律使民族宗教学成为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反思与回顾民族宗教学的学科内涵、外延、特点及方法,可以概括出学科体系的整体框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就民族宗教学的研究发展进行相关分析与展望。

陶天艳,陈嘉玮,卢新甜,毛英荞的《从历史文化角度调查分析少数民族宗教生与汉族非宗教生的信仰交叉影响——以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生为例》中:随着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高校共同学习的现象日益增多,彼此在宗教信仰、学习生活等方面形成交叉影响。

通过对杭州小和山高校园区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生和汉族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之间既有差异也有文化共通性,尊重彼此文化,引导学生正确信仰宗教与坚持科学主义非常有必要。

2.1.2宗教信仰下产生的文化差异贾玮玮,郝艳婷,王筱璇,赵越在《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说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建筑失去了其所在社会精神文化内涵,而宗教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信仰下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西方宗教文化及社会发展上的种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宗教在建筑各个方面的差异,文章从许多方面介绍了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差异。

王凯北,傅治夷在《从地狱观看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说过:宗教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从地狱观念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宗教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何不同。

该文对中西方地狱观念的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本—神本"、"此岸—彼岸"三个维度出发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本质特征区分开来,说明了二者在对人神关系、现世与来世的关系的不同态度。

刘启迪在《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分析——从地理、文化和宗教三个角度看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表示了自己的观点:随着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东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接触逐渐增多,有必要对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进行市场营销管理。

本文开头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产性企业很难跨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之中?为什么西方倡导个性和自由,而我们推崇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为什么美国有91%的公民信奉宗教,而我国信奉各类主流宗教的总人口比例还不足10%?正文部分通过对中西方地理位置、文化维度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的分析,以此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

总体结论为:中国人较为保守,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更加关注集体利益,注重血缘关系,并且在道德标准上以儒学和《易经》为基础;相对来说西方人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注重个性与自由,更加注重法律的约束力,在宗教上受《圣经》的影响较大。

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分析对中西方营销管理模式有着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文化是语言存在的一个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文化与语言之间可以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互相转化的一个途径,而文化差异可以说是翻译工作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翻译工作可以说是跨文化的一种理解力,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所以译者必须去了解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

在中英文翻译中亦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中英翻译工作中影响也是很大的。

当一种文化的价值是另一种文化所不具有的时候, 它的那种价值就会被别种文化所吸收, 这就产生了文化沟通与交流。

其实,文化就是在不断沟通交流中发展的。

从古到今,世界上还找不出一种不受外来影响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着适合其本民族需要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化,但每个民族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传统,也有其落后和不足之处。

相关主题